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0-06-23 03:30何月清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培养核心素养

何月清

【摘要】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新教材,巧用教材的栏目设置、注重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结合实践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培养 活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5-003-02

对于新教材,我们要善于挖掘,细细琢磨和品味,才能明白教材的真正意图和要贯彻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活用教材,巧用教材的栏目设置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所谓政治认同,指的是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和赞同,是学生在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意识上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并将知识情感转化为实践的一种过程。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利于我国政治的稳定。

新教材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三个主要栏目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三个辅助栏目。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灵活选取这些栏目来讲解,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情怀,进而培养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如我在讲解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创新永无止境》时,我运用了书本21页相关链接里的超级望远镜、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海水稻”种植成功等的事例讲解,让学生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和科技创新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同时感受国家对科技的重视。通过对相关链接的讲解,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自然就增强了。再如,在讲解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生活在民主国家》时,我运用了书本33页探究与分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是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这一例子来讲解。通过讲解,学生明白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也明白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拥护社会主义的民主,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道理和制度,最终达到对我国国家、民族、文化、道路的认同。

二、活用教材,注重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指人们经过认知、对比、质疑、探究、综合后对事物作出的准确、合理的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追求真理、探究知识、辩证分析、理性判断和实践检验的过程就体现了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反思、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新的课改模式倡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削枝强干和优化整合,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和对话学习中对知识进行认知、对比、质疑、判断和反思,从而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价值观念。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飞扬》这一框题时,因为既有自信的内容,又有自强的内容,而且有的内容既符合自强的要求,又符合自信的要求,学生容易将二者的知识混淆。于是在讲解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自强与自信的含义、要求等。通过合作探究的活动,学生得出了自强和自信的含义、意义,并知道了正确培养自强和自信的要求。最后我再对教材25页和26页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告诉学生要拥有飞翔的力量,就必须要有自信和自强的精神。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分自信自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二者的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找出怎样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的规则、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怎样在集体中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或冲突、怎样正确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之间的关系这四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对这些答案进行对比、梳理和整合,找出这四个问题的共同之处。经过探究后,学生就会发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这四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如何共奏和谐的乐章”这一问题的。所以,对这四个问题进行整合和优化,自然就得出了“如何共奏和谐的乐章”的做法。所以学生通过探究、分享、判断、综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理性精神的过程。因此,活用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将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帮助和引领作用。

三、活用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参与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法律的认识、肯定、遵守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和维護社会和谐。

新教材的设计以初中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和依据,是一门注重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活用教材,紧扣教学目标,一切以学情出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一来具有真实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更积极地学法懂法用法护法,树立法治意识。如我在讲解《情绪的管理》时,第一步采用了书本“运用你的经验”里的其中一个问题来讲解,先让学生回想自己是如何表达让自己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愤怒的事情。这样的设问,学生非常愿意回答,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事情,学生不用经过刻意的思考便可回答。第二步再让学生回答:就刚才小明同学说的网上买到了假冒鞋子然后在网上辱骂店主并扬言要打店主的事,问大家对小明同学的做法有何感想?同学们听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都说出了小明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并且大家还给小明同学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如建议他找店主协商解决等。这些设问都是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而设定的,可以说学生对这些情境非常熟悉,所以在讲解中敢于、乐于回答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结合身边的事例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和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意识,自然而然法律意识就油然而生了。

四、活用教材,注重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指的是学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合法的行为去参与公共事务,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明确自己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合法权利。

新教材更加注重在探究、分享、体验、实践中开展思维和情感的过程,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和涵养学生的品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践来体会知识。因为只有参与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并付诸于行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如我会让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社区了解垃圾分类的情况,从而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有效的做法;还会让同学们去图书馆参与志愿者服务,明确自己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采用模拟法庭解决居民的某些纠纷,让学生懂得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区、学校、班级存在的某些现状,向区政府、学校、班级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行使好监督建议权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身同感受,亲身体会作为国家的主人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学会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敢当的人。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DXKT22063)、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灵动政治课堂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044)、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面上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灵动政治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C2019031)的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政治学科视点,2015(13).

[2]张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

[3]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4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培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