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分析

2020-05-29 18:40任玉华刘玉芝张少阳王雪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炎症因子变化

任玉华 刘玉芝 张少阳 王雪

【摘 要】: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三个月以及健康者的炎症因子,了解其变化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术前和术后一周、三个月时的TNF-α、IL-6、hs-CRP的水平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炎症因子与健康者对比偏高;经过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炎症因子能够降低至正常水平,说明该方法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上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炎症因子;变化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通常6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更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成倍上升的趋势。而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炎症因子存在一定关系,为明确这一点,笔者以我院的患者和健康者为例,检测并且记录炎症因子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掌握疾病和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51例患者,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1岁~73岁,平均(56.1±3.2)岁,阵发性心房颤动平均病程(2.7±1.2)岁;经过24h动态心电图或是心电图检查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同时,在超声心动图、甲状腺功能检查、体检等方式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患者。对照组51例健康者,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年龄43岁~75岁,平均(57.3±2.9)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以及年龄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此外,两组研究对象均排除糖尿病、感染性疾病、严重创伤、肝肾功能不全等类型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炎症因子检测: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时的10ml肘静脉血,在30min以离心转速为3000r/min处理血液标本,离心处理时间为10min,半径为170mm;使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TNF-α、IL-6、hs-CRP[1]。

1.3 临床观察指标

(1)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与对照组健康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项目包括TNF-α、IL-6、hs-CRP。(2)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前、治疗后一周、三个月时,TNF-α、IL-6、hs-CRP几项炎症因子的变化。TNF-α、IL-6、hs-CRP分別是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多个样本平均数对比方差分析,多重对比试验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对照组健康者炎症因子水平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详情见表一。

2.2 分析观察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前、治疗后一周、三个月时炎症因子变化

患者术后一周时,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的水平处于最高值,而在术后三个月时已经明显降低,接近于健康者的水平,并且分别于术前对比,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详情见表二。

3 讨论

患者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在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的情况下,经过左侧锁骨静脉,将10级冠状动脉窦电极导管放置在冠状窦中。经过右侧股静脉、Swartz鞘对房间隔技能型穿刺,将2根Swartz鞘管放置在走侧心房的后侧,通过静脉注射5000U肝素,而后每间隔1h补充1000U肝素[2]。首先,经过右侧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或者是Swartz鞘管对肺静脉进行造影,选择Lasso导管的大小与肺静脉相近,将其送入到肺静脉中,记录射频消融前、后患者的肺静脉电位。使用CARTO系统实施环肺静脉电隔离和左侧心房三维结构重建,消融导管中注入3.5mm生理盐水,且为4级;同时,根据三维造影图标记肺静脉切口[3]。环肺静脉消融的位置是其前庭部位,预设的温度为38℃~43℃,功率则为35W~40W(后壁功率设定为30W),生理盐水使用时的流量为17ml/min,放电则为20s~30s。肺静脉电隔离是消融操作的终点。

炎症能够促使心房肌细胞的纤维化、变性、凋零和死亡,改变其电生理特征,改变其各向异性的传导速度变慢、非均一性增加,形成折返,从而发生心房颤动[4]。频繁的心房颤动会造成心房肌细胞受损,也可发生炎症,此时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就会发生变化。此时,检测患者体内的TNF-α、IL-6、hs-CRP各指标水平,就能够掌握患者的心房颤动情况,对其病情作出诊断判断,从而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实施科学治疗,全面保证其治疗效果[5]。

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的水平分别为(75.5±9.6)ng/L、(8.2±1.6)ng/L、(15.3±1.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前和术后一周、三个月时的TNF-α、IL-6、hs-CRP的水平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实施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且患者在治疗之前的炎症因子水平与健康者对比研究,同样具有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可将TNF-α、IL-6、hs-CRP水平的变化作为诊断和评估阵发性心房颤动病情的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周叶,彭利,张玉霄,张海青,史成龙,兰凯,卢才义.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前庭射频消融路径的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9,18(06):410-414.

孙国栋,郑成根,陈春华,赵红萍,吕淑英.持续性房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左心房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9):2936-2939+2960.

陈杰民,蔡振明,兰军,涂昌,刘瑞杰,钟耀棠.代谢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无代谢综合征房颤患者凝血指标及炎性因子变化的临床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03):344-346.

王朋,刘佳,倪梓元,张二伟,桑翠,费瑜.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SOCS-1和IL-23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房颤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04):641-642.

袁诚,李伟,朱代荣,潘本荣,江玮,蒙灼.126例贵州省少数民族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6,56(28):70-72.

猜你喜欢
炎症因子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我来添画
乌司他丁对急腹症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
胸腔镜微创手术对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抗氧化因子的影响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