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空间表现

2020-06-03 03:58张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虚实中国画意境

张云

摘 要:中国画对空间的表现有其自身的观念和创作形式,这种意识表现构成了中国画的形式美与意境美。中国画的空间表现通过虚实来体现,虚实结合不仅构成了画面的整体布局,也完美地展现了空间意境的塑造。

关键词:中国画;空间表现;虚实;意境

中国画画家关于绘画创作不追求对客观世界面面俱到的描摹,而是感于内心,摆脱物质形式的限制而达到“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高超境界,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所以对于绘画空间的处理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画者作画一般都是在画纸上进行创作,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表达出超越客观对象的无限意境,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十分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境界。本文将从中国画的空间表现着手,结合对中国画的空间分析进行阐述。

一、虚实表现

虚实的运用是中国画空间表现的重要手法,运用墨笔的形迹、浓淡划分画面的“虚”与“实”,从丁皋《阴阳虚实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以“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意识观来塑造画面的空间境界。

惟其有阴有阳,故笔有虚有实,惟其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故笔有实中之虚,虚中之实。虚者从有至无,渲染是也。实者着迹见痕,实染是也。虚乃阳之表,实即阴之里也。故高低凸凹,全凭虚实。阴阳从虚而至实,因高而至低也。夫平是纯阳,无染法也。有高而有染,有低才有画也。盖平处虽低,而迎阳亦白也。凸处虽高,必有染衬,方见高也。

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之道,绘画也不外如是,阴阳相生相成,“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绘画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已了然于心。绘画中的阴阳是靠笔墨的虚实来界定的,阴即“虚”,阳即“实,一阴一阳表面看是明显的对立,但二者却是不可分割的,中国自古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和谐观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艺术的美感基础自然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和合之美之上。中国画的虚实表现来源于阴阳之道,虚实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画面的形式美,虚实的相互对比、渲染营造了独特的空间感,二者互融式的处理方法完美展现了中国画的空间意识。

中国画虚实的表现在于画面留白的整体效果,实处是描绘对象的笔墨形迹处,虚处是留白处或淡墨的渲染处。中国画对画面的留白不仅是“空”或“白”,其中蕴藏的往往是不能透过笔墨传达给观者的无限心境。正如笪重光在《画荃》中所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相辅相成,实处因虚处传达的意境美更显生气,虚处因实处的笔墨形迹更衬气韵,虚和实相互作用。而留白处不是空无一物的白,其中蕴藏的深远意境是由每一个作画之人无数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体验得来的,这种体会使画面进一步深化。

中国画中的空间万象皆因虚处而生,“虚”本是飘渺不定、没有形状、难以捉摸的,但是在实景中却能把万千气象溶于空白处,超越了视觉局限性,纳入了新的生命,营造了精神同游的新空间。在中国画中,空白可以幻化成各种有形之物,如江水、天空、烟云,这些是透过“实”的对比显现出来的,在空白处添几处舟船则是江水,画几处飞鸟便是无垠天空,增几处山峰,烟云缭绕则跃然纸上。正如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山峰的高耸不是靠在画面上显现出全貌,是用虚化的烟霞对山腰处进行渲染,从而表现出山峰高耸入云的视觉效果;若想要水悠长绵延,则需要画出若隐若现的感觉。虚实相互映衬,方能使观者产生无限的空间想象,若是以实画实,则会失去气韵和生气,局限于所视之景。如傅抱石的《平沙落雁图》(图1),用极淡的淡墨表现平沙,干涸的江水蔓延至无垠的天空,远处几行飞雁若隐若现,坡岸上有一长者在抚琴,似乎轻柔的琴音就在观者耳边回荡,虽没有真实的琴弦声,但却隐隐约约在心头奏响,仿佛置身于此,感受天地间的苍茫,这种虚实结合创造出的空间,画面留出大幅虚景,给人以烟波浩渺的空旷、孤寂之感,可谓“烟波微茫信难求”,别有一番韵味,使人思绪彷佛也随着这干枯的河流向远方飘去,产生无限遐想。近处的实景和远处的虚景相互交错,情景相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共同构建出一幅富有情境的画作。

二、意境表现

中国画用虚实来表达更为深远的意境,画面中的留白使人流连忘返,唤起观者的无限遐想,留白之处是画者所创造的世界的拓展,从而拉近了创造者和被感受者的心灵距离。如八大山人的《古梅图》(图2),以梅树入画,树主干空心,清瘦挺拔,笔简意赅,画面上只留梅树这一实景,树根部不画土,周围留出大幅空白,彷佛孤生直立于无垠天地间。八大山人以古梅树比喻自己的心境,赋予梅树人格化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虚实对比、映衬,突出梅树傲然于天地间的性情与孤寂之感,没有任何多余的背景衬托,画面简洁却意味深长。《古梅图》中的留白,不单是为了强调古梅,也是留白处意境的延伸和精神的传递。再如齐白石的虾图,用水墨著色,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虾,虽寥寥数笔,但意趣无穷。齐白石画虾在水中游动的情态,却不用水来表现,用空白处代替水,亦能传达出虾的动态之感,以简洁为精髓,体现出中国画的灵魂美。画的笔墨浓淡,给人以高度的和谐美、整体美、意境美,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大抵如此吧。

中国画家深知目之所及有限,不可能把天地万物都纳入眼底,但人的精神思维是无限的,所以单靠把描绘对象全盘如实照搬到画纸上是无法传达出更深远的意境的,而人的思维想象是无限的,如同浩瀚宇宙无边无垠,如何把精神的宇宙放入画中,是对画家自身精神涵养的考验。以内心的真实体验,超越外物形体的局限性,实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绝不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简单描摹而能达到的,需要心灵的升华和能动的创造。中国画中的留白包含画家内心的精神世界,体现了深厚的意境。除去繁杂、刻意的精雕细琢和光怪陆离的渲染,使物象拓展、延伸为无穷的精神空间。倪瓒《渔庄秋霁图》(图3)采用的是“三段式”构图,中间留出大幅空白,既连接着前景的树石,又消融于远处的山峦中,其中的空白为平静的湖水,但却没有添加任何波纹、船帆来衬托,四下空无一人,也无飞鸟的踪迹,给人以寂寥、凄清之感。作者因心造境,将当下的心境融入画中,融入这无尽的空白里,给观者带来强烈的主体情感,似乎有意删减笔墨,用最简洁的形式将画外之意带入其中,他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主张书写“胸中逸气”,由原来的对外物世界的描摹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讨,但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象的虚无和飘渺,作画还是源于自然之感,不需要过分雕琢和刻画,而是主观和客观自然而然融合所流露出的情感,归结起来是更加关注情感的表现和“意”的抒发,使画家的真情实感流露于画面中,更好地诠释了以形写神的绘画观念。由物象的“外”而至主体的“内”,再由画景的“外”至观者的“内”,一层透着一层情与景的渗透、交织,正所谓“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从而创造出更为深远的意境。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是主体对客观的感受与主体自身的情感意识的结合,用墨笔的浓淡、形迹对虚实进行把握、运用,从而创造意境,赋予所画景物生命,让人感受到物外之意,景外之情,超越有限的绘画空间,遨游在无垠的精神世界。画中有空间表现、虚实结合,就能传达出意境,根据前人的空间塑造进行移形换位并不能把他们所创造的意境搬入画中,境是为了表现情,没有情的融入如何有境的产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无言的体会。中国画的空间意境是无穷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体味。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6]徐邠.想象的空间:中国画留白之诠释[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5).

[7]黄泽昌,任世忠.中国画的意境与空间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8]张乾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

[9]张文贤.精美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0]季羡林.四库家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13]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4]宗白华.美学散步:彩图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

猜你喜欢
虚实中国画意境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春色满园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
一朵花的意境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