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和MRI检查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20-06-16 02:23刘运超邢红岩
医疗装备 2020年8期
关键词:瘤体造影检出率

刘运超,邢红岩

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河北沧州 061000)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外伤、高血压等均可能 成为该病的危险因素,患者多伴有周围神经压迫、头痛、癫、血压升高、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1]。一旦患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肿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不良情况,最终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目前,临床诊断颅内肿瘤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最为准确,其被认为是颅内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该诊断方式具有侵袭性,潜在风险较高,且操作过程复杂、成本高、时间长,患者容易发生血管痉挛,故临床采用率较低[2]。CT血管造影也被称作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袭性立体血管造影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颅骨、血管和周围组织结构;提供了更精确的解剖概念,具有快速、简便、实用、无创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针对在颅内病变范围不断扩大的患者,进一步提升了颅内肿瘤的确诊率,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3]。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MRI检查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最终确诊为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颅内肿瘤类型:胶质细胞瘤26例,脑膜瘤23例,垂体腺瘤21例,神经纤维瘤16例,转移瘤13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9~74岁,平均(61.87±7.64)岁。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丧失癫等,其中短暂性意识障碍患者49例,持续性昏迷患者16例,动眼神经麻痹12例,癫11例,有精神症状表现者12例。患者均于行CT平扫检查,CT平扫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脑出血21例,脑肿瘤2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9例。

1.2 方法

1.2.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仪器为飞利浦V3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比剂为碘海醇。患者均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植入导管套鞘,使用肝素进行常规抗凝处理,然后注射对比剂,行脑血管造影术,确保颅内病灶彻底暴露,最后进行多体位、多角度图像采集。

1.2.2 CT血管造影

使用320排螺旋CT进行3D-CT血管造影,首先进行headfast序列颅脑平扫,于前壁静脉进行穿刺建立静脉通道,采用标记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进行造影,注射速度3ml/s,延迟20s后进行扫描;结合结果获得最优延迟时间;以平扫和增强扫描的方法从颅底至颅顶做全面的头部扫描;创建静脉通道,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注入碘普罗胺注射液60ml,将注射速度保持在4.5~5.0ml/s,然后再注入30~40ml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速度同样保持在4.5~5.0ml/s。

1.2.3 MRI检测

患者均使用西门子3.0TMRI检查,给予常规横轴位、矢状位双向定位处理,进行T1WI、T2WI扫描,层间距为0.1~1.2mm,层厚为5~6mm,尽可能对颅脑进行全面扫描,主要扫描颈内动脉颅脉内段、椎-基底动脉、中动脉与其主要分支、大脑后动脉与其主要分支、大脑前动脉与其主要分支、大脑动脉环。

1.3 临床评价

(1)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2)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检查颅内肿瘤的形态特征 (瘤体直径、瘤颈宽度)。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种方法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比较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对颅内肿瘤的检出 率 分 别 为 96.00% (96/100)、91.00% (91/100)、86.00% (86/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低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种方法检查颅内肿瘤的形态特征比较

经方差分析,3种方法检查颅内肿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种方法检查颅内肿瘤的形态特征比较(mm,±s)

表1 3种方法检查颅内肿瘤的形态特征比较(mm,±s)

检查方法 检出例数 瘤体直径 瘤颈宽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96 11.82±2.52 5.35±0.63 CT血管造影 91 11.79±2.38 5.38±0.75 MRI 86 12.03±2.71 5.32±0.66

3 讨论

颅内肿瘤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其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和脑血栓;通过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例如,当就诊患者出现耳鸣、癫、头晕等症状时,应考虑其可能患有颅内肿瘤,应进行相应检查[4]。颅内肿瘤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报告进行确诊。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生化检测、MRI、CT、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等。

CT血管造影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可清晰显示颅内肿瘤的生长方向、主体形态大小、宽窄等特征,对于明确肿瘤与空间位置的关系、肿瘤与静脉的关系、瘤体钙化、肿瘤与颅骨的关系具有明显优势,可降低患者术前出血发生率,缩短诊断时间,准确率高,检查费用低,更易于患者接受[5]。CT血管造影可模拟各种手术入路,预测肿瘤切除难易程度,模拟手术进程,评估术中风险,避免手术盲目性,提高手术安全性。临床中经常遇到病情和条件不允许进行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的患者,如在不清楚颅内肿瘤性质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患者病死率可达60%以上,此时可立即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

有研究指出,CT血管造影可代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但其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帮助不大[6]。CT血管造影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仅为一次成像,无法动态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且因为重组图像容易受操作者技能、扫描参数等因素的影响,在微小病灶检查中效果不佳;此外,由于心脏搏动带动大血管波动,可能会产生阶梯状伪像,无法准确对肿瘤病变进行判断,故其不能完全代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而如何获得更加清晰、动态的重建图像,对于提高颅内肿瘤诊断准确率具有极大的价值,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结合多种图像,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适的诊疗方案[7]。

本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MRI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低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表明CT血管造影可以得到较为精准的结果;3种方法检查颅内肿瘤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3种方法均可得出有效、更加接近患者实际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与孟强和赵洪岩[8]、朱金奇和朱炎[9]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CT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较好地反映患者颅内肿瘤的形态特征,且具有快速、简便、实用、无创等优点。

猜你喜欢
瘤体造影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