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在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6-10 09:35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护患沟通交流青光眼

赵 坤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青光眼在临床眼科中是一种常见病,具有多发性,发病主要因素为持续升高的眼压对视神经造成了损伤,视野缺损。严重情况会致盲,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对视力造成的影响是无法逆转的。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一直在修整和完善对其的护理方案。青光眼病情发展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围术期对患者进行专业系统的心理护理,可显著调节患者情绪,缓解疾病症状,有利于病情好转[1]。本文对我院进行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分析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中的50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25例)以及对照组(25例)。对照组中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在50岁至77岁,平均年龄为(63.21±4.11)岁;观察组中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在51岁至78岁,平均年龄为(64.72±2.3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以往的常规护理:对患者视力变化进行严密监测,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营造环境、用药干预、健康指导、饮食作息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新添心理护理,体现了其个性化,具体内容如下:①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当前具体的心理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以往是否有青光眼病史、对青光眼认知程度、对手术的困惑地方、家庭是否支持[2]。充分了解和把握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理,明确心理疏导具体方向,制定相对应的心理护理方案针对性地开展和实施,可参考心理专家的意见。②心理护理融入个性化,在患者入院前,做好病房的清洁和整理工作,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氛围。一对一护患进行沟通交流,使患者宾至如归、身心愉悦。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方式与技巧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患者对护理人员信任感的增强,倾听其主诉并给予共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慰和疏导[3]。提供以往成功的病例情况取得患者家属的良好配合,家庭对患者保持充分的支持,加强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的决心以及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恢复工作的毅力。对两组护理均进行持续4周的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处理分析得到的临床数据,组间数据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数据对比,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和百分率表示,最终如果P<0.05,则说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分数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3 讨 论

青光眼在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威胁,其致盲风险较大,为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十分重要,同时完善的围术期护理工作也为病情好转提供了保证。然而,患者心理因素会对病情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手术治疗效果不如人意。对此,在开展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个性化心理护理不再采用简单的言语安慰,而是有着一系列系统的措施。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对患者当前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患者心理的具体护理方案,有效地开展和实施方案。与患者深层次沟通交流后,对心理状况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听其主诉进行安慰和疏导,放松当前情绪,积极乐观面对困难,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个性化心理护理使护患进行有效的沟通,创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护患纠纷的产生,提升医院社会效益。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知,护理后观察组的SDS、S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针对青光眼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实施使患者满意度大大提升,受到了患者以及外界的赞扬与一致好评。通过具体科学的心理护理,患者出院后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融入并适应工作和生活,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护患沟通交流青光眼
护患沟通:妇科护理工作中具体应用探讨
青光眼问答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现代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及对策
行业党建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党外人士沟通交流的研究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