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

2020-06-09 08:10赵晓燕陈花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2期
关键词:四肢患肢肢体

赵晓燕,陈花梅

(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0 引言

四肢创伤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及摔伤等事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剧烈性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1]。临床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骨折本身和手术的入侵式操作导致患者术后伴随剧烈的急性疼痛,难以耐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近年来,临床对急性疼痛的治疗和护理越来越关注,从传统的保守治疗向主动治疗转变,镇痛方式也从单一逐渐过渡到多样化,但仍旧存在镇痛不足的情况。有研究表示,护理干预在患者术后镇痛中有着重要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其术后康复[2]。为了解疼痛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1年来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详细分析,现将研究详细内容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排序后按奇偶数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范围20~58岁,平均(43.26±5.26)岁,其中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30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高坠伤14例,摔伤10例。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范围21~60岁,平均(44.26±6.25)岁,其中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2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7例,高坠伤15例,摔伤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四肢骨折;③患者术后意识清醒,可正常沟通及填制相关表格。

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损害者;②排除存在神经根血管损伤者;③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排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在此不做赘述。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疼痛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创口处理,为减少患者术后创口渗血的程度,需进行加压包扎。在包扎时,对患肢末梢的循环进行观察,采用棉垫将患者妥善包裹,并使用弹力绷带将棉垫固定包扎好,包扎应松紧适宜,避免过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也要防止过松起不到加压效果。另外,如患者出现肢体麻木、伤口渗血、渗液、疼痛加重等情况需要重新包扎。敷料定期更换,保持创口干燥与清洁,减少感染的可能[3]。②术后采取冰敷切口、适当抬高患肢等操作,以减轻肿胀,术后密切关注夹板及石膏是否存在过紧的状态,3~4次/d,如发现有严重肿胀现象,应当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及时反映给主治医生,并协助其采取对症处理。③全面了解患者发生疼痛的原因、性质、程度与部位,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疼痛是否伴随症状(如局部是否存在压痛和肿胀等),一般来说,创伤性骨折的疼痛在骨折整复后可有显著的减轻,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应当对症处理,发生严重疼痛应当考虑是否小夹板使用不当引起肢体缺血疼痛,排除此因素后可适当给予镇痛药物进行镇痛[4-6]。

1.3 观察标准

依据NRS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NRS评分标准:总分 0~10分,1分表示无痛、轻微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 7 分[7]。

分别于术后1 d和术后7 d对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进行评估,肿胀程度评估标准:①Ⅰ级:患处皮肤轻微肿胀,但皮肤纹理清晰;②Ⅱ级:患处皮肤肿胀比较明显,且患肢温度升高,皮肤纹理消失,但尚未出现张力性水泡;③Ⅲ级:患处皮肤有严重肿胀,患肢温度明显升高,皮肤纹理消失出现张力性水泡[8]。

采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对本次研究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护理前,两组患者NRS评分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NRS评分对比情况(, 分)

表1 不同组别NRS评分对比情况(, 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0 6.88±2.33 3.21±1.02对照组 50 6.87±2.75 4.88±1.03 t 0.196 8.146 P 0.845 0.000

2.2 患肢肿胀情况

术后1 d两组患者在Ⅰ级、Ⅱ级、Ⅲ级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均以Ⅱ级疼痛人数最多,术后7 d,观察组肢体肿胀恢复正常的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患肢肿胀情况[n(%)]

2.3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4.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0.33±5.44)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2.22±4.58)d,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9,P=0.063)。

表3 护理满意度对比情况[n(%)]

3 讨论

四肢骨折多由外部暴力导致,受伤时骨折处承受的外力作用较大,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并发关节相关性疾病,对患者预后不利。四肢骨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其通过整骨复位,在最大程度上减轻骨折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损害。手术作为入侵式操作,对患者机体同样会造成创伤,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因此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科学护理[9]。疼痛作为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常见的生理现象,虽然不属于术后并发症,但仍对患者机体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有相关研究表明,持久、剧烈的疼痛可导致患者机体内分泌紊乱,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十分必要[10]。

本次对我院1年来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进行分析,通过加强对观察组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来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肢体肿胀也在1周内基本消失,而对照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虽然得到缓解,但恢复正常的人数占比显著低于观察组。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平均住院时间也略短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在四肢创伤患者术后护理中加强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肢肿胀,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加强对骨折术后患者疼痛护理的干预有理想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四肢患肢肢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跟踪导练(四)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跟踪导练(四)
肢体语言
跟踪导练(四)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