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评分体系的建立及诊断效能评估

2020-06-13 06:27张鹏蒋忠胜胡家光李敏基覃川付凯
山东医药 2020年15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淋巴细胞计数

张鹏,蒋忠胜,胡家光,李敏基,覃川,付凯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 545006

自2019年12月在武汉地区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1~4]以来,疫情迅速扩展至全国多个省份,感染人数逐渐增多,如何早期识别、早期诊断COVID-19对于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及早控制疫情意义重大。临床常规通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COVID-19,但由于其假阴性、实验室要求较高、部分医院不能自主完成、部分患者潜伏期超长等因素,导致COVID-19不能及时确诊,甚至可能漏诊。为了早期更准确识别COVID-19疑似患者中可能的确诊患者,本研究建立了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了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 COVID-19患者78例,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39.0±14.6)岁。CD4+T细胞中位数534个 /μL, 有临床症状71例,有典型病毒性肺炎影像学表现35例,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109/L的患者19例。纳入标准: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1]中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 d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患者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 d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患者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COVID-19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4岁;入院时合并肺部真菌、肺结核等感染。COVID-19确诊患者(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16例,COVID-19疑似患者(有流行病学史中任意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流行病学史,符合临床表现3条,即为疑似患者)62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9.9±12.2)岁;COVID-19疑似患者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38.7±15.3)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的建立及诊断效能评估 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流行病学史、合并症、CD4+T细胞数、CD8+T细胞数、白细胞、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小板数、入院CT影像学表现、发病时间、肝肾功能、肌酶等。首先对COVID-19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上述资料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COVID-19诊断有影响的独立变量;根据每个独立变量的β回归系数所占比重设立相应分值,建立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对影像学表现按不同范围赋值:1分,正常胸片;2分,单侧斑片渗出影;3分,两侧斑片渗出影或弥漫性单侧渗出影;4分,两侧多叶弥漫性分布渗出病变[5]。利用ROC确定临床诊断评分体系最佳诊断阈值,评估其对COVID-19的诊断效能。

2 结果

2.1 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 COVID-19确诊患者中,有、无临床症状分别为14、2例,有、无流行病学史分别为16、0例;COVID-19疑似患者有、无症状分别为57、5例,有、无流行病学史分别为49、13例,两组比较,χ2分别为0.00、2.66,P分别为0.95、0.10。COVID-19确诊患者中淋巴细胞计数是、否下降(小于1×109/L即为“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分别为7、9例,COVID-19疑似患者分别为12、50例,两组比较,P=0.75。COVID-19确诊患者中影像学评分1、2、3、4分分别为0、6、8、2例,疑似患者分别为36、17、7、2例,两者影像学评分构成比比较,χ2=21.77,P=0.00。COVID-19确诊患者中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门冬氨酸转移酶、谷丙氨酸转移酶分别为(189.96±36.66)、(134.05±185.01)、(26.69±9.92)、(25.13±13.14)U/L,COVID-19疑似患者分别为(188.15±63.40)、(103.98±68.83)、(24.94±18.30 )、(25.94±27.09) U/L,两组比较,t分别为-0.109、-1.04、-0.368、0.120,P分别为0.91、0.30、0.71、0.91。

上述指标比较结果显示,COVID-19确诊与疑似患者肺部CT评分、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根据诊疗方案[1]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对COVID-19临床诊断不可或缺,因此将以上4个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见表1。

表1 COVID-19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统计学结果,只有肺部CT评分对临床诊断有意义,但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上述几个因素是COVID-19诊断的基本条件,因此将上述几个因素均纳入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系统,根据回归系数β得到COVID-19的临床诊断评分 。具体如下:有流行病学史,70分;有症状,1分;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109/L,2分;肺部CT评分,6分。即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70×流行病学史+1×症状+2×(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109/L)+6×(肺部CT评分)。

2.2 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的诊断效能 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的ROC见图1。当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ROC下面积为0.889(95%CI:0.816~0.960 ,P<0.05)时, 临床诊断评分体系诊断COVID-19的最佳诊断界值为81分,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77.4%。

图1 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诊断COVID-19的ROC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发的β属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由于其高传染性,短期内在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感染患者。阻断新发传染病的传播,最重要在于及早发现并控制传染源。目前诊断COVID-19金标准为核酸检测阳性,但由于其存在假阴性,及部分患者超长的潜伏期,且部分医院实验室条件达不到生物安全标准,不能开展该项目,也给COVID-19第一时间诊断带来不便。因此,在当前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情况下,如何对大量的疑似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量化,明确患者的确诊风险,对于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精准治疗至关重要。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系统,COVID-19的临床诊断评分=70×流行病学史+1×症状+2×(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109/L)+6×(肺部CT评分)。当评分达到81分时,COVID-19疑似患者有88.9%可能为确诊患者,即核酸阳性,提示对于此类患者如核酸阴性,需延长随访时间,多次复查核酸,防止假阴性。同时,在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中,临床症状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权重系数较低,与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1]诊断的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临床症状和血常规差异较小有关。流行病学史在患者COVID-19诊断评分中权重较高,进一步明确了流行病学史在COVID-19诊断中的重要性。庄英杰等[6]对26例COVID-19确诊患者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26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的17例患者具有武汉旅居史以及与湖北来京人员密切接触史[7],因此多数患者感染发病原因与湖北和武汉COVID-19暴发疫情有关联,属于传入性一代或二代患者。本研究中,16例COVID-19确诊患者,14例有武汉旅居史或者与湖北回柳州人员密切接触史,2例与COVID-19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甚至个别患者与患者同乘一次车即感染,进一步证明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传播且传染力较强[8]。因此,在COVID-19诊断中,详细的流行病学史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发现,COVID-19早期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磨玻璃样密度(GGO)结节状、斑片或片状影,常分布于外 1/3 肺野、胸膜下。病灶进展可累及多个肺叶,下叶居多,进而双肺呈弥漫性病变,肺实质广泛渗出、实变,实变影为主[4]。傅钢泽等[9]对胸部 CT 检查在COVID-19患者筛查中应用的研究发现,在温州的COVID-19患者中,胸部 CT 检查阳性率可达到88.6%(31/35),但CT阳性患者发病时间中位数为4 d;在该组患者中CT阴性患者3例发病时间小于2 d(3/4);提示对于COVID-19患者胸部影像学检查阴性值得关注,即针对早期症状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2 d的COVID-19患者CT检查若为阴性,仍需后续 CT 随访以排除COVID-19发生的可能。我们通过对入组患者的影像学不同表现进行赋值后发现, COVID-19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肺部CT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体系中权重系数较高,提示在COVID-19疑似患者中,监测肺部影像学变化,对于明确COVID-19诊断具有指导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1]中提到部分COVID-19患者可能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升高。乳酸脱氢酶是糖酵解途径中一种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中,肺内含量最高,当出现肺损伤,组织缺氧,即可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而在缺氧、内毒素血症、炎症因子等作用下,同样可能引起肝脏、心脏等损伤,导致肌酶、肝酶升高。周忠霞等[10]研究认为,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转移酶与肺部炎症严重程度相关,是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本研究中未发现COVID-19确诊与疑似患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门冬氨酸转移酶、谷丙氨酸转移酶有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入组的COVID-19确诊患者样本量较少,且以轻症为主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建立了COVID-19临床诊断评分系统,且经过评估发现其对COVID-19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利用此评分系统可以指导临床上对于COVID-19疑似患者的确诊,但由于样本量的局限及入组患者中重型及以上的患者较少,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淋巴细胞计数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古人计数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