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2020-05-25 09:15许金富陈海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体育产业

许金富 陈海春

摘 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时序、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均表现出增长态势,空间分布呈东中西阶梯分布,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好于体育产业水平;耦合协调度发展缓慢,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正向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逐年递增;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度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并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均衡发展;挖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协同发挥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进程中的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关键词: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耦合关联;协调度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中,体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培育中长期經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动力的重要领域[1]。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加快体育旅游等相关业态发展[2-3]。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再次指出,进一步推动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海上运动于一体的滨海旅游和海岛旅游,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4]。随后,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签署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均对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需要大力发展的五大幸福产业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二者的融合发展已是当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

从相关文献梳理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对体育旅游的要素以及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等进行了讨论,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培育、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也硕果累累,但真正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却鲜少[5-10]。当前针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多为理论层面的论述,虽然有少数学者结合数据和模型来验证两者的关系,但仅仅是对单个地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受到研究区域的限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2013—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市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对我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趋势进行量化考证,探究我国两个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产业融合状况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期为促进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3—2017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探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

1.1 研究方法

1.1.1 熵值法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准确性,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熵值赋权法不受评价数据是否线性的影响,依据指标的变异性以及指标数值的意义来确定权重,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赋值过程透明且可再现,权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11-12]。

1.1.2 耦合协调模型

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及原理,分析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的耦合作用及协调程度。由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关联性,因此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耦合协调理论进行研究。耦合协调模型由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构成,耦合度是用来衡量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强烈程度,耦合协调度反映系统间协调配合、良性循环的关系[14]。

1.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

为了解释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现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进行定量分析。采用Global MoranI指数探测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整体空间关联模式,当值大于0时,表示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整体呈正相关;反之,则表示呈空间负相关;当值越接近0,表示空间关联度越低或呈随机分布[16]。为了进一步找出可能被掩盖的局域空间关联特征,采用Local MoranI指数来测度某一省份与相邻省份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和显著性,当值为正数时表示该省域与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相似(“高-高”或“低-低”),值为负数时表示该省域与相邻省域的耦合协调度不相似(“高-低”或“低-高”)[17]。

1.2 指标体系

对于存在耦合互动关系复杂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研究,应该在两个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18]。为了将不同年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揭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依据两个产业融合机理,结合现有相关文献[19-23],构建两个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等。

由于目前全国各省市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尚未完善,在保证数据可靠性、可获得性以及方法科学性的原则下,参考姚松柏、周正宏的研究指标[20,24],采用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与制造业中的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体育产业收入指标;关于替代指标的有效性解释,姚松柏、张金桥指出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具有非常高的融合程度[20,25],因此,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相关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体育产业的相应指标。并将指标体系向该领域专家征询意见,进一步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得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表2)。

2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水平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依据熵值法中的综合水平指数计算公式,采用Matlab软件计算出2013—2017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水平,按照2013—2014年、2015—2016年、2017年分成三个阶段,并划分东部、中部、西部,进行时序演变对比分析。

2.1 体育产业综合水平演变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各省市体育产业综合水平整体呈增长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水平有所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整体水平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整体水平低于中部地区。三大区域内,东部地区各省市间的差距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差距最小。

2013—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体育产业综合水平平均指数为0.1922,标准差为0.1409。综合水平指数高于平均指数的省市共13个,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福建、河北、上海、辽宁等东部地区,以及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的四川。2015—2016年各省市區体育产业综合水平平均指数为0.2385,标准差为0.1753。其中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福建、河北等省市,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西部的四川等11个省市的发展水平依然较高,中部地区的安徽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其指数均高于平均指数。上海和辽宁两省市的水平低于上一阶段,指数低于平均指数。相比两个阶段的平均值与标准差,2015—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综合水平呈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4.14%。其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25.72%,东部地区增长率为25.34%,中部地区增长率为20.15%。 2017年,各省市体育产业综合水平平均指数为0.2729,同比增长13.33%,标准差为0.1978,说明该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整体虽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速度,但是各省市间的差异程度也进一步扩大。该阶段,西部地区依旧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增长率为15.93%,东部地区次之,增长率为14.27%,中部地区增长率为13.80%。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水平指数高于平均指数的省份减小为11个,中部的安徽发展速度减缓,指数低于平均指数。

依据图2,不同阶段各省市区综合水平趋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整体水平最低。三大区域内,东部地区各省份间的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差距最小。

2013—2014年,我国旅游产业综合水平指数均值为0.2709,标准差为0.1575。该阶段共有12个省市综合水平指数高于均值指数,主要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辽宁、河北、北京、上海等8个东部沿海省份,以及安徽、河南、湖北、湖南4个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省份。2015—2016年,我国旅游产业综合水平指数均值为0.2827,标准差为0.1490。发展水平较好的省市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新增东部地区的福建省。中部地区综合水平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6.70%,西部和东部地区增长率分别为4.66%、3.03%。2017年,我国各省市旅游产业综合水平指数均值为0.2874,标准差为0.1467。综合水平指数高于平均指数的省市区增加至14个,新增省市为西部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增长率分别为2.79%、3.88%、-2.92%。

2.3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分析

在考察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发展是否同步时,当U=G时,表示两个产业处于同步发展型;当U>G时,说明体育产业发展优于旅游产业,属于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当U图2 旅游产业综合水平演变

3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将Matlab软件计算得出的耦合度和综合评价指数带入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得到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耦合协调度指数。耦合协调度是在耦合度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关系[26]。

3.1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时序演进

由图4可知,2013—2017年间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缓慢上升态势,说明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正在逐步提高。但从具体指数来看,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整体耦合协调度指数较低,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耦合协调度时序演进为了进一步探究各省市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选取2013—2017年各省市区耦合协调度指数的平均值,绘制耦合协调度等分位图。我国有6个省市属于起步阶段,25个省市区属于萌芽阶段,说明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协调度总体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和广东4个经济文化发展大省,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体育产业条件处于勉强协调等级,领先于其他省市区;河南和北京两省市为濒临失调等级,河南省为体育发展滞后于旅游发展,北京为旅游发展滞后于体育发展,且河南和北京两个产业的综合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其耦合协调度指数高于萌芽阶段的25个省份,说明河南省的旅游产业能够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北京的体育产业具有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使得两省市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能较好地相互融合、促进发展;轻度失调等级共有12个省市,占所有省市的38.71%,有9个南方省市区(广西、江西、云南、四川、上海、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和3个北方省份(陕西、辽宁、河北);中度失调等级由8个北方省市区(新疆、甘肃、贵州、吉林、天津、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和南方的重庆构成;严重失调等级的省市为青海、宁夏和海南;西藏为极度失调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多数同一等级的省市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关联性,区域性寡占市场特征明显。因此,可以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3.2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空间特征分析

为了揭示我国各省市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现状,采用ESDA方法,运用Geoda软件对各省市区耦合协调度数据进行定量研究。ESDA方法是用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某种属性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弥补了经典统计学忽略地理空间方位的缺陷[27-28]。

3.2.1 全局空间特征

2013—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Global MoranI指数值均为正数(图5),均通过了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数值整体呈增长趋势,说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集特征,相邻省份间呈正向聚集状态分布,且聚集程度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

3.2.2 局域空间特征

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全局空间特征分析可知,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聚集现象。为了进一步探究在局部空间上的聚集情况,采用2017年各省市区耦合协调度指数,通过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在LISA聚类图中,31个省市区依据各自的属性分布于4个象限中。“高-高”象限表示该省市与相邻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度都较高,“低-低”象限表示该省市区与相邻省市的耦合协调度都较低,“低-高”象限表示该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度低于相邻省市区,“高-低”象限表示该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相邻省市区。

结合表3和图6(c)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区多集中在“高-高”和“低-低”象限上,呈正向集聚特征,这与全局空间特征分析结果相符。其中“高-高”象限包含了除江西、海南和广西以外的7个东南沿海省份以及河南、河北、湖北、山东,从空间位置上可以看出这些省市围绕江西省彼此毗邻,各省间相互促进,溢出效应明显,形成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联通区域。“低-高”象限上的省市区耦合协调性相对较弱,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分散,均与“高-高”象限的省市区相邻,但并未受到正向辐射效应[24]。“低-低”象限包括了除广西、重庆、四川以外的全部西部地區以及东北的吉林、黑龙江等11个地域联通性强的省市区,由于受到西部开发问题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再发展问题,这些省市区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成为全国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高-低”象限由四川、辽宁和北京组成,北京与天津相邻,辽宁和四川均被“低-低”象限省市围绕,说明这3个省市两个产业的耦合基础较好,未受到周边地区的不良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2013—2017年间我国大陆各省市区体育产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全国各省级区域水平发展差异程度逐渐加大,东部地区差异最为明显;综合水平较高的省份数量呈缓慢减少趋势;综合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分布,综合水平增长速度呈现出西部最快、中部最慢的态势。

2)2013—2017年间我国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快速发展的省市区范围逐步扩大,各省市区发展水平差异逐渐减小,综合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分布,中部地区综合水平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3)除了福建、江苏、北京3个省市的体育产业综合水平高于旅游产业,其余省市区均表现为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于旅游产业。

4)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缓慢发展态势,整体处于较低等级,东部沿海地区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好于中部和西部,我国大部分省级区域处于耦合发展的萌芽阶段。全国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聚集特征,分布主要以“高-高”象限和“低-低”象限为主,且聚集程度逐年递增;东南部沿海的山东、江苏、福建、安徽,中部的四川,西部的新疆、甘肃和青海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4.2 建议

1)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均衡发展。各省市区体育产业综合水平不均衡,应重点关注西北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体育产业综合水平差距逐渐加大。因此,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不同地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落实好“体育援藏”等促进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抓住“西北优势”、发展冰雪体育事业。相邻省市区间应加强技术和人才等领域的交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实现先发展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发展快的地区影响发展慢的地区,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减小各地区的差距,形成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2)挖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旅游产业综合水平整体好于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其产业链紧密结合、动力效应显著,价值效应不断提升,带动作用突出;相反,体育旅游产业在管理、经营、产业链和宣传等诸多方面还未完善。因此,体育产业应该借鉴旅游产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营销方法,从技术、业务和市场等层面挖掘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让旅游产业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达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

3)协同发挥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进程中的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创新管理能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正相关,整体耦合协调度等级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当前,我国体育与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上呈现条块分割与行业壁垒并存;二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经营方式、产权结构等方面的缺陷 [8]。而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正在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体育则为度假旅游提供丰富的支撑内容。因此,应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出发,加大资源开发程度、完善旅游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产业链、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落地、培养专业人才等;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招商引资、产业扶持和项目建设力度,探索在适宜的景点景区开展运动体验项目,增加优质产品的有效供给;在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的同时,扩大体育旅游消费,全面推进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水平;利用“高-高”和“高-低”省市区的资源打破“低-高”和“低-低”聚集的局面,实现各地域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而达到东部地区各省市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促进体旅互动融合 助力经济转型升级[N].中国体育报,2016-05-16.

[2]国务院(国发[2014]31号).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4.

[3]国务院(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

[4]国务院(国办发[2015]85号).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Z].2015.

[5]许金富,陈海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3):27-33.

[6]雷波.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40-44.

[7]庄静.都市体育业与旅游业的产品耦合机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6):16-19.

[8]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5):187-192.

[9]邵明虎.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评价——基于中国首个运动休闲示范城市的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5):70-76.

[10]黄玮,李锋.我国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7(10):116-120.

[11]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12]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13]颜廷峰,孔月月,李洁婷.基于熵值法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来自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证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31-38.

[14]林勇虎,林正根.基于产业融合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1):25-28.

[15]刘耀彬,李仁东,宋学峰.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6-111.

[16]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43.

[17]魏德样,雷雯.基于ESDA_GWR的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额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4):304-309.

[18]Thomas B F. Policy, plan and programm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England, Netherlands, and Germany:practice and prospect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002(29):159-172.

[19]陈清,张梓瑞,谢义平,等.基于熵-耦合模型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7):49-55.

[20]姚松伯,刘颖.体育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体育科学,2017,37(11):21-29.

[21]汪艳,王跃,殷广卫,等.空间关联视角下体育产业聚集的时空演化研究——基于ESDA的实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3):281-288.

[22]翁钢民,李凌雁.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我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10):90-94.

[23]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178-185.

[24]周正宏,李行云,陈若愚.区域体育产业集聚与增长的政策效应——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8,(7):121-132.

[25]张金桥,王建.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5):41-44.

[26]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2):86-101.

[27]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28]张雪玲,吴明.网络时代下地区信息化发展空间关联分析——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方法的應用[J].浙江学刊,2018(1):132-138.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体育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体育产业之篮球
试论体育产业贸易前景及趋势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旅游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