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直径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对比分析

2020-06-24 06:20李静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4期
关键词:直肠微创直肠癌

李静慧

(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言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但通过对癌变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结直肠肿瘤属于多基因变化、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常见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贫血、发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等。关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临床上目前以手术为主,但传统手术模式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且术后还会有很大的概率发生并发症,在此情况下,内窥镜微创技术应运而生,其可有效弥补传统手术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当前的结直肠癌临床治疗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1]。本文主要对比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不同直径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践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对象共计138 例,时间段:2015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在经过随机数字表分组之后,剥离组69 例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组69 例患者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组中男39 例,女30 例,年龄41-80 岁,癌变直径0.7-3.0 cm;剥离组中男38 例,女31 例,年龄42-79 岁,癌变直径0.8-3.1cm。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活检确认为早期结直肠腺瘤或早期结直肠癌;知晓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存在免疫系统疾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精神和智力障碍患者;不能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切除组:切除组69 例患者主要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在病变基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切除病变用套圈器,如果患者病变比较严重,一般可通过透明帽法加以切除,将透明帽附着在肠镜前端,在黏膜下注射后,开始负压吸引,切除病变。如果患者创面或出血量较大,一般可通过热活检钳进行处理。

1.2.2 剥离组:在经过窄带成像之后,在外侧边缘约0.5 cm的位置,通过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标记,将肾上腺素1 mL+玻璃酸钠5 mL+靛胭脂5 mL+氯化钠5 mL 配置成混合溶液进行黏膜下注射,如果是直肠病变,一般可直接注射玻璃酸钠,由于之前已经做好标记,手术过程中可直接应用Dual 刀切开黏膜,在清晰的视野之下,将黏膜下层剥离,直到完全剥离病变为止,手术过程中,对于裸露在外的小血管以及出血点,可通过热活检钳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第一,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主要包括手术时间、病变最大直径等;第二,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主要包括穿孔出血、感染等等。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采用SPSS 1.0 对处理相关参数,“t”和卡方检验后,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最大病变切除率均显著少于剥离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切除组中有出血患者3例、感染患者3 例,未出现穿孔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成为8.70%,剥离组中有出血患者5 例、感染患者3 例以及穿孔患者1 例,并发症发生概率成为13.0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3 讨论

结直肠腺瘤息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直肠癌前病变,该病变发生概率约为2%-10%,针对上述情况,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目的在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生概率。近年来,随着我们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下微创手术在临床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这种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创伤小、成本低廉等优势特征,因此在当前的结直肠癌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两者在治疗原理上基本无异,都是通过黏膜下注射的方式,分离黏膜层以及黏膜下层,之后再切除病变黏膜[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实现了对内镜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注射术的有效结合,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微创手术模式,其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可在早期阶段通过无淋巴结转移癌变以及早期病变切除的方式,对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进行替代;第二,通过这种微创手术,可对病理检查及临床分析的大块组织标本进行获取,从而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及深度,提高手术成功率[4]。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缺陷在于,其通常只能分块切除大块病灶,若整块切除,可能会出现切除不全或病症残留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运而生,它能够将黏膜一次性彻底剥除,同时还能够对病灶残留进行预防,临床实践效果更加显著[5]。

在本次研究中,切除组患者主要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剥离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表明: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最大病变切除率均显著少于剥离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中有出血患者3 例、感染患者3 例,未出现穿孔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成为8.70%,剥离组中有出血患者5 例、感染患者3 例以及穿孔患者1 例,并发症发生概率成为13.0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6]。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均能够对早期结直肠早癌以及癌前病变进行有效切除,切除后复发概率较低,但相比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更加适用于较大病变的切除,成功切除率较高,术后不易复发,但缺陷在于术后并发症较多,手术时间较长。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7]。

猜你喜欢
直肠微创直肠癌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便血建议做直肠指检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