论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

2020-05-20 15:05谭焱良周原宇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

谭焱良 周原宇

[摘要]着眼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前沿,紧跟科技革命和智能经济步伐,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高职学生成人成才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坚持职业关怀、多元互补、动态开放、客观科学的原则,匹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构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践行能力、竞合能力、创业能力五环相扣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模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高职学生;五环相扣

[作者简介]谭焱良(1972- ),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周原宇(1994-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湖南  长沙  410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0-0102-05

隨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来临,组织对个人的技能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特殊技能,而是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在多种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我们既要有胜任岗位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跨岗位的职业能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聚焦技术层面的专业技能,还要延伸到非专业技术层面的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能力来描述学习目标,而职业能力则是个历史性的概念,职业能力的内涵随着技术的快速变化而处于巨大的变动之中。”①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它既不是本科压缩版教育,也不是中职升级版教育,而是“姓高名职”的能力本位型教育。这种能力本位型教育既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尤其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长期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加强了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创造性地建构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践行能力、竞合能力、创业能力五环相扣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

一、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背景和依据

1.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背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职业迁移化,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对职业核心能力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是我们探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结构模型的大背景。

随着科技革命和智能经济的发展进步,信息流动不断加剧,极大地刺激了个体的心理流动、物理流动和职业跨界流动的频率,弱化了传统的组织间流动,强化了职业迁移能力,推动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时代进程,一专多能复合型员工广受社会欢迎。因此,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进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德国梅腾斯阐述了“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美国国家能力标准委员会出台了“核心能力”标准,分为学术型能力和就业型能力两大部分;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发布了“基本能力”架构,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其次是社交和情绪技能,最外层的则是全球化技能;中国教育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别颁布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认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工具和生活技能这四大方面的十个核心能力。

2.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依据。高职教育发展规律、高职学生成人成才规律、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是我们建构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重要依据。

高职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各相关主体所拥有的资源共建共享,各资源要素相互转化、融合发展,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联系、循环链接、协调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以此构建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达到“三链集合”的效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研究制定课程、技能、实习实训等系列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以学生就业、创业为中心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将好就业作为高职的专业选择、能就业作为高职的基本要求、就好业作为高职的核心使命、就业好成为高职的口碑品牌。

大学三年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奠基阶段和成长阶段,经过自身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的辩证发展,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知识、能力、素养在此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结构。高职学生既要懂专业、技术精、技能高,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又要懂变通、知识广、素养高,具备跨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既要会处理人机关系,善于创新技艺,又要会处理人际关系,勇于与人竞争,善于与人合作;既要适应今天的职业岗位需求,又要前瞻明天的事业发展。高职学生要养成专业、精业、乐业的精神,使学业、就业、创业有机统一。

德莱福斯和劳耐尔提出了职业能力发展五阶段理论,即初学者了解概念性知识,进而向熟悉关联性知识、理解具体和原理性知识阶段进阶,直至能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知识,能有效处理复杂任务,以此成长为实践专家,参与社会竞争,强强合作,开拓创新,创造新成果。萨柏结合人的自然生理规律,研究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把人的职业生涯纵向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阶段,即从感知并进入职业能力培养;到自我角色定位和就业创业;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领域;开发新的技能以维护已有成果;开发社会角色畅享天伦之乐。其中每一阶段角色的自然转换和事业的成就,都与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紧密相关。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学生职业生涯,促使学生在夯实专业、拓宽学业、促进就业、勤勉敬业、热爱职业、追求事业、勇于创业的教学实践中建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

二、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原则和模型

1.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原则。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是在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纲、以发展为要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它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职业关怀原则。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类型的确立与结构的优化要体现职业关怀,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指南》,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要意识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职业能力开发不是训练人的机械性技艺,而是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其核心是让学习者获得他们未来职业世界中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是多元互补原则。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类型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个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种能力类型有其相对固定的价值,有其相对稳定的作用边界,有其特有的功能,具备阶段性作用。而从整体上看,它们之间有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正相关作用,是一种多元互补关系,多维关联,异曲同工,构成动态发展的有机统一整体。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在建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模型时要尽可能保证这种多元互补关系,多元融通,互动提升,在互相映衬下不断发展,从而产生更为显著的整体效应。

三是动态开放原则。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一方面要关注各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根据职业世界的变化来适时补充新的内容或对既有的结构关系进行必要调整。系统论原理告诉人们,系统中处于一定位置的要素相互关联,发挥特定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并且跟外部环境持续进行各种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互动变化,开放发展,而这种互动正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据此,只有保持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动态开放性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持续发展。

四是科学客观原则。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是立足客观现实、着眼科技发展、紧跟改革发展步伐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每种能力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相应的科技含量,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科技进步的水平。情景理论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个体在与他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活动能力、夯实社会价值资本的活动。实践论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认知理论看来,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是知识的同化过程,是主体将客观现实中的信息融会贯通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增益并拓展原有认知体系的过程。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知识加速迭代,跨学科知识、不确定性知识催生跨领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必须在培育人才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育人体系,以先进的育人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既造就“匠技”“匠心”和“匠魂”完备的大国工匠,又培育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引领性人才,服务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模型。立足高职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按照教学育人客观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建构的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是核心要义;思维能力是前提,是必要条件;践行能力是关键,是外在表现;竞合能力是重点,是内在保障;创业能力是目标,是实现途径。五个维度的能力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各展其功,统一协作,共同构成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

三、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内涵和特征

1.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内涵。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是瞄准未来世界职业发展、匹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蓄积驰骋职场智力资本的孵化器,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践行能力、竞合能力和创业能力五个维度。

学习能力——好学、勤学、善学。学习能力是指能围绕学习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自主、自动、创新地学习,深化和完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学习能力是增知强识的本事,是进行科学实践、优化内在素养的本领,是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钱。学习能力综合表现为好学、勤学、善学三种能力。好学就是虚心请教、手不释卷、兴趣广泛、处处留心、专注学习、孜孜不倦的良好习惯;勤学就是刻苦勤奋,深入钻研,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态度,自学不辍;善学就是要科学学习,优化学习方法,钻研科学技术,善于将科技成果运用于学习活动中,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当前知识的跨学科、跨领域趋势日益明显,因此,要求学生不断地更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发散与集合、反思与创新,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此外,勿因功利主义忽视价值理性,而要把握好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使学生学有所成,不断进步,夯实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

思维能力——审问、慎思、明辨。思维能力是通过具体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转化做出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具体包括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成长型思维等,集中表现为审问、慎思、明辨三种能力。面對信息爆炸、鱼龙混杂的局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条理性、灵活性、敏锐性,让学生在学问上详细追寻,挖根究底,善于发问,广泛探讨,寻求真谛;善于辨别是非,遵从内心选择,做到稳重自持、清澈明了,反应敏捷、明确分辨;敢于自我突破,运用批判性思维理性地反思和探索已知及未知的世界,洞明世事。

践行能力——爱劳、精技、笃行。践行能力又称为实践能力,是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能开动脑筋思考、会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执行力,是学与做、思与行的交互作用的现实表现。黄炎培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陈鹤琴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无不强调践行能力的重要性。践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关键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学有所成。践行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践行能力和社会践行能力,体现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是身体力行、潜心探索、崇尚实践的行为。践行能力综合表现为爱劳、精技、笃行三个方面:热爱劳动、踏实肯干、勤勉务实的品质;刻苦磨炼,技艺精湛、广博专精,身怀绝技的本领;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断改造现实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竞合能力——竞争、合作、立人。竞合能力是指竞争合作能力,该概念是从经济学中引入的,特指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合中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竞争拼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与竞争对手的亲和力等,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竞争、合作、立人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大局意识、前瞻意识与包容万象的特质;激励学生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发挥所长,精于谋略,战胜对手,争创一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乐于倾听、擅长有效沟通,灵活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博弈来谋求更好的共存方式;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立身做人,增强组织指挥、管理团队的本领,塑造团结互助、通力配合的合作精神。

创业能力——乐业、精业、敬业。创业能力在这里特指立足岗位、敢为人先,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建功立业的品质。具体包括目标确定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大胆尝试能力、把握机遇能力、规避风险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在社会实践中凝聚为乐业、精业、敬业的精神。重点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事业心、责任感;培养学生了解多行,熟悉同行,专注本行,业务精通;打造学生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精益求精、求新求变、克己奉公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具有立志、立身、立业的崇高追求与价值导向。从本质上来看,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和最终目标。

2.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的特征。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的有益探索,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通用性,即指能被广泛运用的规律。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甚至日常活动中所需的能力,因此具有普遍的可适用性,其影响能辐射到各行各业,是普遍存在的。二是可迁移性。其迁移性主要表现在某一岗位职业能力的获得,能有效促进相关另一岗位职业能力的学习,呈现动态效果及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达到“变则通,通则达”的境界。三是主体性。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自发,自觉行动,逐步养成终身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践行、主动竞合、主动创业的习惯,以此促进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四是社会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中,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基于社会发展的变化与当前的人才需求,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的习得有利于学生走上职场灵活自如应对各种工作环境,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不被社会所淘汰。五是系统性。“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五个维度的职业核心能力既独立又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共同构成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

高职学生五环相扣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进一步深化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使高职学生在具象的就业创业活动中去还原职业核心能力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和文本上;要以职业生活和职业活动为载体,使高职学生在虚拟仿真的职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真切感受理解职业核心能力核心要义;要以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构建完善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践行能力、竞合能力和创业能力五个维度,实现环环相扣、五环贯通、交叉融合、综合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注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9.

[参考文献]

[1]陈仲敏.德国关键能力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7(3):62-64.

[2](德)弗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師曼,刘晟,刘霞,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3):29-37+115.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唐文.关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4):55-59.

[6]肖化移,邱滢滢.国外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6(4):87-91.

[7]Sullivan S.E.The changing nature of careers:a reviewand research agenda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457-484.

猜你喜欢
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及探讨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浅议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