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

2020-05-28 05:38李菊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品析母亲语言

李菊蓉

摘 要 语文教学应优化练习设计,引导学生积累、品析、模仿、拓展,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揣摩中学会品析,在模仿与借鉴中学会 迁移,在不断实践中感悟熏陶,习得语言的知识技能,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

关 键 词 练习设计;语言运用能力;积累;品析;模仿;拓展

福建省普教室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 我国小学阅读教学与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提出“五 层次阅读能力”模型,包含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 疑创新等。其中,“运用”恰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 语言运用得心应手的前提是熟练掌握言语的技能技 巧。叶圣陶曾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指点,只是 开始,讲说指点之后,有一段必要的功夫,那便于多练 习,且定要按规格练习。[1]练习的过程是巩固、运用、 拓展、延伸,学生唯有反复练习实践,才能实现语文能 力的迁移,提高“语用”能力。[1]

然而,当前仍然有不少学生被捆绑在各种机械、 单调的练习中,疲于应付却没有实效,抹杀了儿童纯 真烂漫的天性和张扬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应该努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多创造练习的机会,优化 练习设计,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

一、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没有丰厚的语言积淀,语言形式、語文能力的迁 移将形同虚设、无法落实。自古至今,成功的语文教 学都重视语言的积累。古代学堂里反复诵读诗文,就 是强调累积的例证。积累是为了达到知识的量化,俗 话说“厚积而薄发”,积累为能力的迁移奠定基础。因 此,语文练习中,积累性的作业是首要的。设计时,要 以文本作为依托,组织学生运用朗读、背诵、批注等互 动方式实现语言的积累,强化感受。[2]在感悟中积累, 在积累中深化,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便灵活运 用。作业的形式有好词、佳句、好段、名篇的积累与背 诵,如抄写生字新词、摘抄好词好句、背诵课文、古诗 等。例如,教学《卜算子·咏梅》一课后,布置这样的练 习:“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质令人折服。古往 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留下吟咏之作。请同学们回 家后,搜集描写梅花的诗句并背下来,比一比看谁背 得多。”又如,学习《刷子李》后,主人公“刷子李”高超 的粉刷技艺让读者惊叹。这源于作者细致的描写技 巧,可为学生习作提供模仿的例子,于是布置学生回 家后边想象边背诵课文。从低年级开始,从词到句, 日积月累,为今后的语言运用夯实基础。

二、品析:习得表达技巧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具中许多 经典语句,或言辞优美 ,或手法独特 ,或是朗朗上口, 甚至在说明文或议论文中,很多句子用词准确、精妙, 值得学生品味,诵读。例如,《秋天的雨》一文堪称“诗 情诗意齐溢彩 ,秋雨秋色美煞人”。作者对比喻 、拟 人、叠词等修辞手法匠心独运,以自然活泼的语言,生 动地描绘了一幅可触可感、灵动生气、烂漫无边的秋 色图。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如果就语言文字进行品 析,知道好在哪,精妙在何处,那么将更加便于学习、 借鉴、模仿,语言能力的迁移效果定会更佳。在教学 中,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细细欣赏、品析 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悟能力。可设计如下 练习:

  1. 填空,感受巧妙的修辞:(1)它把黄色给了 ,

还把红色给了____ 。2)黄黄的叶子像 ,扇呀扇

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1. 我会记精彩的叠词:如黄黄的、_、 、__ 。
  2. 我会美美地读,感受秋天的美。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可从修辞手法、遣词造句上 感受到语段的精美,为积累、模仿、借鉴奠定基础。

又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本来是可以不断再 生”中的“本来”一词,用法严谨、准确。文中像这样的 地方比比皆是,可通过这些词语的品析,让学生体会 说明文用词的严谨准确,便于在习作中学习借鉴。可 设计这样的品析练习:“本来”一词什么意思?引导学 生分析,“本来”指原来、原本,根据现实情况了解到, 以上四种资源原来是可以再生的,可是由于人类的肆 意妄为,它们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已经不能 再生了,所以要加上“本来”。再问“本来”能去掉吗? 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发现如果去掉,意味着 一直都可以再生,显然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再 设计更多类似练习,如“至少”一词好在哪里?通过对 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的感悟、品析,引导学生在体会课 文表达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文 章的表达技巧。

三、模仿:实现能力迁移 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平时 的日积月累、品析感悟,为语言运用奠定基础,可是常 出现积累与运用脱节的情况。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转 换的过程,小学生应从模仿开始,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方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在语文学习中,文章往往词汇 丰富,表现手法较多,还有一些分析理解写作技巧的 教学等,这些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显然是不够 的,必须在语言实践中才能学会语言。根据“语用”型 教学理念,教师要努力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实现语 言能力的迁移。要求学生在练习中有意识地模仿和 运用,可以采用在语境中选词填空、换词练习、组词、 造句等练习,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模仿其遣词造句、 构段谋篇的方法等。例如,《慈母情深》一课,倒装句 是其写作特色。可安排这样的练习:

  1. 模仿倒装句式,说一说你们看到的母亲。

例:瘦弱的背弯曲得像一张弓,我的母亲;________ ,

我的母亲;_______ ,我的母亲。

  1. 这是记忆中母亲吗?曾几何时,你的背是那样 ,我的母亲;曾几何时, ,我的母亲;曾几何 时, ,我的母亲。

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母亲的艰 辛,两次用上倒装的句式,说出印象中的母亲,层层推 进,充分感受到倒装句的强烈效果。也基本学会倒装 句的运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模仿,达到语言能 力的迁移。

四、拓展:提升运用能力 教师要建立大语文观,教学活动应该向生活延 伸。对文本的适度拓展,其实是对文本的延伸和补 充。在教学中,拓展、延伸的方式灵活多样,有限定性 的拓展练习,如续写、缩写、改写等;也有自由式的拓 展练习,如社会调查、编写诗集等。就“语用”型教学 而言,可以更多关注说写的拓展延伸,便于迁移语言 能力。课本的选文中留有许多“空白點”,可谓“不着 一字,尽得风流”,给读者留下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教 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想象、补充。例如,在学 习《小鸟和大树》一课后,借助课文的空白点,设计这 样的练习:

  1. 小鸟两次“看”着灯火,仿佛在说什么?
  2. 课文的故事生动而感人,你想对它们说什么? 大树:   ;小鸟:   。

又如,《田忌赛马》一文,详写第一次赛马的情形。

相比之下,第二次赛马就显得十分简略。第二次赛马 戏剧性的变化,田忌如何扬眉吐气,观众如何刮目相 看,学生恨不能一睹为快。在教学之后,可设计这样 的拓展:“第二次赛马会是怎样一番激烈的景象呢? 请同学们大胆展开想象,模仿第一次赛马的写法,写 下当时惊心动魄、激荡人心的场面。”这样对课文内容 的延伸,既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同时又是对文本的 模仿、迁移,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清代颜元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成功的 语文教学,要优化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 说,在揣摩中学会品析,在模仿与借鉴中学会写作。[1] 课堂所有的讲解、传授,都无法取代学生规范的、形式 多样的练习实践。语文教学需遵循这一潜在规律,由 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设计丰富多彩的语言练习,实 现语文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仁增.让语文冋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63,88-89,16-17.

[2]          何捷.一课都不能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10-11.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品析母亲语言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给母亲的信
我有我语言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言的将来
悲惨世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