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版本比较研究

2020-05-28 02:33裴璐璐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奏鸣曲

裴璐璐

摘    要: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熟知,奉为经典,是众多钢琴家们青睐的一首作品。而不同的演奏家对于同一首作品的演奏是不同的,因为音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演奏家在演奏时会加入自己本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因此会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会带给听者不一样的感受,对不同演奏版本的分析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理解作品。本文以“悲怆”第一乐章为对象,选择巴伦博伊姆、齐默尔曼、海席克三位钢琴大师的演奏版本,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悲怆”;奏鸣曲;演奏版本;演奏分析

一、“悲怆”标题含义

作品题名为“悲怆”,是作曲家第一次亲自冠以标题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样的做法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也仅见与“告别”奏鸣曲,其实贝多芬将这首作品标记为“悲怆”的主观动机含义论述和解释是很多的,争论和矛盾也是较多的,而这些解释或可以为我们在理解和把握这首作品时提供一些线索。比如乌辽贝舍夫认为“‘悲怆奏鸣曲从头至尾是杰作、趣味、旋律、表达的杰作”,安·鲁宾斯坦认为“它的名称只是适用于开始的引子的和弦,因为它总的特性是充满了运动,更多的戏剧性”。其实这时期的悲怆还只是属于年轻时的贝多芬,与他后半生感人肺腑的深刻的悲剧性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史科托把这首乐曲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互比较,指出两者存在有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赵屏国认为,这是作曲家在和命运的第一次交锋中对恶运的态度,“悲怆”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悲痛的”,一个是“激动的”,不能只看到其中一个方面。

总之,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情绪激昂、感情饱满,这些因素彻底的形成了贝多芬早期作品的独特风格。

二 、演奏版本分析

1、巴伦博伊姆的演奏分析

巴伦博伊姆是国际上知名的钢琴家、指挥家,年仅7岁时就作为儿童钢琴家举行了贝多芬作品的钢琴独奏会,有着天才的钢琴演奏技艺。巴伦博伊姆对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更为细腻、老练、游刃有余,比较遵循原作,在节奏上的控制更为严格,整体速度平稳并不会因为乐句的起伏对比而流失节奏。他的表演性并不是特别强,所有情感的抒发都凝聚在他的手指上,引子的弹奏在平静的表象上通过力度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悲怆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小节最后一拍下行的华彩段,谱面上是64分音符,而且并没有标注渐慢,而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放慢了速度,仿佛是对命运的叹息,转而推到后面的mi音上,开始了一段右手八度优美的旋律,这种演绎使得音乐的推动感更加强烈。第九小节在弹完最后一个音时并没有马上松掉踏板,后面一拍半的休止符在音響继续微微震动中好像给人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快板部分巴伦博伊姆演奏出了战斗的激情,速度适中,句子连接连贯,触键更加柔和,声音十分有活力,而且给人感觉非常有弹性。在呈示部非常具有幻想气质的副部主题上,右手高低音区的跨越他似乎并没有刻意地去连成一条直线,更像是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对话,一呼一应,增加了喜悦的感情。另外在一些切分音的处理上,比如呈示部的连接段一开始就是切分节奏,切分音演奏家用慢触键的方式使旋律的推动感更强。总之,巴伦博伊姆的演奏严谨、理性,用娴熟的技巧和极高的艺术修养带给我们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2、齐默尔曼的演奏分析

齐默尔曼是非常著名的钢琴家,出生于钢琴世家,19岁时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之后灌录了许多优秀的唱片。齐默尔曼对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绎更加奔放、激情。他的表演性比较强,从引子的演奏中就可以看出,齐默尔曼的强弱对比十分鲜明,情感更加外放、饱满,他的身体语言以及表情都在配合着音乐。快板部分的弹奏可以感受到演奏家的触键方式更为直接,尤其是呈示部第一个乐句后面的六个和弦,以一种近乎强硬的方式弹出,表现出一种坚定。在速度上比之巴伦博伊姆也要快一些,这样的处理是战斗性的体现,代表昂扬向上的姿态,更富有激情。而在副部主题右手跨越的处理上,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跨越让人丝毫听不出破绽,好像是没有中间左手的阻碍,旋律像一条直线,连接性更强,增加了音乐的浪漫幻想与优美。在呈示部要结束的八个音程上齐默尔曼中间没有丝毫松懈,长气息以及他集中的声音把音乐推向了高潮。总之,齐默尔曼的感情抒发更为直接,奔放,他展现的乐句层次感饱满,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用了很多换气,非常细腻,把这种戏剧性的对比展现的更有张力。

3、海席克的演奏分析

海席克是一位师出肯普夫的来自法国的钢琴大师。与巴伦博伊姆和齐默尔曼较大程度上尊重原作的演绎不同,海席克在演奏中加入了很多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速度上更加自由,用了很多rubato的处理方式,强弱对比有时(比如引子和呈示部)并不那么明显。在引子中,第一个和弦他并没有弹的很重,而且四拍半的音符他弹了一拍手指就离开琴键了,只剩踏板的延音来使音响继续共鸣,之后几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他也是这么去做的,给人一种很洒脱的感觉,让阴沉的情绪稍稍放松了一些,第四小节的四个和弦他做了渐快处理,把音乐推到了最高音la上,然后是倾泻而下的一段华彩,这里的64分音符,并没有减慢速度,而是十分干脆的。第五小节一直到引子结束,其中八度音程上行的附点节奏,演奏家用慢触键的方式,而且是近乎拖沓的节奏来弹奏附点音符,使得附点音符的倾向性更强烈,音乐更加的优美。

呈示部的第38小节以及42小节,是两个五拍的和弦,谱面上标记是sf,突强,但海席克仿佛并没有在意这个力度标记,以一种平常的力度来演绎,如果说巴伦博伊姆和齐默尔曼演奏的这个音对后面上升的旋律起到了引领的作用,那么海席克的演奏使得这条旋律十分顺畅,前后音符融为一体。呈示部的副主题更能使我们感受到这位来自法国的钢琴演奏家身上的浪漫气质,所有带倚音的音符他都以一种慢慢推出的感觉弹奏出来,甚至在节奏上会有些拖拍,但就是这种rubato的处理使得旋律更加浪漫,富于幻想气质。总之海席克的演奏更加自由,古典与浪漫的气质对比更加明显,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赵屏国.如何演奏“悲怆”奏鸣曲 [ J ].人民音乐,1995.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古筝重奏曲《沙漠玫瑰》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及演奏分析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