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联试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法举隅

2020-05-30 10:48陈绍平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考对联传承

陈绍平

摘要:对联是汉语言特有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利用对联命制试题,不仅可以有效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增进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本文以高考对联试题为视角,对高考对联试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种主要途径分别作了例证性解说。

关键词:高考;对联;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语文新课标实施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使炎黄子孙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语文课程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些年来,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进一步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传承中华文化”确定为课程目标,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个部分;传统文化内容在各类语文考试中比重增加,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对联为例,恢复高考后对联偶或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至2004年全国15套高考语文试卷,就有7套不约而同地命制了对联试题,都是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这是恢复高考以来首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对联试题,它继承国文学习与考试的传统,成为当年高考语文一道亮丽的风景。此后,对联成为高考语文复习的常规考点和语文试题中的常客。

对联又称楹帖、楹联,是汉语特有的艺术形式,它以工整的对仗、协调的平仄展现出汉语独特的韵律之美,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融汇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实践证明,“对对子”确实是测试考生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充分利用这种古老而新鲜的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还可以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高考对联试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或角度。

一、把对联与传统节日习俗结合起来考查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挖掘展示节日文化内涵,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2年四川卷)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有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本题着眼于端午与中秋两个传统节日,前者充满历史人文气息,后者饱含亲情意味。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相传也是“卫生节”,这一天人们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病,杀菌防病。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佳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乡念亲之情,祈盼丰收和幸福,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题目给出的上联与下联有节日活动气息和明确的节日意象,有利于引导考生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爱国思亲、忠勇爱家的美好品德。考生可抓住节日习俗特点,选择合适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根据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可对出下联,如“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等;根据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可对出上联,如“清风一缕拂丹桂”等。

对联的产生与民俗紧密相连,对联和民俗均属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下面这道题把对联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考查词性对品、平仄对立和词义辨析。

(2014年山东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义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根据词性对品,可以把“迎春绿”与“耀眼红”、“千家乐”与“十里欢”分别组成上下联;把“江边柳线”与“门上桃符”、“青艾驱瘴”与“碧波竞舟”各组成上下联。然后结合词义辨析把属于春节与端午的词语区别开来。再根据平仄对立,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即可组成两副对联:“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

二、把对联与传统民间艺术结合起来考查

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杂技、曲艺、舞蹈、剪纸、刺绣、年画、泥塑、风筝、雕刻等上百个艺术种类,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中华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们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考生了解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对强化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把对联与传统民间艺术结合起来考查的试题便应运而生。

(2016年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評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本题考查对联,涉及对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这些传统文化形式的认识。解答此题,先根据题干中“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的表述,仔细分析题中各副对联所代表的行业或事物,再运用排谬法得出答案为B项。

三、把对联与中华传统礼仪结合起来考查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国人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于世。早在战国至秦汉年间,就有了完整记载社会典章制度的《礼记》。“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对提升综合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文化现象中,祝福与祈祷所生成的文化景观,是日常生活中用来区别不同民族的独特标志。下面这道题就把对联和祝寿礼仪结合起来考查。

(2007年浙江卷)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古人云,千富贵不如一长寿,“五福(福、禄、寿、喜、财)寿为先”。“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追求与尊重。祝寿风俗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寿联是汉族民间祝寿的对联,其内容富有针对性,须切合寿者的性别、年龄、地位、职业、品德和成就;多用成語、典故、专名等,用时须先了解其含义,如“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这道题目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体现语文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A项中的“花甲”表明适用于60岁寿辰。B项中的“古稀”指人生70岁,出自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诲人无倦”表明是指“老师”,最符合题意。C项没有表示年龄的词语,且“音容宛在”“手泽犹存”表明这是一副挽联,是用来纪念已经去世的人。D项中“执掌教坛垂七十载”,表明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而非指年龄70岁。

四、把对联与文学常识结合起来考查

文学常识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沉淀,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学常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高中生识记文学常识一方面可以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知人论世进而论文,从而精准地把握文中所载之“道”。所以,不少高考试题把对联和文学常识结合起来考查。

(2014年天津卷)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

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

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

本题考查的都是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家,他们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承者。前贤先哲的垂范是感召后世的重要方式。这一副副对联犹如一幅幅鲜明生动的人物画卷,考生答题仿佛与前贤先哲对话,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解答本题须读懂对联所写内容,抓住“八代”“信史”“九歌”“词苑”“女儿”等关键词,联系选项中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成就和评价即可推导出答案。

五、把对联与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标识结合起来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图形及大量人物、动植物、各类几何纹等都体现了民族性格及民族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现代标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感。富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标识自然成为命题的上好素材。

(2007年湖北卷)下图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该图案以编钟为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间是中国艺术节节徽,下方的波浪既是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色的传统云水纹饰,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形似一个横着的阿拉伯数字“8”。中间的中国艺术节节徽,是每一届艺术节设计节徽时必须采用的。请结合节徽图案的含义,为“八艺节”主会场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

这道看图拟联题颇具创意,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八艺节”节徽运用了具有荆楚文化特点的符号,传达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解答本题,考生须关注“湖北”“云梦”“八艺节”等词语,选取图案上的编钟、祥云等主要意象,展开想象,恰当运用动词、形容词,拟写出符合要求又有一定意蕴和表现力的对联。例如:

三千年编钟余韵回响中国八艺节,

八百里云梦水泽激荡华夏四海情。

气蒸云梦,编钟齐奏,展荆楚风情;

光照神州,百家争鸣,颂中华文化。

实际上,一副对联所包涵的传统文化内容常常是丰富的,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在台湾国文试题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兹举一例:

(2012年台湾)阅读下列楹联,依序选出最适合填入□内的选项: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与莲同□,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A.达/卷中/疏/洁

B.道/卷中/疏/逸

C.达/篇外/寒/洁

D.道/篇外/寒/逸

这是由清代名臣、苏州籍状元陆润庠为苏州留园五峰仙馆撰写的著名楹联。

上联抒写忘情书中,以书为伴的文士之乐;下联转写流连花草,含英咀华,妙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志趣。对联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和中华花草文化。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学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独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语文试题要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精心选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萃取精华,巧妙设题,做到“考”以载道,对接生活,使考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深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责编李平]

猜你喜欢
高考对联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