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的逻辑演进

2020-05-25 09:16杨佳
今日财富 2020年15期
关键词:资源型山西省山西

杨佳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从整体上把握财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用历史的、动态的、全局的眼光认识山西,是山西财政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加快推动新型财政支出模式的建立,发挥好财政对经济转型的基础性、带动性、保障性作用,对当前山西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告诫我们从历史学角度思考、领悟历史,才能促成过去与现在无休止的对话。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解决当下山西经济问题的启示性答案。运用历史思维,不是要简单地使用财政史料,而是要把历史逻辑作为财政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充分了解山西省省情,将现实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把省情放到国情,用历史的、动态的、全局的眼光认识山西,是财政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基础环节。

纵观山西省经济成长发展历程,其与财政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按财政自由度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财政政策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 计划经济下建设型财政——资源型经济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形成经济发展合力,实行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地方没有财政主动性的体制。这个时期以国家财政支出支持山西经济建设为主,如建国初期的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促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快速向资源型煤炭产业转移,不断强化资源型产业,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系。

基于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储量高且易于幵釆。山西资源型产业尤其是煤炭能源产业在发展前期能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资本短缺的条件下,国家实行集权的财政体制,将地方财权集中于中央,由中央财政统一使用、统筹安排。山西资源型产业因为国家财政支持倾斜得到了较多的资金流,特别是煤炭等资源型产业,1950-1965年间,其财政投资总额占山西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的25%以上,其产值在山西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国家财政助推下山西资源型经济体系雏形得以快速形成。

第二阶段:1978-2012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资源型经济发展

实行财政集权,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国防体系,实现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站稳了,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地方政府主体发展地位,逐步放开地方财政自主权,搞活地方经济。在这个条件下,地方各级政府拥有了运用财政手段调控本地区经济的相对自主权。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确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成了“分权”格局。市场化改革以后,通过分权,赋予地方和企业主体地位,即地方成为了一个利益主体、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企业独立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发展。

“一煤独大”的资源型经济日益严重阻碍了山西经济发展进程,山西经济日渐落后于各地方政府主体,同时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渐严重。山西省通过财政资金拨款,设立?“产业发展资金”专户,支持资源型污染型企业转型发展,通过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等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基地全面转型提供财政支持。 这个时期的财政称之为“公共财政” 。

第三阶段:2012-今 社会治理下的“现代财政”——资源型经济转型

进入新时代,财政要实现治权,即约束公权、保障民权,成为财政职能作用发挥的主要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所有国家治理框架要素中财政居于基础地位,财政制度是其他各类制度的基础,支撑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运行。

山西财政发展应当是推进良好治理的财政,能促进生产发展、环境友好、社会公平的财政。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是立足于山西省情、最大现实考虑的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如何运用财政“这只有形的手”发挥对能源革命发展引领作用将意义重大,对于立足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破除“资源诅咒”,提高区域生产发展能力,降低收入分配差距,最终促进辖区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山西省在形成财政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存在审批效率低下、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出重点不明确等问题,为了形成科学、高效、结构合理的财政治理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构建财政支出的创新模式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第一,创新传递模式。传递创新指政府间信息传递系统或部门间传递媒介的创新。传递创新充分反映出公共意志的参与和政府发展的交互作用特质,双方信息传递方式的优劣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管理能力和公共需求的满足。

第二,创新支出结构。政府能力提高支出與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支出之间的比例要相得益彰,形成既能够提高对资源型城市的基础建设,服务于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之需要,又能推动政府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财政支出结构。

第三,创新管理模式。从财政决策—资金拨付—使用监督这一支出流程,应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能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最终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总之,从70年这个整体来看分为三个阶段,用历史的、动态的、全局的眼光认识山西,是山西财政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快推动新型财政支出模式的建立,发挥好财政对经济转型的基础性、带动性、保障性作用,才能让山西这个传统能源基地迸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资源型山西省山西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