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ite Runner两个中译本的顺应性研究

2020-05-20 15:06朱梦莎
卷宗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译本顺应论翻译策略

摘 要:The Kite Runner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小说主要讲述的是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以及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该小说在国内外颇受好评,许多学者研究该著作的写作风格、文化内涵等等。它的两本中文译作分别是《追风筝的人》和《追风筝的孩子》,由翻译家李继宏和翻译家李静宜翻译。两部译作在中国颇受欢迎,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从顺应论的前三个角度出发,采取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两位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探讨两位译者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来实现顺应,借此为其他译者提供有关翻译的建议。

关键词:顺应论;中译本;翻译策略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随后和家人移民美国,编写的第一本小说The Kite Runner于2003年发表,文章以其独有的阿富汗特色和丰富的故事情节颇受读者欢迎。在中国共有两本关于该小说的译本,分别是李继宏翻译的《追风筝的人》和李静宜翻译的《追风筝的孩子》,两本译本在中国颇受读者欢迎。许多学者从文学角度和翻译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论文选取The Kite Runner的两个中译本,主要从顺应论的前三个角度对两部译作进行分析,试图分析两位译者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来实现顺应。

1 顺应论概述

顺应论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提出,1987年,他在《IPrA工作文集》中发表题为“作为顺应论语用学”的文章。1995年,在《语用学手册》中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该理论走向成熟。该理论的提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维索尔伦认为应该研究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是指语言各个层次可供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顺应性是指从各种语言选择的范围做出商讨性的决定以此来符合交流的需要。并以语言的三个特点衍生出顺应论的四个维度,包括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凸显度。语境因素的顺应包括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连贯性、序列和互文性。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译文为读者所接受。语言结构的顺应包括语音层面、词层面和句层面,这些都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各自所生活的环境不同,所采取的表达也会不一样。顺应的动态性是指语言随着语境的变化,也要采取对应的语境表达。顺应的意识凸显度是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不同的内容会持有不同的意识度,他们会选择采取怎样的表达或省略怎样的表达,都是所持意识度不同造成的。本文主要选取顺应论的前三个维度对The Kite Runner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

2 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

2.1 语境因素的顺应

1)I remember one day, when I was eight, Ali was taking me the bazaar to buy some naan.(Hosseini, 2007: 9)

我记得八岁那年,有一天阿里带我到市场去买馕饼。(李继宏,2019: 8)

我還記得有一天,我八歲的時候,阿里帶我到市場買南餅。(李靜宜,2014: 9)

此处是阿米尔在回想哈桑带他去市场买食物的片段。在翻译食物名称“naan”时,李继宏将其译为馕饼,李静宜将其译为南饼。李继宏在翻译的时候结合阿富汗与中国西北地区的饮食习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读者熟知的食物名称,以此来顺应读者的物质世界。李静宜想要保留阿富汗独特的表达方式,根据其发音翻译并添加注解,她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来顺应原文的表达方式,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方式具有不同的翻译效果,一个充满本土特色,一个充满异国特色。

2)He was also his first cousin and therefore a natural choice for a spouse.(Hosseini, 2007: 8)

她还是他的表妹,因而他们天生就应该是一对。(李继宏, 2019: 8)

而且她還是他的親堂妹,自然也就是配偶的優先選擇。(李靜宜, 2014: 9)

這段话的故事背景是作者在描述阿米尔的父亲婚姻状况。李继宏把“cousin”翻译为“表妹”,李静宜将其翻译为“堂妹”。英语和汉语在称谓上是不对等的,中文远远多于英语。例如,英语的uncle可以对应中文的叔叔、伯伯、舅舅等,但是中文的三个称谓的翻译在英语中可以用uncle来概括。根据本句话的语境和背景知识,文中并没有详述亲戚关系,故两位译者的翻译都可以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两位译者结合语境和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来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社交世界。

3)“......Which is like saving someone from the lions cage and throwing them in the tigers.” (Hosseini, 2007: 269)

“真是才脱狼群,又落虎口。”(李继宏, 2019: 240)

“簡直就像把人從獅籠丟到虎籠里一樣。”(李靜宜, 2014: 222)

此处阿米尔听一位老人叙说阿富汗的现状。李继宏将整句话翻译为中国的谚语,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会受到自己内在文化和语言表达的影响,即一种表达方式对另一种表达方式的影响,这是在翻译中无法避免的。李继宏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来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始终将目标语读者放在心中。李静宜使用的是通俗的表达习惯,她采取的也是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二位译者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这与两位译者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2.2 语言结构的顺应

1)But despite Baba s successes, people were always doubting him.(Hosseini, 2007: 16)

虽说爸爸事业兴旺,人们总是说三道四。(李继宏, 2019: 15)

雖然爸爸很有成就,但還是一直有人不看好他。(李靜宜, 2014: 15)

此处是人们对于阿米尔父亲成就的评论。在翻译句子的后半部分时,李继宏采用“说三道四”这个成语来表达大家对于阿米尔父亲经商的态度,李继宏充分结合语境和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来翻译,使读者阅读之时对于旁人对阿米尔父亲的态度了然于胸。李静宜采取的是通俗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带有否定态度的表达方式,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来顺应其目标语读者的表达方式,两位译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不可避免的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来表示相同的意思,这是无法避免的外在因素。

2)......., no tanks rolling up and down the streets of my city, ......(Hosseini, 2007: 123)

......, 没有坦克在我的城市里面耀武扬威,......(李继宏, 2019: 109)

......, 沒有坦克在我們城裏的街道繞來繞去,......(李靜宜, 2014: 101)

此处是阿米尔与父亲逃难时的内心对白。此句话是一句陈述句,李继宏将其翻译为拟人句,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自己的家园被侵占之后,轻虐者的姿态和被轻虐者所处的困境形成让阿米尔痛心的感觉,李继宏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来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李静宜同样采取的也是归化的翻译策略,但她选取的是普通的表达方式,没有将句子所隐射的内涵表达出来。李继宏的译本相比之下,会给自己的目标语读者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

2.3 顺应的动态性

“We are honored to welcome the son of a man such as yourself into our family,” he said. “...... We are honored that your family and ours will be joined.”

“..., I welcome you to my home as a son, ... Your pain will be our pain, your joy our joy......” (Hosseini, 2007: 182)

“像你這样的男人的儿子成为我们的家人,我们很荣幸。”他说,“...... 你家和我家结成姻亲,这让我们觉得荣幸。”

“..., 我欢迎你到我的家里来,你是我们的女婿,...今后我们休戚与共。......”(李继宏, 2019: 163)

“我們很榮幸能有您的公子成為我們的家人。”他說,“......我們很榮幸能與您的家族結合。”

“..., 我歡迎你成為我們的女婿,... 你們的痛苦會是我們的痛苦,你們的快樂會是我們的快樂。......”(李靜宜,2014: 151)

此处是阿米尔的父亲去索拉雅的家里替他求婚。英语单词“son”先后两次出现,李继宏根据不同的语境,将其译为“儿子”和“女婿”,李静宜将其译为“公子”和“女婿”。“儿子”是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公子”是在正式场合使用,李继宏从阿米尔的父亲与索拉雅的父亲是朋友关系的角度出发,李静宜从正式场合的角度出发,两位译者采取的角度不一样,但都是可以被读者所接受的。他们在第二次出现时,采取相同的表达。两位译者根据语境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表达,充分体现了顺应的动态性,并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表达方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位在顺应论的指导下,从顺应论的前三个角度对两个汉译本进行分析,两位译者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李继宏采取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来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而李静宜采取的归化的翻译策略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去保留原文独有的表达方式。二者尽管都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二者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与两位译者生活的环境,所处的地理位置,接受的教育等等关系密切。并希望对于其他译者有些许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C], IprA Working Document 1, Antwerp: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1987.

[2]Verschueren, J. Handbook of Pragmatics[M]. Ame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5.

[3]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4]Verschur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Hosseini, Khaled. The Kite Runner[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7.

[6]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7]李静宜(译),《追风筝的孩子》[M].台湾: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

[8]李屹.互文与视域融合:创造性翻译的诗学维度[J].外语教学,2011,32(05):100-104.

[9]王晓梅,文兵.维护言语行为的顺应认知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02):35-38.

[10]武建国,冯婷.篇际互文性生成动机的语用学诠释[J].外语学刊,2017(02):74-78.

作者简介

朱梦莎(1994-),女,在读研究生,中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中译本顺应论翻译策略
《朝鲜民间故事》的中译本与徐悲鸿的插图研究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与上海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