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绿

2020-05-28 09:21王钥敏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曾几何时作文题目竹林

王钥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表述——

十五年前,他说“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

十年前,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天,他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目给出材料的前两句话主要强调我们要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家致富的源泉,后一句话则更深一层,要求我们不但要守望绿水青山这一自然环境,更要守望家园,守望我们的乡愁。考生审题时可以依据前两句立意,也可依据后一句立意,或者综合这三句话,确立作文的主旨。具体立意方向有:绿化我们的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守望绿色,守望家园;保护自然生态,创造绿色生活;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等等。

作文题目明确要求考生写论述文,那就需要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视点,展开想象,进行思索和论述,其突破口是“绿色”,“生活”和“发展”也可以融合进去,通过论述上的比较或渗透,使作文更深刻,更独到。

有一片绿是那样的遥远又亲近,有一片绿在我心中永远勃发着旺盛的生机。

常年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总是会有一种陌生而熟悉的感觉,我也不例外。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我不知已多久没见过绿油油的稻田了,我见到的都是坚硬的钢筋混凝土组合成的建筑。街上的汽车后面总是拖着一条“黑色的尾巴”,社区旁总是堆满垃圾,一切的一切,都在破坏着人们的家园,摧毁着人们的心灵。或许有人会说,城市里有人工湖,公园里有假山,路两旁还种着行道树,找绿色何必去山里!可是,我觉得城市不过是戴了一张绿色的面具。你瞧,行道树蒙着厚厚的灰尘,人工湖是一滩没有源泉的死水,假山上的石头只能让我们看到人工的伪装。我厌倦这种自欺欺人的假自然,厌倦这种没有灵魂的绿色。在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难道就再也找不到自然了吗?难道工业与绿色是不可共生的对立面吗?

城市越来越拥挤,人群越来越密集,慢慢地,我们要重新学会呼吸。代表自然的绿色,渐渐退到钢筋水泥的建筑之外,那乡间的小径还存在吗?那僻静的小巷还存在吗?我们记忆里的大片大片的绿野还存在吗?

我不知已多久没见过绿油油的稻田了。遥远的家乡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绿”字,那里有满山青翠的竹林,遍地开满蒲公英。我清晰地记得,春日青草上的追逐,伴着笑声放飞的风筝;夏日绿树下的荫凉,伴着清风中外婆的故事;秋日苍松间的游戏,伴着倔强的一场比赛;冬日翠柏下的仰视,伴着渴望的翠绿枝丫。绿色,流淌在我的儿时回忆里。那棵树干还浸着泪水,那个枝丫还留着挥别时的手绢,那片绿草地上还留着写满一横一竖、歪歪倒倒的字句的练习册,一切仿佛还是昨日的模样。

可今日再见却是面目全非。原本的田地盖起了楼房,原本的竹林被砍成了平地,原本美丽的田野也早已寻不到踪迹。难道绿色真的不复存在了吗?曾几何时,青山不再,高楼四起;曾几何时,清水不再,浓烟四起;曾几何时,花香不再,垃圾四起;曾几何时,记忆中的美好不再,现实的伤痕触目惊心。

我渴望逃脱,我想找回记忆中的家园,我想找回心中的那片绿。

清夜,月光格外皎洁。我静静聆听祖父吹奏的竹笛声,不禁想起那片绿叶,那片竹林,它们早已将我的心染上了绿色。我相信,只要不放弃那生机勃勃的绿,它终将会回来。

我安然入梦。梦中,一片叶子落在家乡柔软的土壤上,蔓延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

点评

这篇作文写得情真意切、温婉隽永。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一气呵成,整体感强。开篇从“绿”切入,结尾照应标题及开篇,整篇作文紧扣“心中的绿”展开,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二是内容丰富,具体充实。作文联想、想象丰富,从城市到乡村,表达对”绿“真挚的渴望,回忆与现实交错,虚与实结合,城市的喧闹、乡村的宁静,让人在对比中感悟到绿色生活的美好和可贵。三是表达形象,意境深邃。尤其是結尾部分的月夜听笛,营造出了深邃的意境,蕴含了对“绿”的无穷向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曾几何时作文题目竹林
寻访竹林隐士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美丽的竹林
师恩
“曾几何时”:常被误用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