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策略

2020-06-16 10:33肖华锋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济源资源幼儿园

肖华锋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一、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

(一)《纲要》[1]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汲取地方文化的需求

《纲要》在社会领域目标中的教育要求指出: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只有在对家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爱家乡,爱祖国。

地方文化作为幼儿家乡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幼儿耳濡目染的民土风情,接近当地幼儿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在幼儿园课程中汲取地方文化,使幼儿园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易于幼儿接受和学习。

(二)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地方文化的滋养

由于幼儿的心理及生理尚未成熟,环境及成人对其所施加的影响,直接影响幼儿的价值观。地方文化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最早的文化类型,最符合幼儿心理认知。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外之间的相互交流,幼儿园课程的多样化对本土文化产生冲击。如果一味地模仿,不能辩证地看待“引进来”课程,就会造成“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幼儿园课程困境。

所谓优秀的课程模式,一定是根植于特定文化情境之中。课程的建设是基于特定价值的,国家意志、社会时代和民族文化等价值需要融合在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上,需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情况,实施教育的地域性知识文化,幼儿园课程能够稳妥地良性发展一定是基于本土文化。[2]因此,在保证幼儿的教育公平之义,幼儿的发展需要获得适宜的、切合幼儿实际文化背景的教育。[3]根植于幼儿真实生活的地方文化环境,挖掘其适合幼儿的优秀地方文化课程,是保证幼儿接受公平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每个幼儿个体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地方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幼儿园课程

地方文化未能受到正确合理的对待,传承更是难以实现。这与传承文化相悖,与幼儿教育倡导的爱家乡相悖,更与幼儿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相悖。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计划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的教育内容传播媒介,幼儿园课程汲取地方文化,对幼儿直观和系统接受地方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传承地方文化最佳的途径。

济源作为豫西北的文化名城,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既有中原河南的文化传统,又受山西文化的熏染,成为在河南独具特色的城市。该地政府较为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将每年的6月11日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并将“愚公移山,敢为人先”作为城市精神。[4]每年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会有城市规模的节庆。在幼儿园课程中,当地文化是否真正能够融入课程中,幼儿能否真正知晓家乡特点,了解家乡文化呢?结合以上困惑,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现状。

二、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选取济源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共3所(公办2所,民办1所),在李姝婧(2015)[5]制定的问卷基础上进行修改,主要针对幼教工作者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态度、价值认识、利用现状以及具体文化资源利用等维度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26份,其中有效问卷164份,问卷回收率90.4%,有效回收率为72.6%。问卷的整体信度Cronbach’s值为0.805,表明有较高的信度。而后,对问卷的各维度因子进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幼教工作者的价值认识与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层面KMO值分别为0.697、0.712,表明这两个维度均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了解济源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利用情况。

(一)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的整体态度

1.济源市幼教从业者对济源当地文化的了解程度

从表1可见,济源当地幼教从业者对济源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为乐观,半数以上的幼教工作者对于济源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有21.95%的管理者和教师对济源文化持有很了解的态度。从年龄和教龄维度,在58.5%对济源文化了解的数据中,教龄、年龄与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即年龄处在31岁以上的,教龄在6年以上的教师普遍了解济源文化。还发现,管理者与教师相比,管理者对于济源文化的了解程度好于教师,显示年龄与教龄又存在正相关。

表1 济源幼教人员对当地文化的了解状况

2.对开发利用济源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价值认识

由表2可见,在济源幼教从业人员来看,文化资源最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其次是有利于保护传承文化和形成幼儿园园本课程,最后是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只占到11.6%的比例,这与以往幼儿园在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前期无系统的培训,中期摸石头过河,后期无课程维护有很大的关系。以至于在访谈过程中,教师表示这种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教师的成长作用很小,更多的是增加工作量。

表2 济源幼教人员对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价值认识状况

3.济源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利用的现状

由表3可见,多数教师在对济源文化资源的利用上涉及较少,经常将济源当地文化融于幼儿园课程的仅占18.9%,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内容发现,多数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较少涉及地方文化资源,或者没有地方文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关照。

表3 幼儿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现状

(二)三所幼儿园开展当地文化融入课程的现实状况

1.济源自然资源(水、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

由表4可见,从利用济源的自然资源方面看,总体情况较好,多数教师有将当地自然资源融入幼儿教育之中,这与济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济源山区占80%,平原占20%,自然风光秀丽,有较多的自然旅游资源,从教师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上看,涉及情况较好。

表4 幼儿园教师对当地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

2.济源建筑景观、名胜古迹的利用

由表5可见,济源作为济水的发源地,有济渎庙坐落于市中心,每年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举办庙会。同时市内奉仙观和汤帝庙等坐落于此,教师对当地的建筑景观不陌生,家长也会带幼儿参与活动之中,在涉及济源建筑景观、名胜古迹方面,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涉及。

表5 幼儿园教师利用济源建筑景观、名胜古迹的现状

3.济源饮食文化资源的利用

由表6可见,济源有着中原地区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饮食种类,由于饮食与幼儿成长紧密相关,在教师的每日生活过程中,进餐环节会涉及到济源的饮食,但是,有39.02%的教师认为济源小吃和饮食风格在幼儿的认识当中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关照的价值。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与其教育理念有关,尤其是对幼儿园进行食育课程的开展一无所知,才会出现这样的负面认知。

表6 幼儿园教在教育活动中涉及饮食文化的现状

4.济源民间文学(传说、故事、寓言等)等资源的利用

从表7调查数据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看,关于济源民间文学的传承现状很好,源于《愚公移山》这篇著名寓言的发生地即在济源,当地人对于当地的文学传说较为熟悉,加之政府主导挖掘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作为城市精神。然而,结合访谈也暴露出一些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在民间文化的融合上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对民间文学的涉及仅停留于《愚公移山》,对济源当地其他的民间传说所知较少。

表7 幼儿教师涉及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

5.涉及济源民间音乐舞蹈的相关内容

由表8可见,87.2%的教师对于济源当地的民间音乐与舞蹈是不够了解,或者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由于教师没有储备这方面的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不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表8 幼儿教师对济源民间音乐舞蹈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

三、三所幼儿园开展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三所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幼儿以及家长的调查,发现当地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利用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地方文化持有积极态度且缺乏研究

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对于地方文化的利用价值方面,均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能普遍认识到家乡文化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能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承载作用。具体到在幼儿园融合济源当地文化资源类型时,调查结果集中在:一是愚公移山这一文学作品上,与政府主导提倡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密不可分;二是饮食文化,主要取决于济源在河南的地理位置,因而形成的具有济源特有的饮食文化;三是旅游资源,源于济源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市内的景点分布较多。但是追问愚公移山都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的,教师对隐藏在其中的价值内涵挖掘较少。再者饮食文化,教师们普遍知道济源所特有的饮食类型,但是流经百年的饮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教师们普遍表示不太清楚。这与教师们对地方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较少有关,更与幼儿园管理者对幼儿园课程管理与引领缺乏必要的指导有关。

(二)课程汲取地方文化的实质性进展缓慢

在调查中发现,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开展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效果。但融合形式较多停留在环境的创设上,且幼儿参与率较低,创设的环境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图片展示为主,创设的环境利用匮乏;教师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内容的选择与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对内容的处理上不够专业,导致在课程实施过程非常艰难;幼儿园对于教师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培训,幼儿园对课程的开展状况也往往停留在表象的课程建设上,对后续课程的开展往往缺乏方向指导。

(三)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单一和形式刻板

通过调查与跟踪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育教学的过程,发现在当地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都比较固化,内容上教师对文化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以语言活动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形式刻板,以教师单线讲解为主,主题活动、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形式较少开展。缺乏对内容的深入研读,找不准适合幼儿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四)缺乏家园共育和社区教育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幼儿园与家庭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提高幼儿对地方文化的学习效果,促进济源文化更好地与幼儿园课程融合,但在调查中发现,家园共育中缺失“家育”,家庭教育在幼儿园教育的节奏上是滞后的,甚至是缺位的。在济源当地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活动中,家庭参与微乎其微。

四、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对地方文化资源价值的重视

1.宏观上对文化价值的淡化

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如不能理智地接受外部文化,就会出现文化侵蚀。在调查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对传统文化及其地方文化的了解,有的不如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万圣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对幼儿而言更加新鲜和刺激,成人对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文化的接受程度;与科学技术不同,文化作为软实力,其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价值不如科学技术的即时效果这么明显,往往受到忽视。

2.中观上对地方文化的冲击

相比全国性的传统文化而言,地方文化作为小众文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其具有很强的冲击,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上往往贴有“土”、“落后”和“过时”等负面标签,地方文化在这样的夹缝中很难受到重视。

3.微观上对幼儿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意识薄弱

当前幼儿园教师以80后90后为主,这部分群体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长,教师群体对地方文化价值的认识并没有普遍重视,加之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薄弱,系统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有限,造成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困难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内外系统支持

1.内部探索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不能被传递,也不能被打包,而必须由每个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去自主建构。[6]因此,幼儿能够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是,有一个真实发生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幼儿内在动力进行经验的重组与建构。文化作为庞大的系统,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规整,适宜地融合幼儿园课程,则会出现重形式、轻实质的教学,不仅不能传承优秀文化,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发展,[7]如何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如何将文化真正融入幼儿园课程,如何使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识能够全面真实了解,需要在文化与课程的融合中,从形式、内容以及实施中进行科学的组建。鉴于地方文化的性质,其在幼儿园的传承最好的方式是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主题”代表的是整个活动所围绕的焦点,这个焦点理所应当指向儿童生活与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8]最好的形式是贴近幼儿的情境化教学,但在调查过程中明显发现,幼儿园对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组织能力明显不足,课程整合松散化、课程实施表面化和课程评价无权威等问题,与幼儿园幼教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有较大关系。

2.外部支持

首先,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单是幼儿园需要着力解决的,更需要综合多方面力量,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文旅部门形成一个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但在调查中发现,基于幼儿园的地方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相对较少,相关部门不能意识到地方文化资源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没有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

其次,专家引领。地方文化资源在当地实施不佳在于,虽有幼儿园开展实施,但缺乏专家的有效指导与引领,课程实施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不能真正深挖资源、归整分类、创设情景和落实有效,各幼儿园各自尝试,难以集中力量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第三,家长配合。家长虽知道对幼儿进行地方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他们本身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较少,缺乏对地方文化的重视,不知道在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缺乏幼儿园课程参与的意识,扮演着陪读和辅助提供材料的角色。

五、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应用的建议

(一)挖掘地方文化中的优质资源

地方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因人们对地方文化不够重视,挖掘程度不够,对地方优质文化资源有“视而不见”的现象,需要唤醒幼儿教师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意识,能够具备善于发现善于挖掘与分析的意识。只有教师对地方文化有着科学的认识,并投入浓厚的兴趣,才能将沉睡的地方文化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

(二)科学划分地方文化资源类型

调查中发现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会按照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文化类型进行课程融合。幼儿园课程的受体是幼儿,若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喜好和认知方式,将其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课程为载体的地方文化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

教师需要结合当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将筛选过的优质资源影响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地方文化的对话者,并根据幼儿参与讨论的情况,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归类划分,与幼儿园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使文化润物细无声。

(三)增加园本教研中有关地方文化资源的系统学习

通过不同形式的组织开展对教师进行意识重视和观念引领,提高教师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敏感性。在园本教研中增加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中教师共谋梳理地方文化资源,讨论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形式,对地方文化结合幼儿园课程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有助于教师将碎片化的地方文化统合于幼儿园课程,使幼儿接收到的地方文化是系统的,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

(四)开展适合地方文化类型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工作者是能让地方文化产生灵动的魔法师,经过幼儿教师对地方文化的组织处理,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前,结合地方文化类型与幼儿园活动进行适宜对接,发挥幼儿园教育中活动多样性的原则,使地方文化突破以往集体讲授为主的形式,让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有效融合,使地方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能够绽放其童真光芒。

(五)引领家长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学习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价值的发挥幼儿教育功能需要依靠家长。家长需要在意识上能够重视地方文化在幼儿成长中的价值,在视野上需要关注日常生活中所渗透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同时在行动上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将其融于日常生活中。基于此,才能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对幼儿成长的持续性影响,对幼儿传承文化的作用起着榜样作用。

猜你喜欢
济源资源幼儿园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我爱幼儿园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欢乐的幼儿园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资源回收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