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孤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研究

2020-06-09 08:10史勇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2期
关键词:交叉感染组间护理人员

史勇妮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广东 广州)

0 引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生往往与季节变化有着直接关系,每年3~5月是该疾病的高发时期[1-2]。本文主要针对综合护理干预对孤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孤残儿童46例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儿男15例、女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儿男16例、女7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儿则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①病情监测。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包括其咳嗽、咳痰的性质,时刻注意患儿体温变化,若其出现持续高温等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在患儿颈部、腋下部位放置冰袋,也可温水擦浴。若患儿体温较高,则可遵医嘱予冷盐水灌肠。定时测量患儿心率、血压等其他生命体征情况,若有异常要及时向主治医师反馈,并配合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或是出现严重并发症[3-4]。

②心理干预。孤残儿童因自身身体缺陷以及疾病的影响下,使其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甚至对自身病情隐瞒[5];同时多数孤残儿童缺乏沟通能力,因此护理人员需进一步加强对该类患儿在心理上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通过肢体接触、手势、书写等方式拉近与患儿的距离,以亲切的态度及温和的语言积极与其交流和沟通,缓解患儿心理抗拒、紧张、焦虑情绪,并提高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然后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状况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增强治疗信心,并对积极配合行为给予适当奖励[6-7]。

③舒适护理。对听力或语言障碍患儿,可通过体态、语态等给予安慰,护理人员要注意自身面部表情,保持微笑,耐心与患儿交流;为患儿准备可爱的玩具,并以哄、抱、抚摸等方式进行身体接触,增加患儿安全感与信任感,使其心理上感到舒适。及时清理患儿口、鼻腔分泌物,保持清洁、通畅。若患儿有恶心、呕吐,予以安慰并漱口,并更换干净的衣物和被褥。注意皮肤情况,定时翻身,避免长期受压导致褥疮发生,使其生理上感到舒适。

④环境护理。由于孤残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与心理障碍,因此在对其展开治疗过程中对于环境护理有着较高要求。护理人员要确保患儿病房环境的宽敞舒适与干净整洁,保持适宜温湿度,并在床铺上安装床栏,在卫生间放置防滑垫,还可以在室内与走廊上安装高度适宜的扶手[8-9],确保患儿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可利用颜色活泼的装饰物对患儿病房进行适当装饰,为患儿营造一个温馨、放松的治疗环境[10]。

⑤饮食护理。饮食宜少食多餐,清淡、营养、易消化,确保其每日营养摄入均衡;并督促摄入充足水分,增加机体细胞代谢,促进其毒素的排出,并降低患儿体温[11-12]。多给予如新鲜橙汁等水果汁,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或给患儿饮用蜂蜜水,提高其免疫力。

⑥预防措施与隔离措施。由于孤残儿童自身身体免疫力较低,尤其是在该病症3~5月的高发期,护理人员要做好对孤残儿童的保暖工作,适当增减衣物,增加户外活动,加强营养摄入,提高其免疫力;饭前便后洗手,以免该病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间患儿经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包括患儿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病情反复发作情况、交叉感染发生率及治疗依从性(根据患儿在护理中遵医行为进行评分,采用百分制:若患儿得分在80分及以上,即表明十分依从;若得分在60~79分,即表明在护理中一般依从;若得分在60分以下,即表明不依从。总依从率=十分依从率+一般依从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根据组间研究数据分析可得,研究组患儿经护理干预后,其发热、咳嗽及咳痰等临床不良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且病情反复发作率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n(%)]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n(%)]

反复发作对照组 23 3.5±0.6 5.2±1.1 4.3±1.2 7.5±1.4 4(17.4)研究组 23 2.4±0.3 4.3±0.8 3.1±0.5 5.3±1.1 1(4.3)t/χ2 7.864 3.173 4.427 5.926 8.701 P 0.000 0.003 0.000 0.000 0.003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d)咳嗽消失(d)咳痰消失(d)住院时间(d)

2.2 组间患儿交叉感染发生情况与依从性

经组间数据比较,研究组患儿护理后总依从率与交叉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5.7%、8.7%,对照组分别为78.3%、26.1%,研究组患儿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交叉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组间患儿交叉感染发生情况与依从性[n(%)]

3 讨论

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是指失去亲人家属及自理能力的人,一般在身体行为、沟通能力、智力及其情绪上与常人有较大差异[13];有统计中显示,我国孤残儿童已经高达60多万人[14]。其中以肢体畸形、脑瘫、先天性精神残疾等孤残者占比较高,因此该类儿童自身免疫力较为低下、且抵抗力差,更容易引发例如呼吸道感染等诸多不良疾病,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感染疾病,虽然多为自限性,但其发生率始终居高不下,儿童每年发生在6~8次[15],孤残儿童更甚;该病症往往多集中在冬春季节,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咽干等症状,若不能及时对其展开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则会进一步诱发脑部缺氧、高热惊厥等不良反应;这对于孤残儿童的身体健康无疑再次形成严重威胁。因此为进一步确保孤残儿童的身体健康与良好的生存状况,加强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孤残患儿的临床护理干预,这对缓解临床不良反应发生,使其尽早恢复健康有着积极作用。

随着临床护理学的进步与完善,综合护理方式作为一种更加全面、系统、规范化的护理模式,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综合护理的应用主要对其生理与心理进行干预,使其在治疗中感到舒适,进而促进病症的尽早康复。因此在该研究中,研究组孤残患儿在临床治疗中经综合护理干预后,其不良症状消失时间较之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大大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也明显减少;且该组患儿经护理后,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反复发作次数有了显著减少。因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孤残患儿在治疗中展开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儿身体状况,促进其尽早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孤残儿童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其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猜你喜欢
交叉感染组间护理人员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折痕
小儿会阴烧伤护理中食物保鲜袋接尿的应用价值评价
体育特长生训练方法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