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非甾体抗炎药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2020-06-09 08:10谢为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2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平均年龄

谢为学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0 引言

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种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其有着抗风湿、抗炎、退热以及止痛等效果,临床中多用于缓解管关节炎以及多种发热疼痛症状[1]。目前非甾体抗炎药是全球使用较多的一种药物之一[2]。随着非甾体抗炎药使用的次数增多,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其中胃肠道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使得非甾体抗炎药的安全使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学者关注[3]。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30例上消化出血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所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15例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同时将15例未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1.25±5.33)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3.88±3.20)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已经胃镜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2)所有患者均伴有呕血、黑便,大便隐血阳性;(3)经胃镜对十二指肠、胃等上消化道溃疡、水肿、黏膜充血等症状。(4)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5)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肝等脏器功能障碍疾病者;(2)患有严重血液功能障碍者;(3)患有病变出血以及其他各类晚期肿瘤者;(4)服用激素类以及其他抗凝药物者。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以及年龄、既往病史、酗酒史、吸烟史、消化道症状。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HP感染和内镜检查结果。

使用胃镜在胃窦部以及胃体部取2块组织,随后送检进行病理学以及快速尿素酶检查。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HP感染史、溃疡史、酗酒史以及吸烟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包括病变部位以及性质(复合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病灶数量(单发、多发)。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相关检查结果,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以及有HP感染史的人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酗酒史、溃疡史以及吸烟史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组别 性别(男) 平均年龄 HP感染史 溃疡史 酗酒史 吸烟史观察组(n=15) 9(60.00) 71.25±5.33 5(33.33) 6(40.00) 5(33.33) 3(20.00)对照组(n=15) 10(66.67) 63.88±3.20 2(13.33) 7(46.67) 4(26.67) 2(13.33)χ2/t 0.958 4.591 11.181 0.906 1.056 1.602 P 0.328 0.000 0.001 0.341 0.304 0.206

2.2 对比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以及病灶数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比较[n(%)]

3 讨论

非甾体抗炎药作为一种通过对患者前列腺素合成酶进行抑制达到消炎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能降低发热患者体温,且对正常体温没有效果,通常解热仅对症下药,待患者体内非甾体抗炎药效消失体温则会再度上升,一般只针对高热患者使用[4]。非甾体抗炎药有着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其镇痛部位通常在外周[5]。对因创伤所造成的内脏平滑肌绞痛以及剧烈疼痛的镇痛效果不明显,对因关节肌肉疼痛、压痛、头痛等慢性疼痛有着较好的效果[6]。非甾体抗炎药能在患者组织损伤或炎症时对其局部产生一定的致痛物质,并且提高前列腺合成,从而刺激痛觉感受器,达到镇痛的效果[7]。另外,非甾体抗炎药的消炎作用是通过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行抑制,控制白细胞聚集,减缓缓激肽的形成,从而起到抗炎的效果[8]。

非甾体抗炎药造成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机制:(1)高龄本就是非甾体抗炎药诱发其出血的一种危险因素。有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中胃粘膜的防御机能逐渐下降,如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使得黏膜血流量减少,碳酸盐合成以及分泌降低等,而所造成的结果是受到刺激时,黏膜屏障功能削弱,使氢离子逆弥散提高,加重黏膜损伤程度,造成出血的发生[9-10]。(2)由于老年人血清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肝脏血流下降,使得非甾体抗炎药在机体中蓄积,使得药物自身毒性增加,严重影响了血小板的聚集,干扰其凝血机制[11-12]。(3)非甾体抗炎药能对环氧合酶的活性以及血栓素A2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降低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血小板聚集[13]。而老年人自身血管极易硬化,使得血管弹性以及心功能下降,循环功能不佳,使得胃黏膜发生慢性缺血、缺氧、淤血的症状,造成损伤、出血、糜烂等情况[14-1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可能与患者自身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大自身血管弹性则越差、肝肾等脏器功能降低程度越重,同时加上非甾体抗炎药的影响,使得其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几率较大。而HP作为胃黏膜损伤的主要致病因子,观察组患者HP感染史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表明非甾体抗炎药与HP一同存在时,会导致胃肠黏膜损伤加重,使得消化道出血几率增加。另外,观察组患者的病灶个数以及病变性质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说明非甾体抗炎药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胃肠道黏膜出现损伤,同时还有着加重患者损伤程度的可能。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基础疾病的发生几率增加,使得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老年人数逐渐上升,而老年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在消化道中产生毒副作用的几率较一般人群高,因此,应加强老年人对非甾体抗炎药物知识以及相关性的认识,同时对老年患者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所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平均年龄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怎样合理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韩国人平均年龄41岁
网友真实状况鉴别手册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包衣抛光工艺对消炎利咽丸溶散时限的影响
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处方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