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0-06-16 09:56汪旭晖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分线下互联网+

汪旭晖,李 晶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一、问题的提出

跨校修读学分是指在校学生可以根据高校间的协议选择修读非本校开设的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且所获学分须由本校审核后给予认可的一种新型教学管理模式[1],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促进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解决高校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另外通过区域内不同高校间相同学科教学力量的互动交流,可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教学战略联盟,进而推动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学科群的建设。

当前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使用方与建课方的互动机制存在不足。当前线上教学的开展以现有精品网络课程资源或建课方教师单独建设课程为主,对于线下课程的教学以使用方教师独立讲解为主,这种模式缺乏建课方与使用方教师的互动合作,容易造成线上网络课程的适配性不强,线上与线下教学联系不紧密的后果;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以及新兴线上教学模式的整合存在缺陷。现有的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线上线下课程的开展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授课模式[2],没有深入整合传统教学与新兴网络教学的优势;教学手段及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成果不显著。在跨校修读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应用网络教育平台完成初级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充分借鉴网络教学的平台优势及技术优势实现深层次的能力培养,整体教学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实行跨校修读只是教学名义上的创新而非本质上的蜕变。

“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性信息技术,不仅带动了一大批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教育的发展壮大,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堂模式日趋人性化,将在线教育资源有效地与传统教育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为跨校修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机会与条件。

2018年10月18日,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要以一万门国家级和一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为牵引,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3]。

2019年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4],连续两年的政策均提出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构建创新性的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足以体现国家对于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视程度。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未来跨校修读教学模式要在完善传统跨校修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互动性、多元性和灵活性,在积极吸纳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变革。本研究提出的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把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融合,将两者的优势动态嵌入到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建设上,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持续性学习以及创新性思考等高阶能力的培养。从应用前景来看,基于“互联网+”视域下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资源体系的不断完善,使之满足网络化教学环境下跨校修读的教学需求。

二、跨校修读带来的挑战分析

(一)对高校管理部门的挑战

1.多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开展在宏观层面上,涉及到两所甚至多所高校间签订协议开展联合教学及最终教学成果认定等工作,在微观层面上涉及到学校内多个部门商定具体课程、教材版本、教学进度、考试形式等众多具体教学细节[5]。新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合作方式,对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开展,需要哪些部门参与,各个部门应承担哪些具体的工作,均需要高校多部门间进行密切的沟通与协作,方能将具体教学措施落到实处。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推动跨校修读工作的有序开展。

2.教学体系及规章制度的改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各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和规章制度,对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及教师、学生的管理做出明确的指导与规范,而跨校修读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势必会打破学校原有规则和章程,对于学生课程的安排、学分的要求,对于教师的考核方式、晋升标准等许多方面都要重新制定新的规则[6],且这种规章制度没有先例可以遵循,需要高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与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规章制度。除了对整体教学体系及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外,还应单独制定跨校修读的具体实施准则,以保证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

3.经费及人力资源的安排

跨校修读涉及到线上课程视频的制作以及录制过程中各种人力及资金的供给问题。在线课程视频的制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力参与以及雄厚资金的支持,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对课程进行更新,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这样又产生了课程的后期维护费用[7]。因此,开展跨校修读教学为高校带来了额外的经费支出以及人力资源供给问题,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跨校修读的开展给予资金及相应的技术支持,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跨校修读课程的建设中来,以点带面逐步实现高校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变革。

(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1.教学技能的提高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只需要课前备课,直接面对学生授课即可。而在跨校修读模式下,一方面,建课方教师需要面对镜头完成高质量在线视频课程的录制,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学内容阐释清楚,使用方教师要熟练应用教学平台,熟悉在线测试、在线问题解答、学生学习情况监管等多个板块的内容[8];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传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利用短视频及动画等现代技术加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案例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独立思考以及实践创新等多方面能力。教师还要重新建立学生能力考核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线上学习及线下课堂表现进行总体评价,给予合理的课程成绩。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须紧跟时代潮流,依据学生的需求动态调整现有教学方式。

2.师生关系的重构

中国传统课堂的面授教育是一种有“温度”的师生交流,通过每次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接触,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发展,并随着学习交流的深入,教师会额外传递给学生关于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品德教育[9],甚至随着长时间的接触,教师的个人品格魅力也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跨校修读课程的线上教学会减少师生实际见面的机会,强化显性知识的传递,弱化教师个人对于学生的潜在影响。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如何避免成为“屏幕教师”,如何合理发展师生关系,需要深入思考。

(三)对于学生的挑战

1.自我管控能力

采用在线网络教育的跨校修读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教”与“学”不需要在同一时间及空间才能完成,为学生的跨校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线课程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自律性和意志力带来了极大的考验[10]。没有课堂上教师的监管和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自律性相对较差的同学很容易松懈下来,无法自主完成课前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开展有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2.思维转变能力

进入高校之前,学生经历十几年的传统课堂教育,已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跨校修读教学模式要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深层次的拓展与拔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转变能力[11],来适应跨校修读模式下的各项创新性教学活动,通过循环往复的锻炼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信息时代,学生需克服自身弱点,主动适应教学方式及学习内容的转变,跟随教师的引导实现高质量学习,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养成自主和持续学习习惯,形成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的内在逻辑

(一)模式构建

在整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中,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是在宏观层面为高校的教学模式提供改革方向,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则是在微观层面上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改革方法。当前关于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多是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单一教学方式的研究,而没有将多种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运用到跨校修读课程的改革建设中来[12]。

本研究将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应用到跨校修读课程的教学中(如图1所示)。依托网络共享学习平台,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相互结合促进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学生而言,会促使他们自我管理,成为探索性与自主性学习的实践者;对于教师来说,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走出传统教学的“舒适区”,探索新兴教学方式的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需要录制线上教学视频资源,完成课程基础知识的讲解,并为学生构建畅通的交流渠道,了解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成为现代教育的践行者[13];对于高校来说,通过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出具有持续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特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成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供给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图1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模式解析

混合式教学是对线上教学(现代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教学方式的变革[14]。线上教学资源具有暂停、回放等功能,方便学生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吸收相关知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了“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带着基础走进教室,从而保障教学质量[15];线下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将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灵活应用,实现了应用、分析、创造和应用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加深了认知层面的学习。

翻转课堂把直接教学从集体学习空间转移到个人学习空间,从而把集体空间变成一种动态的、交互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个性化学习,它的本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16]。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是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规律给予学生及时、准确、有效的外部支持活动,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翻转学习不是一个固定的流程,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17],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为学生定制专属的学习版本。翻转课堂并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变,而是一种“草根式”的基层运动[18],在这场运动中,教师要充当教育变革的代理人,通过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变革教学方式改变课堂,进而改变学校。在翻转教学中,教师走下讲台,从内容讲授者变成学习促进者,课堂成为一个学习中心,中心的焦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指导式实践等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探索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面对面”课堂的价值[19]。通过混合式教学与翻转教学的有机结合,可由浅及深的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模式特色

本研究设计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资源、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力量四个方面的教学特色(如图2所示)。

1.课程资源从“资源共享”向“价值共创”转型

现有的跨校修读模式大都局限于建课方与使用方的“资源共享”,即建课方与使用方共同使用一种课程资源[20];本研究提出的跨校修读模式将采用建课方与使用方的“价值共创”,即建课方与使用方共同创造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价值共创”能最大限度确保建课方与使用方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既符合建课方的通用性要求,也满足使用方的专业化特色,并形成完善的配套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实践应用效果。

图2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的特色

2.课程教学从“大课程”向“小课堂”转型

现有的跨校修读模式大都采用“大课堂”,即所有学生接受同质化教学,实现标准化的人才培养[21];本研究提出的跨校修读模式将采用“小课堂”,即适当减少班级授课人数,确保不同学生接受差异化教学,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小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开展,教师更容易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通过“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合理平衡,可最大限度确保课上与课下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既通过课上的集体学习与老师的集中辅导实现同质化教学,确保“人皆成才”,也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实现差异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

3.课程设计从“线上线下的渠道组合”向“线上线下的渠道整合”转型

现有的跨校修读模式大都采用“线上线下的渠道组合”,即学生既要接受线上的跨校修读课程,也要接受线下的本校面授教学[22],线上线下教学是完全独立的两个过程;本研究提出的跨校修读模式将采用“线上线下的渠道整合”,即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理论学习、知识演绎、集体讨论以及实践拓展。

学生既要接受线上的理论学习与知识演绎,也要接受线下的集体讨论与实践拓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不是独立的教学过程,而是各个教学模块间的无缝切换。学生在线上的学习过程中,可通过教学平台的互动交流功能就某一问题与教师以及同学进行集体讨论,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在线下学习过程中通过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回顾及演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各个教学模块间随意切换而不需考虑既定的教学流程。显然,这种“线上线下渠道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确保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跨校修读模式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的各自优势与协同优势,达到最佳应用效果。

4.教学力量从“独立授课”向“教学共同体”转型

现有的跨校修读模式大都是建课方“独立授课”,即建课方根据自己学校的授课特点组建教学团队,缺乏与使用方教师的沟通和协调[23];本研究提出的组建“教学共同体”是课程建课方与使用方一起设定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可根据学科特色及学生需求,让企业等与课程相关的主体也加入到课程的设计及教学中来,这样设置的课程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与行业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兼顾了课程的理论特色与实践特色,加深了学生对行业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流程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多方力量共同组建“教学共同体”可以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及适用性,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新时代“产教融合”的高校教育理念,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四维互动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本研究基于四个方面(课程建设、参与主体、教学方式、互动模式)构建了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四维互动模型(如图3所示),各个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首先,建课方与使用方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参与课程设计,拟定考核方案,为整个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可行基础;其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自发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老师则是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再次课上课下学习内容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在课下通过在线网络课程提前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课上通过教师的解答与引导完成知识的强化与实践应用,颠覆了传统的课上学习课下巩固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创新;最后,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确保课程取得切实有效的教学效果。各个部分之间通过融合发展对其他相关部分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促进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图3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四维互动模型

(一)建课方与使用方间的良性互动

通过建课方与使用方的良性互动,打破建课方提供课程与使用方应用课程的单维合作模式,由建课方与使用方的任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共同体,由教学共同体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程、辅导选课学生、设定考试方案以及考核教学绩效。

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建课方与使用方共同创建课程资源。建课方提供标准化的课程微元(图片、题目、动画的建库),使用方建构差异化的课程设计(图片、题目、动画的组合),以此实现跨校修读学分课程资源的“千校千面”,最终达到课程设计与专业特色的最佳匹配。建课方与使用方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创建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放在第三方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供选课学生实现跨越学校、跨越专业、跨越地域的课程资源分享[24],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成本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课程资源的维护。建课方根据各方反馈意见调整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使用方根据实践教学效果重塑课程设计,实现课程设计的动态调整;使用者根据自身上课经历增补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群体众包。

通过这种跨越学校和跨越专业的师资队伍重组。既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了使用方任课教师的资源不足,补足了建课方教师团队的知识短板,实现最优的课程设计。又通过组建教学共同体,建课方将根据使用方的专业定位重新调整课程内容,使用方将根据建课方的课程设计思路重新调整教学方案,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还可以推动师资队伍的共同进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构建最强的师资力量。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的翻转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打破“教”与“学”之间的藩篱,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针对混合翻转课堂的角色变更要求,教师将成为课前教学资源的制作者与推荐者、课上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将成为讲学方案的参与者和应用者、课下学习的设计者与实践者、教学知识的探索者与贡献者。

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前视频课程的讲解以及课上问题的答疑及实践应用上,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前的主动学习与课中的问题反馈上,通过这种师生角色的调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特点,设计“接受中学”、“联系中学”、“重构中学”、“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情境中学”、“创造中学”等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促使学习者从接受到参与再到贡献,实现深层次学习。

学生也不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安排,而是主动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协同教师完成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师不再只是单向传递知识,而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协助学生完成教学流程的推进。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提问和答疑、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尽可能提高跨校修读课程的实践应用效果。

(三)课上与课下教学模式的整合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采用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通过“课下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课上集体交流加深理解”,实现课堂的翻转、教学时空的全面化。

1.课前学习过程

授课教师通过教学网络平台或网络通信群(QQ、微信等)等渠道将线上学习内容、课前测试等学习任务传递给学习小组或每一位同学,并将事先制作好的微课、相关视频以及音频上传到互动平台,向学生推荐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及相关参考资料,安排学生课前学习的进度与内容,组织和督促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对基础理论知识有整体的认知和了解。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看到学生在线学习时间、互动讨论参与情况以及测试准确率等方面的具体学习情况,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在课堂教学中解答。

2.课堂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进度开展现场教学,课程现场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辩论、小组汇报、实验实践等。教学内容应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转为重难点深入讲解、前沿动态介绍、拓展知识讲解及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等。

在课程平台上进行课程辅导与答疑。各学习小组会把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整合,在课堂上进一步地讨论与探究,通过这种自发式的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在实际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组织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探讨,承担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角色,根据整体学习情况在关键节点给予指导与点播,掌控整体教学流程,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交流。

3.课后反思过程

授课教师将与学习内容对应的课后测试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课后测试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检测外,还包括学生的自我学习评价与反思。通过两个方面的课堂反馈,可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实践中学”“反思中学”的教学目标。此外,根据测试结果,可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教学方案。

通过课上与课下的良性互动,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翻转。通过课下各自独立的在线学习,学生应当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以辅助课上的讨论、交流、提问、答疑;通过课上老师引导的集体学习,学生应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引导课下的实践、实验、训练和拓展。形成“课下自主式在线学习-课上引导式集体学习-课下体验式综合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实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落实到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

(四)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

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实现“线上接受跨校修读课程”与“线下接受本校面授模式”的整合。要求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获得知识,以及线下集体交流加深理解,让线上成为线下的基础,让线下成为线上的拓展,明确线上线下的不同定位,实现线上线下的相互配合;要求建课方老师走到线下进行面授教育,使用方教师走到线上参与课程设计,保证线上线下的协调适恰,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的系统整合,获取跨校修读课程的最佳应用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高阶教学目标。线上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平台要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有清楚地记录功能,如学生的上线时间、课程观看时间等要有清晰的记录,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平台的智能识别技术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监督,避免学生私下找人替课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在线课程还可强化在线提问等功能,教师在线下课程开展之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授课内容,使得线下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切实解决学生问题;教师还可通过设置一定奖励鼓励认真完成线上课程的同学。

线上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关键,且为线下教学的探索性讨论打下基础,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线下教学环节中,教师努力做好“主持人”的角色,通过小组汇报与课堂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还可以应用教学平台对线上知识难点进行回顾与讲解,线上线下灵活切换,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渠道的整合,有效提高跨校修读的教学效果。经过学校、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及努力,教学效果自然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通过以上教学措施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运用,形成完整的四维互动模式,实现跨校修读模式的全盘革新。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具有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性思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作为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成果之一,通过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方式的变革不仅可以实现上述教育目标,还能促进教育公平,带动教学方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5]。

研究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将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应用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教学中来,构建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四维互动模型,提出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强调建课方与使用方间的良性互动、老师与学生角色的翻转、课上课下教学模式的整合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

这种教学模式弱化了“教”与“学”的边界,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为其他高校开展跨校修读提供参考和借鉴。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的发展将不断融合更多新兴教育模式的优点,各高校要积极实践、努力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跨校修读教学模式。

未来跨校修读教学要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26],须以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以教师的实际能力为基础,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对教学模式进行动态化调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使高校成为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及输出基地,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通过优质人才的输出带动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

猜你喜欢
学分线下互联网+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