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寓言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0-06-05 09:14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五小学庄春杰
青年心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吴王张力寓言

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五小学 庄春杰

一、寓言在中高年级教材中的分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寓言故事里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厚与博大,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有收录。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为例对寓言故事进行梳理(见图1)。

图1 寓言故事在北京版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二、追本溯源,了解寓言故事的发展与价值

从这些寓言故事被收录的年级来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寓言故事用古代文言文方式呈现,较原文略有改动,文字由少到多,内容由浅入深,道理由简单到复杂,思维张力与深度由单一角度到多维度。

从出处来看,这些寓言故事也都选自前秦时代和西汉时期。当时战争频发,外交频繁,许多“士”阶层通过讲故事劝诫君主,收录在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思想深刻、语言生动、视角独特、思辨具有张力,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与理解中国先贤的思想,同时通过这些寓言故事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学习寓言故事

(一)运用想象策略,构建语言,发展思维

要想让寓言故事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教师就要依据寓言文体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猜想、推想、联想,构建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

1.猜想其乐无穷。在中年级教授《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之前,由于对之前的文本做了详细解读,得知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相矛盾》《郑人买履》《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课堂伊始出示学过和未学过的两类寓言故事的插图和相应文字,让学生采用看图猜想的方式,猜一猜图中所画的是哪则寓言故事,并且追问学生是如何推测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猜想中其乐无穷。

2.推想有理可依。如果学习止于猜一猜,那么就过于浅显和单一了。还以《滥竽充数》为例,让学生创编连环画(见图2)。

根据故事情节,推想一下,图上的人可能在说什么,想什么?在推想的过程中揣摩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人物。这种推想既有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又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3.联想使思维极具张力。除了猜想与推想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例如:在学习高年级《螳螂捕蝉》一课后让学生来编一编故事: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图2 《滥竽充数》连环画插图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

大臣们听了吴王的话会怎么说呢?

吴国的百姓得知这个消息会有什么反应?

楚国的君王、大臣、百姓听闻可能会有怎样的想法?

学生在这样的联想中,多维度的展开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张力无限,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劝谏的作用。

(二)运用比较策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比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对比阅读中学生能够凝练语言,更深层地解读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剥开寓言美丽的外衣,直达其灵魂。

1.文本之内的比较阅读,精准评价人物

寓言故事文本之内进行比较,找到语言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评价人物。例如在高年级寓言《螳螂捕蝉》中着读一读更能拨开迷雾,迅速找到文章内核,把吴王的前后态度做以对比。

通过吴王态度360 度的大转弯,感受少孺子的机智、爱国和劝谏的绝妙,以及一国之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政治立场。

2.大小故事比较阅读,明确关系

寓言故事多为大故事套小故事,大故事为历史背景,小故事则多是通过动物、植物拟人化来叙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因此搞清楚大小故事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还以《螳螂捕蝉》为例,把螳螂、蝉、黄雀、弹丸代入国家理解。

螳螂捕蝉中的“此三者”分别指谁?吴王伐荆中的“此三者”分别指谁??弹丸指谁?找出一一对应关系,并将道具蝉、螳螂、黄雀贴在地图上(见图3)。

随后要求学生用箭头标注当时各国之间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找到“螳螂捕蝉”与吴王伐荆这两者之间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由此,找到了大故事与小故事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关联,深挖文本,拓展思维,为更好地理解寓言中的人物奠定基础,最后那个严肃而又认真地哲理便会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易于学生接受。

3.群文比较,求同存异,举一反三

在上文中分析寓言文本时提到了不同年级的寓言故事分布,这给我们进行群文比较提供了素材,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不同的寓言故事放在一起比较,进行整合式阅读,从单篇到多篇让学生有一种纵览全局的感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求同存异,举一反三,使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延展。

还以《螳螂捕蝉》为例,在教授本课,体会谏言的绝妙之处后,补充三篇“谏”文体的文言文,比较阅读,发现这种文体相同之处(见图4)。

图4 “谏”文体的文言文比较

《鹬蚌相争》 《狐假虎威》 《唇亡齿寒》(见学习单)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自己探究他们的相同与异同,从而得出这一类寓言故事具有“谏”的特征,且特点鲜明,在今后学习同样的寓言故事时,学生便会运用所学过的这类寓言的学习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寓言故事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熠熠生辉,我只是谈论了其中的一隅,教学寓言的策略也是不胜枚举,有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与实践,探究更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策略,在学习寓言的同时构建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思维,传承古人思想的精华。

猜你喜欢
吴王张力寓言
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论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