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发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策略

2020-06-08 10:43罗小红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策略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开发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策略,针对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现状,从“大语文”和“大思政”角度提出高职院校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策略;从灵活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及时评价课程的内容、形式和效果两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发与实施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39-03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肩负着培养现代工匠的重任,也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现代工匠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涵养和综合素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是构成高职学生文化涵养和综合素质的基石。高职院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很多可采用途径,但最基础的仍然是课程教育模式。为此,高职院校首先需要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问题。

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现状

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职院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研究”课题组(以下称“课题组”)调研发现,当前,我国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高职院校较少,少数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高职院校,其课程也缺乏科学的体系,课程内容不够丰富,随意性大。课程设置没有契合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科学性,教学力量较弱。

(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不足

1.对“能力本位”存在认识误区。许多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本位”存在认识误区,能力本位中的“能力”被视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认识误区极易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被架空。

2.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富,形式也很多样,不仅有经史子集,还有传世书画和经典音乐等。但高职院校开发传统文化课程过程中,选编的往往是经史子集中的极少数内容,几乎未涉及书画和经典音乐,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未得到开发。

3.传统文化教育师资不足。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更重视专业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文化课师资的建设则不太受重视。课题组调研显示,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进修与培训的机会和支持力度明显不如专业课教师。文化课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弱化,逐步导致文化类课程被边缘化。

(二)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缺陷

1.实施形式单一。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将该课程融入大学语文或思想政治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并不具备独立的课程地位。不到5%的高职院校虽有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与此类似名称)课程,但却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

2.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存在明显弊端。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评价对象主要为课程内容,对课程实施形式、过程与效果关注不够。评价主体主要为院校或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评价主体缺位。对象单一与应然主体的缺位,导致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不利于课程的科学发展。

二、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策略

课程开发的核心工作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而课程资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含义上理解,是指课程构成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条件;从结构上考察,则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既有教材资源,也有非教材类资源。从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机制考察,可以从“大语文”和“大思政”两个角度探讨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大语文”课程机制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大语文”课程机制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资源以文本资源为主,“经史子集”是最常见的课程资源。但文本资源并不仅限于传统的“经史子集”,于“经史子集”之外,尚有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本。这些优秀的文本类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一是传递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延续历史上的伟大思想,是中华璀璨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文本,学生可以习得大量的文史知识,可以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古人的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还可以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大思政”课程机制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大思政”课程机制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资源也主要体现为文本资源,包括经史子集等,但与“大语文”课程机制下的资源不同的是,“大思政”课程机制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资源还包括更多、更广泛的非文本资源,尤其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传统村落、战争遗迹等。这些非文本形式的课程资源,承载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文化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不同的分析和理解。传统技艺,可以激励学生发掘和保护祖先遗留的珍贵遗产;传统村落,可以激励学生尊重历史、保护文明;战争遗迹,可以激励学生鉴古知今,不忘历史上的屈辱,不忘英雄的伟大,教育学生爱国图强。

从狭义视角出发,“大语文”课程机制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重在文史知识的教育,而“大思政”课程机制下,则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大语文”课程機制下还是在“大思政”课程机制下探讨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资源问题,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特殊育人功能。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开发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都需要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育人功能为前提和底线。

三、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灵活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可以灵活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

1.课堂教学。实施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堂仍是最为重要的场所。课堂教学具有任何其他形式所不具备的集中和高效的优势,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所有适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整合进课堂,有利于短时间、高效率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课堂教学方式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专门课程为平台,且通常需要配合使用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任何一方缺位或不足,课堂形式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广泛地开辟灵活的第二课堂或第三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2.采风形式。了解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是不可少的形式,也是最好的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形式。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为例,赴传统村落采风,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村落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知悉保护传统村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整个过程就是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3.资源发掘。引导和支持学生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将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也是高职院校以及所有学校可以采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方式。以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族习俗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也是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构成内容。发掘、挽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一个行为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性的过程。资源发掘既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也是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

4.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也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途径。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形式多样,有环保活动形式、敬老活动形式等。从环保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敬老活动中,感悟中国传统的敬老孝亲的思想。

5.游戏形式。游戏形式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也可运用于第二课堂或第三课堂。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采用民间游戏的形式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一种成功的模式。民间游戏是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提炼和加工而成的,具有浓郁民间特色,深受儿童喜爱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优秀民间游戏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更具有潜移默化地传承游戏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6.专家讲座。定期约请专家和学者,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雅俗共赏、简易共情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讲座的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也不能过于深邃,否则,讲座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7.媒体手段。媒体手段是从广义上讲的,所谓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现代媒体。文化长廊、班报系刊等是典型的传统媒体形式,微信、微博则属于代表性的新媒体。对于需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取材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以采用新媒体手段,以发挥新媒体手段信息量大、更新便捷的优势;对于相对稳定、需要长期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则可以采用传统的媒体形式:通过这些形式辅助课堂教学,实施傳统文化课程。

(二)及时评价课程的内容、形式和效果

评价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重点在于评价课程的内容、形式和效果。

1.课程内容评价。传统文化涵盖范围极广,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是否科学、是否适切,是课程评价的起点,是评价的第一要素。课程内容要是有问题,实施形式再怎么灵活,课程效果都是无法保障的。

评价课程内容应遵循的基本标准有三。一是课程内容是否适应时代需求。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方能紧随时代步伐。不能或无法适应时代需求的传统文化内容就是不合适的内容。二是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反之则为糟粕。三是能否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传统文化内容,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三纲”思想宣扬的是封建专制,于现代文明与法治社会而言就是精神垃圾;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在任何年代都有积极向上的意义。除依据前述标准外,还可以从内容是否有助于文化认同、是否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提供精神支撑、是否有助于民族复兴以及是否有益于世界文明等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2.实施形式评价。有科学的课程内容,但如果课程实施的形式存在问题,仍然难以取得好的课程实施效果。因此,课程实施形式是决定科学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否融入课程教学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对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形式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的实施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单一的形式,包括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效果也往往是单一的,甚至是低效的。课程实施的形式要多样化,既有传统、基础的课堂教学形式,又有新颖灵活的网络形式;既有校内的形式,也有社会实践的形式。当然并非形式越多越好,所有的实施形式,只要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都是可以采取的形式。二是实施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有的实施形式虽然好,但却不一定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比如适合低幼学段学生,尤其是儿童的一些教学形式,除适合极少数专业外,可能再难获得青睐。有的形式则因为要求太高,高职学生囿于学识水平和实践经验难以实施。因而,适合高职学生的实施形式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3.课程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一直是教学评价的关键部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数。课程学习的效果是集中反映该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核心评价因素。如果将学生学习的态度、行为、过程视为过程性因素,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是结果性因素。如果将学生学习的能力视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表现的话,那么在简化评价的情形下,甚至可以只用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这一项内容就可以大致实现课程教学的评价目的。

课程效果评价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指标体系,都可以从教学效果和各方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就教学效果而言,主要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学生学习情绪、思维状态、讨论与回答问题的表现,随堂检测或运用的准确率,学生独立完成课内练习和与同伴交流的情况,课堂秩序和师生互动情况,能力与思想渗透情况以及不同程度学生的收获与感悟等角度进行评价。就各方满意度而言,则主要从家长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课程效果需要注意引入多元主体多维度多角度全程动态的评价机制,以确保课程效果评价的客观和公正。

总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一直坚持的时代工作。高职院校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式,但最基本的还是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主要载体和核心平台,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尤其是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化。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虽任重道远,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

[2]李宗桂.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17(8)

[3]龚蓓.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8(6)

[4]苏亚莉.高职思政育人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创新研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8(11)

[5]何惠.关于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4(6)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职院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研究”(2018KY1180)

【作者简介】罗小红(1973— ),女,湖南新邵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