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语文要素解读及教学设计

2020-05-28 10:05晓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田忌孙膑水手

晓飞

一、《自相矛盾》

1.语文要素解读及目标确定

《自相矛盾》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这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既卖盾又卖矛的楚人夸耀自己的盾无比坚固、矛锋利无比,当别人间他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会怎么样,他哑口无言了。故事讽刺了说话、做事互相抵触或前后不一致的行为。

经过三、四年级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如何理解课文内容的经验。不过,无论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还是要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都是第一次提出。这一要素在本课的落实要与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楚人思维的混乱,进而领悟寓意。同时,了解什么是思维过程及其作用。

本课是一篇文言故事,要学习和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把握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字词意思,借助注释渎懂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这是语言建构方面的任务。

基于以上理解与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认识“吾、弗、夫”3个字,掌握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2)掌握好停顿与节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发展性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

(3)联系生活中的事情,感受寓言故事的讽喻功能。

2.教学设计及思考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把握停顿,朗读故事。

联系已有的文言文朗读经验,学生尝试自主朗读,教师针对难读的句子予以重点指导。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借助句式“……有……者”和注释(鬻:卖)了解大意,读好停顿——“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于物无不陷也”,在“于物”后停一下,停顿的时候注意声断气连;最后一句,“夫”读“fu”,放在句首的“夫”字,表示将发议论。

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指导朗读,第一、二句是卖东西的楚人夸耀矛与盾,结合上下文猜测“誉”是夸耀的意思(“誉”比较难写,可以与此结合进行字形记忆和书写指导),读出为了招揽生意极度自夸的语气。第三、四句,读出诘问的语气,在对楚人张口结舌样子的想象中读出故事的讽刺意味。最后一句以沉稳平和的语气读出议论的味道来。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读、分组读、师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熟悉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第二板块,理解故事,讲述故事。

理解故事。围绕“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字词要重点指导,如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陷”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来猜测“弗”的意思,再在故事语境中进行验证。

故事讲述的活动要逐层深入,分多次完成。第一次要求讲清楚,可以抓住两个问题:楚人是怎么吆喝的?生意做得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次要求讲具体,着重把握人物角色,能用自己的话把人物的语言(吆喝的话和问话)讲好。第三次要求讲生动,引导学生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把故事讲得有吸引力。可以设置讲述的对象,比如讲给同桌听、讲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听,等等。第三次讲述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对比的环节,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学生用原文来讲(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其他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和自己的喜好。

第三板块,推测楚人思维,领悟道理。

首先,说说自己对卖盾与矛的楚人的评价。通过上面的讲故事与听故事,你怎么评价这个楚人?学生结合具体情节有理有据地表达、交流。

其次,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师引导:要想深入地理解一个人、理解一个故事,我们就要走进他的思维过程,看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能“看”到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呢?就是要根据他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来推测他是怎么想的。学生尝试根据楚人的表现来推测其思维过程,要求讲清依据和推测的情况。通过交流、点拨,逐步推测出楚人大体的思维过程:要想东西卖得好,就要使劲夸,于是他就使劲夸自己的东西,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又说自己的矛无比锐利,天下没有它戳不穿的东西。

厘清了楚人吆喝时的思维过程后,组织学生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让学生推测楚人张口结舌地回答不上来时是怎么想的:无论是说矛戳穿还是戳不穿盾,自己前面说的话都互相抵触了。这就是“其人弗能应也”的根本原因,也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本义。

最后,領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一步,讨论楚人的问题出在哪里。宣传自己的东西好,这个㈩发点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过度夸耀,把自己的东西夸到顶了,太极端了;二是同时卖矛与盾这两种对立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自我抵触,闹了笑话,其根本原因是思维错乱。

第二步,理解作者的议论。作者对这个故事是怎么看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结合上下文猜测“立”的意思,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什么东西也戳不穿的盾牌与什么东西都能戳穿的长矛是不能共同存在的。

第三步,联系生活,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交流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教师引导,发现这些事情的共同点: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喻义。

第四板块,运用故事,表达看法。

从下列情境中选择一个,运用“自相矛盾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1)你向刘勇请教两道数学题,刘勇说自己没有时间,你只好去请教其他同学。过了一会儿,你去上厕所,却发现刘勇正和几个同学在教室前的空地上你追我、我追你地玩闹。你会怎样用今天学习的故事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呢?

(2)张晓明的身高是1.3米,公园免票的身高要求是1.2米及以下,平时总是教育张晓明要诚实的爸爸让张晓明稍微猫一下腰,这样可以省下买票的钱。如果你是张晓明,你会怎么用今天学习的故事向爸爸表达看法呢?

作业设计:

(1)背诵《自相矛盾》。

(2)阅读《郑人买履》,说一说郑人“遂不得履”的原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o)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d)!”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二、《田忌赛马》

1.语文要素解读及目标确定

《田忌赛马》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有关内容改写的。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让田忌调整了赛马出场的顺序,结果赢了齐威王。故事表现了孙膑高超的谋略与非凡的创造性思维。

题目是“田忌赛马”,故事的主角实际是孙膑。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对阵图练习推断孙膑的思维过程,并与田忌的思维进行对比,领会孙膑的谋略与智慧。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文中成语较多,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动声色”“出谋划策”等,要指导学生理解、积累。这是一篇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讲故事是受学生欢迎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语言,把握故事的结构与起伏。

基于以上理解與分析,我们可确立本课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认识“策、荐”2个字,会写“赢、拳、擦、策、荐”5个,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动声色”“㈩谋划策”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基本能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资料读懂这个历史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发展性目标:

(1)能根据文中对孙膑的描述和比赛情况的叙述,结合对阵图,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领悟孙膑的智慧与谋略,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魅力。

(2)拓展阅读谋略故事,交流并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价值。

2.教学设计及思考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学习词语,梳理故事。

结合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和故事阅读的需要,本课词语的学习可分为三组:孙膑、田忌、齐威王;把握、输赢、出谋划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动声色。第一组词语的重点是读准,厘清人物身份与关系: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王,田忌是齐国的大将,孙膑原为田忌的门客,后成为齐国军师。在学生交流历史背景后,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特别是孙膑的经历。第二组词语,运用部件识记、结合字义等方法重点掌握“赢、策”的字形;注意从构词法的角度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如反义词构成的“输赢”,近义词构成的“:出谋划策”“把握”,由“把握”还可以拓展理解“胸有成竹”。三个词语联系起来,可以发现都与孙膑有关,进而感受到孙膑的胸有成竹。第三组词语都是成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进行理解。其中“不动声色”描写的是田忌在比赛中的反应,表现了他对孙膑才干的充分信任。可以从这个词梳理出三场比赛中田忌的表现(不动声色一微微一笑——满意地笑了),从侧面表现孙膑的谋略之高。

在词语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故事中几次“来回”了,此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人物人手,也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来梳理。

第二板块,角色讲述,理解故事。

在梳理故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讲述故事。有听故事的对象,有讲故事的身份,这样有语境的故事讲述活动会让学生更有代人感,言语建构处于积极的状态,对故事的理解也更深刻。以赛后齐威王的询问为语境,学生在孙膑与田忌中选择一个角色来讲述,再比较异同,进而理解田忌对孙膑的信任,以及孙膑的谋略是田忌赛马成功的关键。先同桌或小组合作,再推选同学讲述。在以田忌的身份讲述时,教师可以适时插入采访,揭示田忌比赛中的心情变化,点明故事的线索。

对讲述故事要抓住三个标准进行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讲述:是否抓住了事情发展的顺序?是否把握住了人物身份?是否用自己的话来讲的?

第三板块,图示对阵,领悟智慧。

聚焦:出场顺序。出示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对阵图,先连一连,说一说赛马的过程;再出示田忌的心情变化,学生参照填写齐威王的心情变化,在对比中领悟小小的:出场顺序变化带来的结局的巨大变化。同时进一步体会侧面描写“不写之写”的功效,看似没写孙膑,其实处处在写孙膑。

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赛马结果的出人意料其实是孙膑智谋的出人意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与齐威王、田忌思维过程的比较,讨论孙膑的思维妙在哪里,领悟孙膑打破:出场顺序的创造性思维与缜密分析、综合判断的谋略。

第四板块,名著阅读,发现智慧。

关注课文出处,教师介绍《史记》,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完壁归赵”等故事中选择一个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推测思维过程,发现其中的谋略及高妙之处。

联系第二单元的名著阅读体验,交流名著中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火烧赤壁,周瑜的反问计,黄盖的诈降等,《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智赚玉麒麟等。

作业设计:

(1)重读名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谋略故事,与同学或家人交流分享。

(2)阅读文言文《田忌赛马》,与课文对比,找找课文中增加了哪些内容,想想增加的内容有什么根据。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跳水

1.语文要素解读及目标确定

《跳水》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是多次人选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小说叙述了发生在航行帆船上的一个故事,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可能摔下来,危急之中船长拿枪逼着儿子跳人海中,救了孩子。

危急时刻,船长思维敏捷,处事果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站在几十米高的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十分危险,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孩子转身走回桅杆不可行,“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船员们去救,既困难,也来不及。按照常规的思维方法,孩子转身回来或船员爬上去救助这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找不到解救的办法,孩子必死无疑,这就是水手们的思维过程,也是他们“全都吓呆了”的原因。千钧一发之际,船长想到的第三种办法——让孩子跳水。可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是没有胆量从几十米高的地方跳进大海去的,所以他就用枪逼着孩子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船长办法的高妙正在于此。指导学生通过对船长思维过程的细致推测,体会敢于突破常规,果断作出决定的优秀思维品质,获得智慧启迪,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跳水》是一篇小说,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小说是本课的另一重要教学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标题的方式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借助故事讲述体会情节的起伏、人物心情的变化,建构故事图式,揣摩小说结构、情节及推动叙事发展的表达艺术。同时,本课的生字新词较多,可以进行集中或随文教学。

基于以上理解与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认识“肆、桅、撕、唬、龇、咧、瞄”7个字,会写“艘、航、肆、帽、桅”等1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肆、吓唬、心惊胆战”等词语的意思。

(2)能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合适的小标题或句子进行概括。

(3)能抓住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体会小说情节的起伏。

发展性目标:

(1)能自主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与水手们的思维进行比较,在交流中领悟船长的当机立断与思维的创造性。

(2)关注文中描写水手们的语句,揣摩水手们的表现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2.教学设计及思考

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学习词语,交流感受。

根据生字词的安排和本课的文本特点,词语学习可以安排以下三组。

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本组词语与船有关,可以把学习词语与认识帆船的主要结构结合起来,借助简笔画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桿、横木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高横木的位置及高度,感受站在上面的高度危险性。对于“艘、航、舱、桅”等字,要引导学生从形声字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识记,注意“艘、桅”重点笔画的书写指导。

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往绳子、龇牙咧嘴。这一组词语都是描写猴子的,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可以连起来说说猴子是怎么逗孩子的。“肆、帽”的书写要重点指导:“肆”的左半边要带着学生看清笔画,仔细记忆并书写;“帽”的右上部分要注意两横不与竖画连接。

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有关,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可以让学生连起来大体说一说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心情的变化。

第二板块,概括情节,讲述故事。

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情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出示起因,进行示例教学,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起因)               (经过)    (结果)

再让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置情境,讲述故事。通过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代人感更强,对角色的体验更为深入。可作如下设计: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或者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让学生选择一个身份练习,同桌互评,再指名讲述。如以孩子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讲清了情绪的变化(哭笑不得一气得脸都红了一气极了一发起抖来一心惊胆战一吓得赶紧跳一恍然大悟);如以水手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把“取乐一笑得更欢了一吓呆了”这条心理变化的线索讲清楚了。

第三板块,聚焦情节,揣摩表达。

“询问”水手,领悟情节发展。可以同桌讨论船长会问水手哪些问题,梳理LI关键问题后,分别指名扮演船长、水手进行问答,学生在体验中也可以发现水手们面对危险时的思维,为下面领悟船长思维作铺垫。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手的语句(哈哈大笑一大笑起来一笑得更欢了一吓呆了一跳进大海),关联前面的情节梳理和故事讲述,发现正是水手的哄笑逗乐让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也又气又急,鲁莽地一步一步走上了危险之路。然后让学生尝试去掉描写水手的语句,发现没有水手们的哄笑逗乐就没有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师适时点明,正是水手们的表现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来帮助学生领略小说阅读的乐趣。

聚焦孩子,体会生动描述。课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个角度对孩子进行了描写,语言精彩细致,可以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品味。如“气得脸都红了”的神态表情描写,“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的连续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揣摩表达,积累表达经验。

第四板块,推测思维,领悟智慧。

聚焦船长,推测思维过程。回顾《田忌赛马》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并交流。再安排学生交流对船长的评价和获得的启发,推测、交流过程要紧密联系文本细节,做到有理有据,如“立刻”一词突出了船长思维敏捷、果断迅速。

问题探讨,领略小说谋篇艺术。引导学生讨论:既然船长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为什么6个自然段中写到船长的只有第5自然段?发现小说情节层层推进,在孩子处于危险、大家全都惊呆了的关键时刻,船长出马,处置果断、利落,成功化解了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创造性思维与冷静、果断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介绍托尔斯泰,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阅读托尔斯泰作品的兴趣。

作业设计(拓展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鲨鱼》):

(1)推测老炮手的思维过程,交流对老炮手的评价。

(2)思考《鲨鱼》中是什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同学交流。

猜你喜欢
田忌孙膑水手
田忌赛马
老水手的愿望
孙膑与庞涓
比赛吃馒头
孙膑吃馒头
田忌赛马
我的故事show
田忌赛马(原文)
水手
髌骨与髌骨骨折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