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针穿刺法和钝针扣眼穿刺法分别联合红外线照射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

2020-06-10 09:35伍素仪关婉瑜蔡世少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血流量动静脉维持性

伍素仪,关婉瑜,蔡世少

(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1.护理部;2.血液净化中心,广东 江门 529200)

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有较好效果,但自体动静脉瘘的维持与造瘘方法密切相关[1]。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为锐针穿刺法,但该法容易损伤血管壁,对血管要求较高,容易产生血管狭窄、动静脉瘤且疼痛度高,患者满意度较低[2]。钝针扣眼穿刺法是近几年发展产生的新技术,但国内应用较少,缺乏研究[3],故本文探讨锐针穿刺法和钝针扣眼穿刺法分别联合红外线照射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于我院血透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共57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包括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5.14±6.24)岁,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10例,高血压肾病患者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例,其他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疾病患者3例。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6.02±6.31)岁,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10例,高血压肾病患者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例,其他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疾病患者4例。两组基本情况无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积极配合治疗;(2)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长度超过10 cm;(3)每周3次血液透析,4h每次。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认知障碍;(2)配合依从性差的患者;(3)内瘘皮肤疤痕、皮疹患者;(4)严重心肺疾病、恶性肿瘤患者;(5)钝针材料过敏者;

1.3 方法

两组穿刺前均对内瘘血管进行评估,且穿刺前准备相同,穿刺操作者均为同一名高年资且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对照组使用绳梯式锐针穿刺法,选择16 g JMS锐针,进行绳梯式穿刺,每次穿刺点距上一次穿刺点约0.5 cm,缓慢进入并确保沿原隧道进针。观察组使用钝针扣眼穿刺法,首先,使用16 g JMS锐针以25°左右角行首次血管穿刺,于相同穿刺点、进针角度以及深度反复穿刺8~12次,确保皮下隧道形成后使用钝针扣眼穿刺。首先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祛除扣眼出血痂,再次消毒,按原穿刺点以钝针捻转缓慢送入血管。对照组及观察组在穿刺成功后均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充分暴露动静脉瘘位置,照射仪距动静脉瘘位置距20 cm进行照射,每次持续40 min。透析结束后,对照组以酒精棉签按压在穿刺点上,缓慢拔针,酒精棉签稍加压,拔针结束后继续按压约25 min,防止穿刺点出血。观察组,以酒精棉签按压穿刺处5~10 min。两组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注意穿刺部位清洁及血痂软化,保护动静脉瘘的方法等。两组均观察6个月。两组在观察期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感染率、穿刺点渗血率均由行穿刺操作护士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记录两组在观察期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感染率、穿刺点渗血率。(2)记录治疗前后静脉(与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相距3~5 cm)壁厚度及血流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观察期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感染率以及渗血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穿刺点感染率及穿刺点渗血率明显下降(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感染率及渗血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壁厚度及血流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静脉壁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血流量均增多(P<0.05);且观察组静脉壁厚度小于对照组,而静脉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 论

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远红外线反应,促进皮下组织升温进而促进微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内瘘血流量,但其受自动动静脉瘘的质量影响较大[4]。自体动静脉内瘘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瘘的穿刺方法直接影响内瘘的使用时间及透析效果。故寻找一种成功率高、效果好的动静脉瘘穿刺方法与远红外线照射治疗联合使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静脉壁厚度及血流量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静脉壁厚度及血流量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静脉壁厚度(cm) 静脉血流量(ml/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9) 1.69±0.15 1.48±0.16*# 372.27±37.98 547.94±55.77*#对照组(n=28) 1.68±0.17 1.61±0.15* 379.54±38.03 429.83±49.52*

因血管穿刺时可由于穿刺角度及深度偏差导致穿刺失败,或因穿刺处消毒、按压不充分、穿刺点过多,导致穿刺点感染或渗血,故本研究对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感染率、穿刺点渗血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穿刺点感染率及穿刺点渗血率明显下降(P<0.05),主要考虑是由于钝针穿刺法穿刺点固定,因进针角度及深度较好掌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且因锐针穿刺法的穿刺点较多,对血管要求高,造成穿刺处感染率及渗血率高于观察组。此外,穿刺针的针头因锋利程度不同会对血管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血栓、血管瘤、血管狭窄等并发症,容易导致血管壁增厚影响静脉内血流量,故本研究对两种穿刺方式对静脉壁厚度以及静脉内血流量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静脉壁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血流量均增多(P<0.05);且观察组静脉壁厚度小于对照组,而静脉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主要考虑是由于钝针穿刺的穿刺点少,对静脉影响位点少,避免多处、多次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避免血管狭窄,有利于通畅血管内径,增大血流量。

综上所述,钝针扣眼穿刺法联合红外线照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明显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感染及渗血率、保证血管壁不受损伤,保持充足血流。

猜你喜欢
血流量动静脉维持性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从计算肺循环的血流量联想到定积分的思想
抖腿是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