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议题 强化辨析

2020-06-19 08:55艾凤华
关键词:新教材

艾凤华

摘   要:2019年秋季,高一年级思想政治使用统一部编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教材的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具体表现为凸显观点、强化辨析,关注过程、淡化定义,围绕议题、优化案例。在课堂教学环节尤其应当突出围绕议题强化辨析,在辨析中辨明真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围绕议题进行深度辨析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

关键词:新教材;围绕议题;强化辨析;八个“相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1-0004-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落实这八个“相统一”,就是要改变过去的简单知识传递,改变教法,依据学科基本问题和内容主旨,创设情境,设立议题,围绕议题,强化辨析,进行活动,真正贯彻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基本的立场变成活的东西教给学生。

一、“围绕议题,深度辨析”是新教材的教法特点

新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及时呼应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程及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把尝试进行活动型课程的构建纳入议题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议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总议题,如第一课第一框以“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议题,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第一课第二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议题,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第二课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议题,论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站起来;第三课以“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论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富起来;第四课以“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议题,论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强起来。这就要求师生以总议题为中心,将课程内容分化成若干个子议题,以思辨的方式推进教学,营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在议题活动和深化辨析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也设置了“探究与分享”环节,一般由材料、案例和问题构成,主要功能为引发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导入正文;部分“探究与分享”活动属于应用型,引导学生运用正文所学理论、观点、方法,阐明、解决情境问题。探究与分享也是议题的一种形式,把议题情境化,这就要求“议题活动化,”在活动中对议题进行深度的辨析,通过深度辨析,让学获得的是正确的价值观、政治判断及其社会参与能力。

例如新教材第3页设置了一个探究分享:“观点一: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观点二: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观点三: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阐明你的理由。”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正确认识私有制在原始社会解体中的作用。对于此探究分享,就要求学生充分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情景:

同学A认为:“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人性是自私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同学A的观点一说出,便引起了部分同学共鸣。

同学B说:“是啊,我也同意观点三,我的东西就不希望别人碰,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同学C反驳道:“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私有观念并不是人所固有的,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并没有私有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共有转变为家庭私有,土地成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所以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当生产力极度发达,人们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满足自身的发展,就不会有私有制,也不会有私有观念。”

但同学A接着似乎深思熟虑地说:“人性是自私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极度发达,人的欲望依然是无法满足的,因此人们对资源的掠夺目标可能会转移到太空。”

同学B 也质疑道:“共产主义社会,人可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吗?”

同学C面对质疑也坚定不移地说:“就像奴隶社会的奴隶想象不到自由是怎样的一样,现在有些人也想象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受到所处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但是有先知先觉者可以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人是实践者,是实践的主体;但同时也是实践的对象,实践的产物。如果人性是自私的,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马克思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而有私心的人还是物质的奴隶,没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私有观念也不是人所固有的,不会永远存在。”

教室里其他同学为这样的精彩辩论不禁鼓掌。笔者适时总结:“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了私有制才有了人们的私有观念。而私有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进了原始社会的瓦解,阶级社会的产生。到共产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的描述,那时,生产力极度发达,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在这个王国中,不再以物的生产而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不再以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以一切人的自由為转移。”

对此观点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深刻地讨论了私有制并涉及人性的话题,这是他们深度思考的结果,也是新教材教育在深化辨析中达到了对私有制、人性、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解释。

二、明确“什么是议题,如何设置议题”是贯彻新教材“围绕议题、深化辨析”议题式教法的前提

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又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从形式上看,议题可以是问题式,也可以是辩题式;从地位上看,议题不是一般问题,而是核心问题;从功能上看,议题既要承载学科知识,又要承载学科素养。有些结论本身就是一个议题,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身就是议题。

如何对这些普遍比较抽象和宏大,具有综合性的大议题进行分解呢?教师需要对各个议题进行细致梳理,明确各个议题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定拟设置的子议题或子议题串。在议题具体化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情景,在真实的情景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从而能够较好地开展议题式教学。

如第一课第一框,以“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和规律”为议题,核心内容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要把总议题分解为以下几个议题:

子议题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何特点?

子议题2: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何特点?

子议题3: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子议题4: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何特点?

子议题5: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何特点?

子议题6: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子议题7: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每个子议题进行讨论完毕,笔者引导学生归纳详见附表。

在表格生成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首先变化的是什么?每一种生产关系在一种社会形态中是如何开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后怎样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变的是什么?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4.如何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进步还是倒退?

5.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吗?人类社会还会向前发展吗?

学生经过讨论学习总结如下:

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中首先变化的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变化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吗?人类社会到达共产主义社会还会向前发展吗?”这是一个学生的提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列表完以后,学生已经看出在各个阶段,人类社会始终贯穿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矛盾,那么在共产主义社会也依然会存在这一矛盾,人类社会在追求自由和自我解放的路上是永无止境的,社会还会不断向前发展。通过这样对总议题分解的子议题的讨论和比较,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有了更加宏观的认识。

三、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设置教学情境,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理论认识、解决问题,是“围绕议题、深化辨析”教学的目的和关键

围绕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不是以学生观点的表达和解释为结束节点的。开展议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能力与意识。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以真实的情境为载体,开展议题活动,形成“建设性与批判性思维相统一”的过程,体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如笔者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为议题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情境,以香港社会当前出现的乱象为例,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个大的情景下又分割为几个子议题:

香港乱象出现的事件本身的原因是什么?

香港乱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香港乱象出现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香港乱象出现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你预测一下未来香港的发展?

围绕这些真实的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言论。许多同学去过香港旅游,甚至班级中一位同学就是香港出生的大陆孩子,同学们对她在香港的出生、见闻以及直观的感受非常好奇。笔者请这位同学谈了谈她的看法,她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在香港乱象的痛心。

同学们总结了历史的原因、英国的埋雷、外部美国势力的干预,内部的原因是香港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问题,就业的问题和香港经济被少数资本主义把控,这些深入的讨论使得同学们对社会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香港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窗口,也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有人说,苏联要是有一个香港,可能就不会灭亡。在此是肯定了香港作为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价值。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学情绪激动、愤慨昂扬,学生经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才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基本观点,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围绕议题、深化辨析”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

四、结语

以议题为载体,“围绕议题、深化辨析”,精心策划实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以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深入探究,实现了学生系统、灵活地学习,构建了知识体系、渗透了价值理念,真正树立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新教材
基于新教材下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课前培养的探究
简论新教材下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的生涯教育校本实践探索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东莞市成功入选“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
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获奖教材名单
新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