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赋能语言表达力的提升

2020-05-28 05:38蔡敏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批判性刺猬父爱

蔡敏

摘 要 基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呈现的浅表化、被动化、空洞化的现象,用批判性阅读推动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提 升,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批判性阅读要赋能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提升,必须进行多元辩证分析,优化交流表达;突破 思维定势,贯通阅读表达;进行逻辑推理解惑,提升表达技巧。

关 键 词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阅读;语言表达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 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程。”[1]语言文字运用的最终目标指向语言的表达。 语言表达力既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也包括书面表达能 力,语言表达力的培养从来都不是置于语文阅读教学 之外的。然而,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 言表达呈现出“三化”现象:第一,浅表化。当教师提 出问题时,学生多数凭借直觉和第一印象,“不假思 索”“脱口而出”答案,很少学生能通过推断和理解分 析思考后再表达。第二,被动化。课堂上教师提示太 多,与学生“一唱一和”,学生成为教师的“复读机”,缺 乏独立思考能力。第三,空洞化。无论书面表达还是 口头表达,学生往往只陈述现象,较少涉及对文本、事 件内核的剖析。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在阅读和表达之间建立一个 有效的链接。学生只有基于阅读学习活动的深层吸 纳,将阅读积淀转化为有深度的表达材料,才能在课 堂上充分表达。作为高阶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 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关键。批判性思维过程是不断 地审视、修正自己思维的过程,那么以批判的姿态进 行阅读的批判性阅读,就是学生对自己原有阅读的反 思、整合,不断地审察的过程。[2]经过批判性阅读的内 容,更能为学生积累和建构新鲜的语言,赋能学生语 言表达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一、多元辩证分析,优化交流表达 语文学科存在多元化的解读,因此批判性阅读显 得尤为重要。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 生思考。教师可以在学生产生阅读认知冲突的地方 引发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言语表达的沟壑,用批判的 思维学表达、用表达。当学生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作者 用词表达的精妙时,语言的敏感度就得以提升。

例如,笔者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带刺的 朋友》一课时,设计以下说话练习:小刺猬偷枣的高明 之处在于……? 一学生提出“刺猬从树上'噗'的一声 掉了下来。”这句话中“掉”这个动作很高明。而另一 学生马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只是刺猬的不小心。 教师及时捕捉这一生成资源,将他们的回答作为问题 的支撑点,巧妙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你是如何理 解“掉”这个动作的? A高明B不高明。小刺猬掉下 树来后,立即归拢扎枣,干劲十足,所以它更应该是故 意掉下去的,真是一只智慧的小刺猬!”“小刺猬选择 从树上掉下来,虽然会有点痛,但是它自带神器,有铠 甲防护呀,这样做既安全又省时,十分高明!”“小刺猬 先是爬树摇枣,接着掉下树扎枣,看似普通的‘掉'字, 给刺猬偷枣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学生基于文本情境 的表达,既盘活了思维,又映衬文本内容,一只机灵可 爱的刺猬在学生的交流中跃然纸上。学生亲历在阅 读中评价、在接受中质疑、在交流中反省的辩证思维 的过程,留下思考的痕迹。通过多元辩证分析,不仅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细腻传神的用词,还涵育了语言表 达能力。

二、突破思维定势,贯通阅读表达 思维定势是批判性思维的天敌,而批判性阅读则 要求学生以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姿态、开放的情态进 行阅读。如《父爱之舟》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 单元的课文,学生对文题的理解,其实仅仅停留在感 性认知层面,即父亲的爱像小船。笔者就在学生“思 维定势点”处设疑:课文为什么要把父爱比作小船呢? 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再引导学 生去“寻根问底”:课文几处写到了小船?学生不难发 现,原来“父爱之舟”在文中指的是“我”姑爹的一只小 渔船,它始终贯穿全文。接着,从“入画觅舟”“入梦寻 舟”“入舟悟爱”“父爱成舟”“回味画舟”这几个板块入 手,以寻找父爱的细节为支架,品悟父爱到底是什么, 并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 1:父爱就是看似不经意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 的点点滴滴。

生 2:父爱 就是 对生 活 重 担 的 担 当和 无怨 无悔 的 付出和追求。

生 3:父爱就是对儿女无微不至的体贴和朴实无 华的关爱。

生4:父爱就是心中只有儿女,唯独没有自己。

案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思维定势点”,从看似 无疑处入手,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引导 学生深入到文本表达的“肌理”。[3]理解文章是借“父 爱之舟”这一标题,字里行间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感恩 之情。把父亲的爱比作小船,实际上指承载着深沉父 爱的“我”的生命之舟,从而揭开把父爱比作小船这一 比喻的秘妙,体会比喻不仅仅是描摹两者事物之间的 “形似”,更要追求表达情感的相融。学生的阅读力与 表达力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逻辑推理解惑,提升表达技巧

批判性阅读不只是关注品词析句,还要从篇章的 构思、布局、详略的视角来还原作者建构文学世界的 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批判性地解读文本, 不要简单地贴标签,而要有意识地采用审辨性的思维 技巧,深层次地触及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构思, 从而感悟到作者别具匠心的表达。

例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作 者沈从文以一个孩子八儿的视角呈现了一幅淳朴、和 谐的腊八节民俗画。课文详写主人公八儿盼粥、分 粥、猜粥、看粥的画面,却略写吃粥的场景。如何让学 生体会这一编排的巧妙呢?笔者将教学分成四步走。 第一步,先让学生对比等粥和喝粥片段,然后质疑:课 文详写等粥,略写吃粥,有没有偏离文章主题?问题 直指高年级学生要掌握的布局谋篇。第二步,再设计 这样一个任务:让我们跟随着调皮的主人公八儿去寻 找腊八粥是如何熬制的。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很快推 理表达出:“作者详写的是八儿在等粥,实则也在写腊 八粥的制作,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篇章布局。”第三 步,笔者继续问: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熬粥,却要透过 一个孩子来表达呢?引导学生体会这软糯的腊八粥 “香”,还饱含着作者浓浓的“乡”情。文章主要写什 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决 定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详略表达的理解也就水到 渠成了。第四步,再让学生迁移写法,随堂练笔:介绍 家乡的味道。

师:要写“家乡的味道”,你准备详写什么?表达 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 1:家乡的味道就是那喷香的酒糟鳗鱼。我想 将家乡的酒糟鳗鱼和其他地域的蜜汁烤鳗鱼、红烧鳗 鱼进行对比。详写家乡的酒糟鳗鱼的烹调方法,以小 见大,表现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生 2:你要问我家乡的味道是什么?我会告诉你, 就是道路两旁的茉莉花香。拾起一朵茉莉花,香味便 毫无遮拦地钻进鼻子,飘来了家乡的味道,那么甜、那 么美。透过茉莉花香,表达游子们魂牵梦萦的思乡情。

生 3:我心中的家乡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我想集 中描写奶奶为我熬汤的细节,以此表达我对逝去的奶 奶的怀念。

师:你们有的透过味觉,有的扣住情味,依据文章 的主旨合理安排素材的详略,凸显了不同的主题。

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诠释、表达家乡的味 道。他们由独特的感受展示出特别的构思,实现了语 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与转化,让表达更有张力。

总之,言语表达的习得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是语文 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补 充以思维为素养的语言表达学习。用批判性思维阅 读,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阅读从表层次 的认知走向深层次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从浅显空洞走 向内涵丰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阅读表 达“共徘徊”的胜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用高阶认知活 动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生命,推动学生语言 表达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余党绪.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 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        (美)尼尔·布朗.学会提问[M]吴礼敬,译.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批判性刺猬父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父爱如山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父爱在哪里?
沉默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