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记与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0-06-23 07:40葛建华
管理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印记影响研究

杨 繁 葛建华 朱 棣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1 研究背景

历史的沧桑无孔不入。学者们将组织置于“历史透镜”之下来考察的研究兴趣也由来已久,近年来更是蓬勃盎然。作为一种历史的视角,印记观点在其中备受瞩目。“印记”的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STINCHCOMBE[1]引入到组织研究中。人们发现,同一时期建立的组织通常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目标,并且这些特征甚至可以存续长达一个多世纪。针对上述现象,STINCHCOMBE[1]指出,外部技术环境会形塑组织成立时的结构特征,并且这种影响将持续存在。由此,衍生的印记观点吸引了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组织成立时的历史条件所产生的长期影响。此后,印记观点在组织研究领域不断扩散和发展,并与组织生态学、制度理论、社会网络等视角结合起来,用于探讨个体、组织、网络等实体被“历史”影响和塑造的过程[2]。近年来,印记观点也被广泛借鉴和运用到战略管理、创新创业、国际商务、组织行为等领域[3],学者们对历史条件的关注也从最初的技术环境,扩展到了制度、文化、网络等诸多方面。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印记观点蔓延至创业领域所激发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社会历史情境对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的重要和长期影响。不同于早期研究对创业者个体特征的关注,透过历史的视角,印记观点揭示了创业初始时的情境条件对企业成立及后继发展的持续性影响,弥补了已有研究对组织历史和外部情境缺乏关注的不足[4]。但随着印记与创业研究工作的逐步拓展和深入,缺乏系统性分析框架的弊端不断凸显。目前,多数研究只针对印记过程中的单个环节(如印记来源)展开,对印记作用过程背后机制的挖掘不甚关注,导致领域内研究呈现碎片化状态,难见全貌。不仅已有的研究积累和发现没有得到有效梳理,而且整体节奏也滞后于印记观点本身的发展,遑论对印记研究的“反哺”。同时,考虑到中国独特的市场转型情境,虽然已经有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组织印记对企业绩效[5]、初始战略[6]及成长演化[7]等方面的影响,但目前的理论与实证工作仍显单薄,针对创业领域的印记研究更是寥寥无几[8,9]。鉴于此,本研究在把握印记观点自身发展的文献基础上,对创业领域内的印记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在展示现有研究内容的同时,也希望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试图:①进一步强调历史视角尤其是印记主张在创业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理论价值,启发现有研究对创业活动“历史嵌入”[10]的关注和后续探索;②通过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印记过程分析框架,详细阐述目前印记与创业研究文献在各个方面的关注重点和不足,以形成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系统、整体认识;③在观照印记观点自身发展和不同制度情境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独特的社会与市场转型情境对于开展印记与创业研究的机会所在,以期推动国内创业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

2 印记研究及本研究分析框架

2.1 印记的基本概念和主张

印记的概念源于动物行为的研究,生物学家发现,动物早期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会对其后期行为产生重要且持久的影响[2,8]。这一发现突出了历史条件的重要作用,并被社会科学学者引入到关于“历史与现实”间关系的讨论中。在STINCHCOMBE[1]针对组织印记阐述之后,印记的观点在组织与管理领域被广泛传播和借鉴使用,但在此过程中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边界也在不断模糊。基于此,MARQUIS等[2]对印记进行了相对明确地定义:“不同实体在容易受到影响的敏感时期内被烙印下‘环境的突出特征’(即印记),尽管外部环境在随后的时期会发生重大变化,但这些印记仍然持续存在。”该定义突出了关于印记的3点基本主张:①印记产生于相对短暂的敏感时期,例如在组织成立之初或其他重大变革阶段,不同实体对外部影响会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②印记本身体现着外部环境的特征和约束,包括对当时的经济、技术、制度、社会关系等条件的反映;③印记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即使组织所处的敏感时期和外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组织印记仍然可以对当前状况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会随着时间发展和组织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个单调的自然过程[2]。

2.2 印记的组织研究:一个整合分析框架

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整合,本研究将印记的产生和作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和5个要素,分析框架见图1。由图1可知,第一阶段是印记生成阶段,如组织成立时的经济、技术环境、制度及文化环境等要素所形成的新的印记特征,具体包括印记来源、被烙印的不同实体以及印记产生的敏感时期3个要素[2];第二阶段是印记再生阶段,即已经形成的印记特征会持续地影响不同实体之后的发展历程,并且其作用方向和强度也可能发生变化[11],主要包括印记的持续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和印记结果两个要素。下面简要梳理现有印记研究中关于不同要素的内容和主要结论。

(1)印记来源印记来源指的是在敏感时期内影响实体形成不同特征的历史条件和因素。本研究从外部环境、组织间关系、单个组织和个体4个层面阐述相关研究内容:①依据具体的环境维度,将外部环境层面的研究划分为3类:第一类研究关注经济与技术条件,如交通技术、经济背景等;第二类研究关注制度与文化环境,如制度遗产、文化氛围等;第三类研究关注的是社会性冲击事件所产生的特殊印记,如灾难、战争等。②组织间关系层面的印记来源研究与社会网络、组织生态学结合较为紧密,关注的内容包括网络结构、行业规范、组织密度、行业集中度等。③组织层面的印记来源包括组织战略、规模、资源组合、组织形式等。④个体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将自身的特征作用到其他实体上的印记过程,包括其先前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价值观和社会资本等。而现有研究对团队层面的印记来源关注较少,主要集中于团队成员背景的异质性以及共有经验和认知两个方面。

(2)被烙印的不同实体不同层面的印记可以被烙印到不同的具体对象,包括环境、行业、网络、组织、团队及个体等[2,3]。组织与管理领域的研究对单个组织和个体两方面的关注尤为突出,而将环境、网络、团队作为被烙印的实体的研究则相对稀缺。

相对而言,行业层面的印记来源研究在创业领域内还未得到充分关注。其中,对行业规范及行业合法性的考察是当前的研究焦点。如MICELOTTA等[19]针对北美女子体育联盟的调查,揭示出体育领域内男性主导的行业规范所产生的性别印记,会给女性体育产业的起步带来诸多不利因素;DOBREV等[20]基于组织生态学中密度依赖模型展开研究,发现行业发展早期的合法性缺失条件,会在新创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上留下印记,并对其后续发展造成持续的不利影响。

(3)印记产生的敏感时期敏感时期指的是印记产生的某个特定时期,此时,组织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早期的印记研究仅将敏感时期局限于组织创立之时,关注的是成立之初的环境条件对组织结构、目标等要素的塑造作用。但依循历史性发展的视角,后续学者逐渐意识到,印记也会产生于组织发展轨迹中面临生存威胁或发生变革的多个时期内[2,3]。基于此,本研究将印记产生的敏感时期具体分为新组织成立时期和发展历程中其他变革时期两个类别。

各级党组织要以《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为指导,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科学制定党务公开的详细实施方案,精心编制党务公开的目录。明晰党务公开信息发布的程序,在信息公开的提出、审核、审批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严格进行把关,确保信息公开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明确党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在不危及国家安全、政权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党务信息与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关联程度,合理确定公开内容和范围,避免党务公开内容避实就虚等情况的出现。此外,在党务公开的对象上,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的具体要求,适时向党内或党外公开,坚决杜绝党务公开只向少数人公开的不良现象。

(3)企业层面创业领域中涉及到的企业层面的印记来源,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社会资本、资源条件、战略、价值观等,其中关于战略和企业资源的研究最为丰富。例如,BOEKER[23]综合了组织惰性和适应性两种视角,对企业战略演变进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初始阶段就选择某一特定主导战略的企业,由此形成的印记会抑制其之后发展过程中战略变动的幅度;ALBERT等[22]通过研究企业创立时的战略资源条件发现,最初可利用的财务、人才、技术资源状况,会对企业之后的市场退出战略产生持续性影响。除此之外,近年来关于企业结构[21]和认知体系[24]方面的印记与创业研究也发展迅速。

(5)印记结果本研究将印记对不同实体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称为“印记结果”,并采用SIMSEK等[3]的研究思路,将其具体分为“近端结果”和“远端结果”两大类。近端结果更可能发生于组织成立阶段,对组织和个体接触资源的渠道、发展机会以及获得环境支持等方面的能力产生即时性影响;而远端结果的发生时间要更长期一些,一般贯穿于组织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组织绩效、存活率和战略变革等。

3 印记与创业的研究现状

3.1 文献选择

随着历史视角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的全面“复兴”[10,13],印记与创业研究也顺势而起。在文献选择时,本研究按照以下3个步骤进行搜索:①英文文献主要在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中查找,限定搜索了过去20年间发表在国际主要管理学期刊,如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OrganizationScience、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和创业领域主要期刊,如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等期刊上面的实证研究论文,其中分别以“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等与创业相关的关键词,和“imprint”“imprinting”等与印记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搜寻依据;②根据“组织印记”和“创业研究”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中文文献检索;③按照印记与创业相结合的研究内容标准,对初步搜索得到的文献进行了筛选,并参照文章中的参考文献进行了新的查找和补充,最终得到40篇与本研究目的紧密相关的文献。近年来该领域内的研究工作日趋兴盛,主要国际期刊上的文献数量整体上在不断增加(见图2),进一步表明,印记观点在创业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充足的空间和机会。

3.2 创业活动中印记的多重来源

现有创业研究关注的印记来源,主要集中在宏观环境、行业与网络、企业、创业团队和创业者这5个层面(见表1),下面分别展开讨论。

表1 创业活动中印记的多重来源(1)根据图1中印记过程的5个要素对每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和编码,并进一步计算出各项相关文献数量的占比,由此作为判断目前创业研究工作在不同研究重点方面进度的依据(其余表中内容的计算方法相同)。

(1)宏观环境层面环境印记作为早期创业研究的重心之一,揭示了外部环境中所蕴含的创业机会、可利用的资源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等因素直接影响创业活动的过程。例如,TAN[14]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历史阶段(1979~1990年、1991~2002年)的对比研究发现,后一个阶段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更有利于创业活动,且该时代下的创业者的创新和风险倾向要更强烈一些。但不同于印记观点自身发展的是,创业领域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经济、技术和制度维度的环境条件的分析,而对社会性冲击事件的研究还是空白。

在印记的组织研究中,部分学者已针对该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MARQUIS等[41]研究美国商业银行收购活动的历时性变化时,将管制政策、政治文化背景以及经济现代化进程同时包含进对印记产生过程的分析之中,揭示了不同阶段多重环境维度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提出了“印记管理”的概念,主张企业家可以通过发挥自身能动性来协调不同印记间的关系。例如,SINHA等[37]梳理了一家拥有80年历史的新西兰企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通过研究这些敏感时期内企业的印记管理活动发现,管理者可以利用历史性叙述等方式,调整不同阶段内印记对企业战略决策优先次序和范围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当时的环境要求。

2018年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本月报所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中央部门和单位所属企业以及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国有金融类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比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利润增幅高于收入10.4个百分点,钢铁等行业利润增幅较高。

该文对胡家庄碳酸岩型稀土矿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初步研究,对成矿流体温度、密度及盐度进行了测定,并采用等容线相交法估算压力,从而揭示胡家庄稀土矿的成矿条件[1-3]。

(2)企业间网络与行业层面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不断发展、丰富,网络印记在创业领域也逐渐获得关注,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的网络结构与网络位置两个方面。如MILANOV等[17]整合了印记观点和网络理论,发现创业企业的网络地位主要受其结构嵌入程度和最初合作者地位的显著影响而非企业产品,凸显了企业在网络中留下“第一社会印象”的重要性;MCEVILY等[18]从历史性视角出发,对组织间网络中的桥接联结展开研究,发现企业成立时在网络中用于知识交换的桥接联结所形成的印记,可以累积成为一种社会资本,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对于苯、甲苯、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等组分的定量分析,由于在色谱图中,苯和环己烷出峰的保留时间在n-C6和n-C7之间,甲苯和甲基环己烷在n-C7和n-C8之间出峰,对这几个组分的定量可采用式(6)计算。

(4)印记持续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不同实体一旦被烙印下印记,这种影响将持续存在,即使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STINCHCOMBE[1]最早阐述了3种解释机制:①组织成立时的结构、目标等要素仍具有效率;②由于缺乏竞争压力,组织更倾向于保持现状;③组织内外部交织的利益和支持组织存续的外部环境中的意识形态混合起来所形成的“传统的力量”,会延续印记的持续性影响。其后,组织生态学和制度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些机制进行了扩充。例如,组织生态学强调组织惰性和惯例在印记再生阶段的作用;制度理论则指出经过内在化和制度化的过程,被烙印下具体印记的组织会建立起特定的认知和结构,使得这种影响不易被改变。除此之外,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强调管理者的能动性对印记再生过程的影响[12]。总体而言,印记研究正尝试从制度、政治和战略等多种视角出发解释印记影响背后的持续性机制。

未来创业研究可以借鉴上述思路:一方面,针对单一实体在同一敏感时期内的多重印记来源间关系展开研究,区分不同印记来源对创业活动的重要程度差异,从而进一步挖掘影响实体有差别地吸纳外部条件要求的因素;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历时性分析方法,从组织历史入手,研究不同阶段内创业者对自身和组织层面的多重印记所进行的管理和协调活动,从而揭示印记间共存关系的演变过程。

捷太格特(JTEKT)是2006年由光洋精工(Koyo)和丰田工机(TOYODA)合并成立的一家跨国企业。作为“汽车零部件”、“轴承”、“机床”的全球综合系统供应商,捷太格特通过为客户提供世界顶级的No.1产品和Only One技术,为社会的发展持续做出贡献。捷太格特在华共设立了 25 家企业,在华员工人 数近 5 000 人。

(5)创业者层面该类型印记主要来源于特定情境中个体自身的特质和决策行为。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创业者的身份。NELSON[32]发现,创始人是否作为企业CEO,会对企业的治理结构、所有权结构产生持续性影响,且两类企业在投资市场上得到的评估和反馈也有差异;HOANG等[33]将创业活动视为创始人身份转换的过程,发现创始人对不同身份的中心度和复杂性认知会影响到企业成败;而DAI等[27]发现,转型经济体中企业家的身份和经历(如单位体制出身)会影响其识别和利用由政策诱发的一系列创业机会的能力,并从注意力基础观和制度理论入手,解释了这种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②创业者的经历和资源。SHANE[34]通过研究企业家创业前的知识和经验发现,即使在同样的技术变革时期,不同背景的企业家发现创业机会的能力是不同的,且这种差异会持续影响其整个创业过程;AZOULAY等[28]通过对一部分“学术型企业家”的调查发现,其导师的部分特征(如专利行为)会影响其创业过程中的商业决策行为。另外,JASKIEWICZ等[29]研究发现,通过在规模较大的、团结的家族中讲述先辈的创业故事,来自于创始人的“创业遗产”会对家族继任者产生积极影响,激发其创业倾向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③创业者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例如,BRYANT[30]在研究创始人提升企业适应能力的管理活动时,提到了创始人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认知体系对企业内集体性的规范、信念和目标等要素的影响,揭示了个体印记在企业层面的传播机制;ELLIS等[31]从印记视角入手,揭示了代际传承中上一代企业家的创业倾向和信念体系如何传承给下一代的过程,从而提供了不同于以往从组织惰性、路径依赖等视角入手分析的回答。

子 棱 男,18—94岁,文儒坊进士府第后人,1941年福州沦陷,他是福州省立医学院的学生,毅然辍学从戎,1949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

印记观点在创业领域的早期研究将企业成立时期视为印记产生的首要敏感时期,关注创业机会、稀缺性资源以及环境条件等与创业成功直接关联的要素,这类主题的研究工作在文献中也占据了较大比例(见表3)。例如,对创始时可利用的资源、创始人团队、主导战略、组织形式与结构以及外部环境要求等要素的分析,都立足于企业创立阶段。但也有部分学者逐渐认识到,对组织发展历程进行较为完整地分析,更有利于揭示印记持续性影响的作用机制,因此,不应将目光局限于对组织成立时各类条件的关注[2,12,37]。依据企业成立前后可以将这部分研究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研究的对象是在企业成立之前的敏感时期或社会层面业已形成的印记,主要关注的是创始人在创业前形成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体系的时代背景。例如,HSU等[39]研究发现,生物科技行业内的企业创始人往往扮演着“知识中介者”的角色,基于其在研究领域内获得的科技创新信息和技术进行创业,突出了这种知识印记产生于比企业成立更早的阶段。相对而言,第二类研究对企业创立后发展历程中敏感时期的识别和分析要更加充分。例如,有学者指出,创始人在创业过程中的每次身份转换(如从创业者转变为管理者),都会导致其对员工的期望发生变化,从而不断促进新的印记的产生[35];外部环境中技术与制度合法性等条件的改变,也会对后来创业企业施加不同于已有企业的印记,并导致两类企业的发展轨迹存在明显差异[20,29]。

3.3 被烙印的不同实体及印记结果

目前,创业领域内对印记实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和创业者两个方面,关于企业间网络与行业实体的研究才刚刚兴起,相关文献很少,而涉及到环境实体的研究则暂时缺失(见表2)。下面一并阐述所涉及到的具体印记结果。

表2 创业活动中被烙印的不同实体及印记结果

(1)企业实体及印记结果目前较多实证研究的落脚点都在企业这一层次,主要探讨不同来源的印记对企业的结构、文化、资源以及集体认知4个方面的影响。例如,DOBREV等[20]研究发现,在新兴行业早期合法性缺失条件下成立的汽车公司的较低存活率会形成结构印记,即使随着行业合法性的增加,其存活率依然比后进入的公司要低;NELSON[32]通过分析企业的所有权和治理权结构差异指出,在创始人作为CEO的企业中,创始人股权比例更高且董事会的外部成员更少,有利于这类企业在投资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估值。但现有创业研究对企业文化要素的关注不是特别充分,尤其是组织文化设计与变革环节。

(2)创业者实体及印记结果不同来源的印记对创业者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行为选择、认知框架等。其中关于创始人自身的教育经历、先前经验以及创业动机的研究相对丰富。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层面具体的印记发生过程及其身上多重印记间的关系。例如,MATHIAS等[35]分析了来自家庭、技术环境、个人经历3个方面印记对企业家创业倾向、决策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揭示了企业家如何被施加印记的过程。而关于创始人身上所承载的多重印记及其共存关系对自身和企业的影响研究发轫于近几年,主要处于企业面临重大改革和创始人身份转换的敏感时期内。在此过程中,创始人会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对不同印记的持续性影响进行管理,有意识地剔除一些旧的、会产生阻碍的印记[33,37]。

(3)网络与行业实体及印记结果基于网络和行业层次展开的研究,一般离不开对一段较长历史时期内的行业变动状况的追踪调查,涉及该主题的研究在创业领域虽有所发展但仍很单薄。例如,SULLIVAN等[36]对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内企业成立时所嵌入的“小世界网络”展开分析后发现,嵌入该类型网络中的新创企业更偏向于探索式学习,且企业现有的网络位置(中心度、结构洞等)会加强这种印记影响,从而突出了组织印记与组织学习、适应性能力是可以互补共存的,而且也揭示了印记的作用过程会受到当前条件的影响,并非是不可改变的。此外,行业内的性别印记[19]、行业整体合法性水平[20]等因素的印记影响在上文已有提及。

3.4 创业活动中印记产生的敏感时期

像青青这样的孩子很多,被父母挑剔、打击。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通过父母去认识世界,于是,当父母说孩子不可爱时,孩子会自动加工为:全世界都认为我不可爱,我不好。这是多么可怕的逻辑,但又真切地发生在很多的家庭里。

表3 创业活动中印记产生的敏感时期

3.5 印记的持续性作用机制

目前,创业领域中对印记持续性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最为薄弱,大多数文献致力于发掘不同实体与印记结果间的关联,而非更深入地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但也有部分研究开始尝试借助其他理论视角来解释印记现象,如制度逻辑、密度依赖模型、组织学习理论、社会身份理论等。总体而言,现有创业研究涉及到了制度和战略视角下的作用机制内容,而对政治视角下解释的关注明显不足(见表4)。由表4可见,制度性视角关注的是制度逻辑和合法性要素推动印记在组织中内在化和制度化的过程。该视角主张通过与制度环境中的主导性制度逻辑和合法性要求相匹配,创业时所形成的集体性认知和信念体系会内在化和客观化地嵌入企业内部,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持续发挥影响[27]。战略视角则从适应性角度和效率机制出发,研究创业者对自身和企业内部的多样化印记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促进新的印记产生和遏制部分印记的不利影响。例如,BRYANT[30]在研究中将“交互式、自传式集体记忆”视为印记的微观基础,从而提出企业可以针对集体性的规范、目标、信念以及具体的器物和档案资料等内容进行管理和改善,从而灵活调整企业的适应能力;MAKSIMOV等[40]结合代理理论研究发现,私营企业家针对企业的知识体系和运营效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越积极,企业的创新表现越好,从而突出了企业家对已有印记关系调整的能动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源泉。中国梦的实现以中华文化的繁荣为前提,“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3]。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0]。采取批判的态度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与时俱进,使传统文化教育焕发出生命活力。

表4 印记的持续性作用机制

4 讨论: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现有印记观点与创业领域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研究工作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在创业者与创业企业两个层次展开的研究是当前的重点;②研究范围基本覆盖了印记发生的两个阶段和5个要素,但针对社会性冲击事件的印记来源、被烙印的环境实体,以及政治视角下的印记持续性影响的作用机制3个方面的研究还不够;③对5个要素中的印记来源关注较为充分,尤其是创业初期各种印记来源对新组织成立时的结构、目标和战略等因素所产生的具体影响;④基本立足于单一层次展开分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实体间的嵌入关系,以及多重印记间的相互作用过程;⑤就中国研究而言,中国市场转型阶段作为一个重大敏感时期,现有创业研究还未充分结合印记观点来系统考察中国独特的制度文化情境下的相关议题,在中国开展这类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学者们对印记观点理论内涵的认识,并充实中国创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工具。

此外,对照印记观点本身的研究发展,创业领域内的印记研究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议题上明显关注不够,以下3点尤其值得注意:①考虑到印记产生的多重来源和敏感时期,不同实体被烙印下的印记是多样化的,但多数现有研究仅从单一来源分析印记的持续性影响,对多重来源的印记间关系考虑并不充分。②现有研究对印记持续性影响的动态变化特征和过程关注较少。MARQUIS等[41]指出,印记的持续性影响会随着时间发展和组织内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其影响既可以是逐步增强,也可以是逐渐减弱的。虽然现有创业研究认识到了印记影响的持续性存在,但却忽视了这种影响的强度、性质等在组织发展历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③现有从政治视角出发探究印记持续性作用机制的研究十分匮乏,尤其鲜少涉及创业活动中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力量平衡及其利益诉求与环境要求间的协调过程。接下来针对这3点内容展开讨论,并对中国经济转型情境下的印记与创业研究提出展望。

4.1 多重印记间关系

多重印记指的是实体在不同敏感时期被烙印下的印记是多样化的,不同印记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关系因时而异,因此,如何协调多重印记间的共存关系成为了一项管理难题。但目前创业领域内多数实证工作仅基于单一的印记来源展开研究,还未将一个实体被烙印下的多重印记同时纳入到研究范围内进行讨论。

另外,自JOHNSON[11]提出“文化创业”在印记过程中的作用之后,现有研究对制度环境的关注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JOHNSON[11]对17世纪法国巴黎歌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产生过程的研究发现,创始人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受到其嵌入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的限制,社会主流的审美认知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文化偏好,对形塑歌剧院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揭示制度环境对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的影响[15,16],如WAGUESPACK等[15]发现,来自越完善的制度环境的公司创始人在给员工授权方面表现得越好。

(4)创业团队层面现有关于创业团队印记的文献主要关注成员构成和共有认知两个方面,数量十分有限。例如,HAHN等[25]研究创新型企业遭遇商业化问题时的对策发现,企业创始团队中的科学家越多,其职业经历的印记会促使企业选择开放式创新的举措,从而提升绩效;LEUNG等[26]整合制度理论、高阶理论和印记观点3个视角,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观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核心团队成员的共有经历对价值观的一致性和独特性都有积极影响,且成员职能背景的异质性更有利于多元价值观的形成。还有部分研究虽然不是落脚于创业团队层面,但也间接提及了来自团队管理理念、集体互动等要素对创业活动的影响。

4.2 印记影响的动态变化

印记会对被烙印的实体产生持续性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强度、性质等也会随着时间和组织内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并不是一个单调过程[2,3]。但印记影响的动态变化特征在创业研究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讨论。一方面,印记持续性影响的强度会表现出不断增强、不断减弱甚至是间断性作用的动态特征。例如,PERKMANN等[38]在研究中指出,组织在创立之初会基于创始人以及核心成员的特征,有意识地挑选组织形式,但这种印记会受到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体系的约束,与其一致时才会表现出不断增强的影响。而BAMFORD等[42]在研究商业银行的绩效表现时发现,银行成立时被烙印下的来自行业外部控制,以及银行内部战略、财务资源方面的印记对银行绩效的影响,随时间的发展不断减弱,与已有研究中主张该影响会持续增强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印记影响的方向和性质也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当实体处于不同的敏感时期,原有情境下所形成的印记反而会阻碍其在新的环境要求下的发展。HSU等[39]发现,企业持续性的知识中介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密集的知识中介会耗尽企业探索创新的空间,同时不同领域间的差异也会加剧知识传递的困难,从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创业研究可以追踪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印记管理活动来揭示印记影响的动态变化特征,特别是当遭遇到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内部变革时,不同印记带来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冲突,其中,管理者如何平衡不同印记间的作用以及抑制部分印记的不利影响值得深入探讨。考虑到现有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未来研究可以尝试通过定量手段,揭示不同条件下印记在持续性影响的强度、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为印记管理过程提供更多的启示和知识积累。

4.3 政治视角下的印记作用过程与机制

从政治视角切入分析印记的持续性影响,最早源于STINCHCOMBE[1]所提供的一种解释,即组织内外部交织的利益和支持组织存续的外部环境中的意识形态混合起来所形成的“传统的力量”,会延续印记的持续性影响。结合组织生态学和制度理论的补充,这种力量来自于组织内部的沉没成本、利益交织、组织规范以及外部的管制约束、文化认知等。但现有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主张,很少从政治视角出发,解析创业活动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政治过程和权力关系。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out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in inpatients bu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不仅限于创业研究,印记的组织研究本身也缺乏对政治视角的关注,涉及到该内容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其中,JOHNSON[11]关于巴黎歌剧的研究发现,印记结果是创始人和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的产物。该案例分析指出,形成于路易十四统治期间的巴黎歌剧形式并不等同于创始人最初的设想,国王的政治和文化偏好对这一艺术形式施加了重要影响,最终导致了一种商业性质和皇室艺术相混合的组织形式的产生。通过呈现创始人与国王间的互动过程,该研究揭示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政治权力对印记产生和再生两阶段的影响。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这部由周星驰领衔主演的电影,成为完全脱离了《西游记》原著改编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唐僧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传统形象,为以后的话唠形象树立了标杆。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随电影成为观众心中永恒的经典。《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这部影片中讲述了孙悟空的爱情故事,意外地没有引发如潮的恶评,影片中展现了西北旷野的原始粗犷,电影特效也没有炫技,而是全心全意为讲故事而服务。多年后,周星驰执导《西游降魔篇》,电脑特技的炫目却饱受诟病。书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拥有各自的灵魂,书里没有电影炫目的特效与优美的音乐,电影也很难陈述书里细腻的情感和人物内心。

考虑到实体总是同时嵌入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并且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常常存在相互依赖和冲突,基于政治视角对权力关系和组织内外部政治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印记发挥持续性影响的作用机制。由此,对印记过程中的利益交织关系进行更深层次地探讨是未来创业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4.4 中国市场转型情境中的创业研究展望

有学者主张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制度情境为印记观点的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不同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类型(如国企、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所遇到的问题,也需要学者们借助更广泛的历史视角进行解读[43]。同时,中国正处于市场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等关键的印记发生“敏感期”,这为在创业领域内开展印记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机会。

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经济转型情境中创业环境与企业战略变革等因素的时代差异。例如,TAN[14]通过分阶段地对1978~2002年间部分国有企业的战略变革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后期的宏观经济环境较于前期更利于创业活动,且即使在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时代印记也会导致后续创业者的创新和冒险倾向更加强烈。而KRIAUCIUNAS等[44]对立陶宛体制改革前成立的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被烙印下社会主义制度印记的企业,在社会转型后会改变其原有的经营方式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并不断削弱该类型印记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研究思路可以复制到中国的制度情境中,结合改革开放和市场转型的进程,开展更多与印记产生和作用过程相关的研究。

此外,印记观点为创业领域内有关于创业者和私营企业家群体的研究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DAI等[27]研究发现,出身于单位体制的私营企业家会被烙印下制度印记,而且这种印记会对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和把握政策导向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更进一步地,关于中国市场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讨论中所涉及到的政治精英创业活动中的权力转换问题,也为印记研究提供了契机。以RONA-TAS[45]为代表的学者们所主张的“权力转换观点”认为,在中国市场转型阶段,政治精英从事创业活动时,可以将其先前的政治权力转化为经济权力,从而获得市场中的优势地位。虽然关于这种权力转换关系的学术讨论尚无定论,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社会中的个体、群体和制度之间具体的互动机制究竟是怎样的?改革路径与历史的影响又如何?相信延续此思路,未来创业研究与印记观点的结合,无疑可以在这些问题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发现和启示。

猜你喜欢
印记影响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过去一年,国家立法的深刻印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30年印记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幸福印记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