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日常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语文经验

2020-05-30 01:19郑桂华
语文建设·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说明性张老师说明文

郑桂华

长期以来,说明性文章阅读的教学内容非常稳定,大体有这样几类:一是筛选整合信息,包括理解基本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二是说明文的文体相关知识,包括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三是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很多老师的教学常现出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往往用一两篇文章就能把这些内容“教完”了,到说明文单元的后面几篇,就会觉得重复;二是孤立地教这類内容,知识与知识之间、说明文与相关文体、阅读与生活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在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如何突破既有的内容框架,并通过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建构语言素养中体现说明文独有的价值,张玉新老师这节课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反思阅读兴趣,理解文本隐含的读者

不少人可能终生都不喜欢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尤其是一些不够通俗的学术著作,初中生更是如此。张老师借班上课,课前他借助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预习题1 和3,设计说明对象与说明方法,学生完成得非常好,但是预习题4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大多数同学圈画了文学性强的语句,与张老师期待学生圈画说明文中重要句子这一要求有较大距离。这一情况看上去是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感受能力不强,而背后又涉及相应的文体知识与阅读趣味。通常大多数初中生习惯找“好词好句”,往往对“有文采的句子”(修辞佳句或有生动描写的语句等)兴趣大一些,对平实简洁的语言关注不够。

回答“积累拓展”第五题,比较两段文字时,学生凭直觉不喜欢阅读《中国桥梁史料》中的文字,在张老师的一次次追问下,学生意识到这段文字偏“专业化”,并发现作者写作时预设的读者群体是研究桥梁的学者,不是“自己”这样只是想“感受这座桥本身”的读者。从以上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说明文阅读既缺乏兴趣,也不具备说明文阅读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知识。

其实,主动阅读说明文,包括那些平实的科普文章和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有的阅读素养。据此,张老师引导学生区分说明性文章这一大类中的两种亚类型——针对普通人的科普文章与针对专业工作者的学术著作,明白二者的特点和功能上的差异,并培养一定的阅读动力,以便将来更好地扩大阅读。学习目标既符合单元要求,又针对具体学情。从这节课的结果来看,学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懂得文本预设的读者,明白不能简单化地依据愿意不愿意读、喜欢不喜欢读作为选择阅读材料的依据。每一位读者都应该能够快速判断读物所预设的读者群体,进而找到合适的渠道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才是一个自觉的阅读者应有的阅读素养。而这类素养由读者自发、高效地自我培养费时费力,这也正是语文课程的优势功能之一。

二、细究文本词句,体会科学研究著作的专业性

不少人除了缺乏阅读说明性文章的兴趣之外,还缺乏相应的阅读能力,更为尴尬的是有些语文教师也是这样。改善途径之一是尽早使其感受学术著作之趣、之美,培养阅读兴趣和语言感觉。中学阶段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学术著作之美,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义务。值得称赞的是,张老师把体会科学著作的语言之美列为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不过,他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辨析不同文体之间的表达差异,从而自己归纳出结论,而不是抽象地讲道理或是生硬地贴标签。他教下定义、空间顺序等很多老师都教的内容,看似寻常,但是他将这些说明文的基础知识融在一个大的学习目标——体会科学著作语言之美中,将语文知识、语言品位、思维发展、科学精神的体会等整合起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很值得大家借鉴的是,张老师在教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时候,始终引导学生要注意阅读说明文的关键点——重视作者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在教“联拱石桥”这一对象、自下面的桥墩到桥上的石柱的说明顺序,始终凸显卢沟桥作为石拱桥的本质特征——“拱”。这就把说明文阅读(或写作)中“抓住事物的特征”落到了实处。科学的严谨与周密应该体现在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言简意赅,让读者一目了然。

更可贵的是,张老师在这节课上进行思辨阅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推敲、修改标点,探求更为严谨的表达;对“其中”的理解,对南北两面狮子数量的存疑,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以科学的态度教学生科学地思考与表达。这与《中国桥梁史料》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表达是一以贯之的,带给学生的也一定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

三、建构多重关联,拓展说明性文章阅读价值的实用性

在生活中,阅读说明性文章主要是为了获取科学或生活知识,而在语文课程中阅读说明性文章,则需要超越这一层,去学习如何筛选信息、判断并分析说明方法与说明顺序,这些教学内容很多语文老师也都教了。但张老师的教学不止于此,他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与课后练习中写卢沟桥的文字,体会说明性文章这一大类中不同亚类文体(科普文章与科学著作)的写作目的;他引导学生体会卢沟桥桥墩设计与都江堰“鱼嘴”设计的相通之处,具体体会科学知识和原理在生活中的力量;他引导学生理解演绎与归纳两种推理的异同,并在与数学学习经验的类比中深化理解,进而发现不同思考方式的作用。说明性文章中不同类型的关联,文本与生活的关联,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张老师在课堂上信手拈来,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在整合、建构中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等语文学习理念都得到充分体现。

在阅读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时,我一次次被其生活化的交流打动,类似“一上来就说了,是不是啊”这样的交流很多。粗读这份实录也许觉得张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但是,如果我们尝试还原张老师的教学现场,感受这样交流的魅力,就会体会教育是对话而不是独白更不是表演的要义。囿于版面与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这节课的实录已经缩减了三千多字,很多生活化的交流被删除,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换个角度说,这也是阅读文字版的课堂教学与观摩教学现场的不同乐趣,类似阅读科学著作与科普文章的不同,相信语文教师都是一个自觉的专业阅读者,都能体会到文字实录带给我们的教学智慧。

猜你喜欢
说明性张老师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张老师喝茶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