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本阅读命题及启示

2020-05-30 10:48李爱菊陈小娟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命题

李爱菊 陈小娟

摘要:小说语文阅读命题,应立足于学科课程标准、研究高考真题,坚守依托文本、在文本有深意处命题、精心琢磨文本、难度区分度要合理等原则,得出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及考、学、教三者结合等启示,对普通高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小说文本;阅读命题;高考真题;命题

评价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教育改革推进中重要的一环。而命题改革直击评价核心,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考试命题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一方面给一线教师明确了教学方向,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掌握高考评价标准,才能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借此让高考语文的命题思维之光,照见充满语文灵性之美的课堂。

一、小说文本阅读命题的依据

(一)立足学科课程标准,科学定位高考内容

高考,必须立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命题、考试和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性纲领文件,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水平标准等严格命题考试。就考试内容而言,《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各类考试评价,特别是高考的内容范围;就高考试题的水平层级而言,应该遵循《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水平的五级划分要求。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高考模拟命题之前,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科学定位高考,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方向。

(二)研究高考真题,理清命题思路

作为教师或学生,平时总是更多地从备考者的角度,去研究高考题型、高考出题规律、高考答题策略等。那么,如果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对一篇小说文本,就要去思考如何选材、如何设题、如何拟答案以及试题的区分度、难易度等问题。平时教学中,从选材、字数、题目设置、难易度、区分度等方面细致地研究了近五年的15套全国真题试卷,将15套试卷进行细细比对,总结命题的规律,不仅对每年的设题点非常清晰,而且每一套试卷小说文本的字数,诗歌的作者,题材、体材等都记得清清楚楚。当真正将课程标准和历年真题联系在一起思考高考定位、命题思路、命题意图时,将这些看似宏观的理论内化后,便觉得豁然开朗了。

二、小说文本阅读命题的原则

(一)依托文本,随文命题

设置题目,首先要将文本解读透彻,关注所选作品的文章体式和文本特质。这是现代文设题的起点和根本。在做一些模拟题时,你会发现,有些题目设置随意拔高、生拉硬套、推理不合乎逻辑、架空文本等,这种试题无疑是失败的。坚持题目要紧扣文本特质,如文章的紧要处、矛盾处、空白处、精妙处等,引导学生抵达文本核心处。文章内容思路的展开就是设题的逻辑依据。命题展开逻辑,必须回到文本核心,要把命题的逻辑与文本内容逻辑要素进行比较,互相印证。如2019年深圳市语文说题比赛的文本是范小青的《城乡简史》。文本把自清账本记录的“香薰精油”,成为和王才生活的纽结点,账本将不同时空的两个人物和两种不同情态的生活纽结起来,增强小说内涵的同时,也使小说显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香薰精油”揭示出城乡两种不同的生活情态,彰显了生活状态、经济收入的悬殊,折射出人物的精神、个性,帮助读者理解人物、理解主题。在阅读中应该抓住对“香薰精油”的理解,但不能忽略的是如此简单的故事为什么却用《城乡简史》这一宏大的题目呢?因为,“香薰精油”体现的不仅仅是城里人自清和农村人王才的生活以及精神上的差距,更体现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思考。这是一个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题目,那么在设题时,可以从这方面设题,以小见大,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主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这种题目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文本,这是有些文本的特质,这种设题方式就属于随文命题。

(二)在文本有深意处命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命题中,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要思考文本中哪些地方有特别的深意,对文本的理解有什么作用?如市复赛中小说海因里希·伯尔《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这篇小说文本主旨揭露了贵族阶级的黑暗,对普通民众的剥削和压榨,人民渴望公平的愿望和理想,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这篇小说的主旨比较好理解,但在小说后半部分,出现了两次人们在教堂唱歌的情景,而且情景有不同,这两处情节的安排有什么作用呢?仔细分析,小说中人们在教堂两次唱歌有丰富的内涵,要想做好本题,要先准确理解小说的内容,赏析小说的语言,为什么人们要在教堂唱歌,为什么出现两次,但出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情感后一次比前一次要强烈,控诉范围也越来越大,由个体上升到整个社会。于是,在此处设置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文中两次写到人们在教堂里唱起了“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有什么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通过此题的考查,让学生对德国当时的黑暗社会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度。

(三)精心琢磨文本,考点分布要合理

在命题中合理分布考点尤为重要,在设题时要用心思考。市命题比赛中小说文本的海因里希·伯尔《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客观题中,主要从考查学生对小说环境和情节、手法的准确运用以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将小说考点分布在四个选项当中。主观题,一道从题目入手,因为海因里希·伯尔《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理解全文主旨的关键。于是设置了这样的一道题:“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對标题深入理解。这类题目在高考中也经常考,如2016年全国Ⅰ卷《锄》、2016年全国II卷《战争》,2014年全国II卷《鞋》等。另一道主观题主要从分析语段上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深入理解。海因里希·伯尔《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这篇小说的命题,不仅严格遵循了依照文本、紧扣文本的设题原则,而且从不同方面细致、全面考查了学生从多方面对文本的理解以及鉴赏的能力。

(四)难度、区分度要合理

高考的性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拔性,二是导向性,高考这两方面的性质就决定了一套规范、科学高考试题需要有一定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小说阅读难度一般在0.4—0.6之间,难度适中,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解答。区分度应该大于0.3,区分度良好,有梯度,更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如曾宪涛《好画》一文,根据高考题型以及赋分,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从人物心理活动、情节作用、细节描写以及主题设题,四个选项考查点分布均匀而且有难有易。两个主观题,一题为:“小说以‘画为中心叙事写人,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好画”的深入理解,学生需从人物、情节、主题上进行思考。本题设置较选择题要难一些。”另一题为:“小说结尾部分老局长对画的重新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的设置,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形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作品,重新构建语言。同时本题重在把握小说情节的结构思路和主旨,从这两反面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对主旨进行思考。这道题较前一道又增加了难度。这样较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更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小说文本阅读命题的启示

(一)以考促教

“以考促教”是指通过命题考试,考查教师,让教师从教学重点看教学起点,从而促进自己的日常教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教育,其目的当然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但除此之外,不能忽视高考的选拔功能。若让学生在高考中能脱颖而出,教师除了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历年高考题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情自己命题,对学生近期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形成“薄弱常常考,错题变化考”的考试特点,通过同类知识的反复考查,强化影响,牢固记忆。这样不仅更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规范自己的管理、考试、教学和评价,真正搞好语文高考、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有机衔接,真正落实好《课程标准》,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如曾宪涛的小说《好画》在选择题的C项中,这样设题的:“小说评委们在赞扬陆扬的画后都看局长,听局长怎么说,在局长评价完画后,评委们又‘一片惊叹,纷纷鼓掌叫好等人物细节的描写,侧面突出了局长的画技之高,对局长高超画技的赞美之情。”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小说中评委们的反应,不是表现评委对局长画技高超的赞扬,而是表现评委们看局长的脸色、表情做事,侧面写出了评委们阿谀奉承的特点。细节描写可以真实、灵活展现人物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法。在平时的文本授课中,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就是从祥林嫂衣着打扮、脸色、眼睛、精神状态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来。如节选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林黛玉初到贾府时与贾家姐妹、与王熙凤、与王夫人、与贾母的对话中表现出戚处处留意、小心谨慎的性格。由此可见,平时的教学是与考试命题紧密结合的,两者相辅相成。

(二)以考促学

“以考促学”是指教师通过命题比赛,发现问题,反思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不仅要有一定解读文本的能力,还要有在解读文本后如何有效针对考纲对解读后的文本进行准确、科学的设题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例如,区小说阅读命题比赛魏永贵《最后的要求》一文,设题点就有很多,如“最后的要求”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文本第一段说:“‘王得光的生命开始了最后的倒计时。一句,有什么作用呢?”“在对王得光执行死刑前,他提出的一个要求原文是这样描述的‘王得光那空洞的眼光向监房上的小窗口轮了一眼,干枯的嘴唇启动了:报告上级,……想明天晒一晒太阳,……王得光看着民警,又小声地补充了一句,想到外面的房檐下……晒晒太阳。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呢?”“小说中‘那时候冬天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温暖地洒在宽阔洁洁净的办公桌上,洒在一蓬绿色的植物上。这一环境描写,有何用意?”对小说的考查主要从人物、情节、主题、题目等入手去分析。让学生知道,语文也不是“教的不考,考的不教”这种偏颇的认识。从而达到以教师的考促进学生学的目的。

(三)考、学、教三者结合

高质量的课堂绝非只是知识的灌输,教师也不能只是课堂的操作者,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教学,是生长、共生、充满智慧、闪烁灵性之光的生命课堂。很多老师可能会说,努力追求这种高效的课堂在高一和高二还可以做到。但是,高三呢?学生要参加高考啊!不去讲题、刷题,学生的高考成绩从何而来?其实,这不仅是一部分高三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考三者若能完美结合,能否努力最大限度的挖掘语文课堂的美呢?通过此次命题比赛,能否让命题的思维润物细无声地切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呢?比如,命题中将杜甫的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那么,高课堂中也可以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如李清照南渡前和南渡后所写的诗情感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分析、总结。也可以将不同诗人同一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如辛弃疾和苏轼的词。通过这种比较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活跃思维,这种能力的积累也指向了考试。再如,高考中会出现探究性的题目,如2014年全国卷II刘庆邦的小说《鞋》的第四题“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在授课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思考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呢?教师的命题思维完全可以指导平时的教学,让知识性的死记硬背变成能力性的培养。对于必须学习的知识性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智慧变得丰富有趣呢?比如,诗歌的手法,不同资料有不同的分类,学生在记忆时无从下手。曾想如何能找到一个比较好技艺的手法呢?于是,将诗歌手法分三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于是做了一个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

总之,如今正处于新高考的探索阶段,能准确定位高考的方向,则有利于指导高中语文教学。而高中语文高考命题、说题比赛则是促进教师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解高考评价体系、深入历年高考试题的有效形式,命题比赛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解题、命题能力和执教能力,理命题规律、明命题意图、讲解题方法,最后回归教学策略。如何让命题思维润物无声地切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不是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课堂,也不是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素质教育课堂,而是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考试能行,也能提高语文素养高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高级中学)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命题
我喜欢自己命题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尊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1年“秋季擂台”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