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于文 乐于言

2020-06-24 12:51丁玲琍
考试周刊 2020年50期
关键词:趣味性文言文

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文言文的趣味,正确有效地实施文言文教学,是困扰广大中学教师的一大难题。本文以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指出不能机械地进行“读——译——背”的模式教学,应引导学生巧妙翻译字词、文言文造句运用词句、文本再创造品析文意、链接资源辨析主题、课外阅读加深理解,发掘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生成点。

关键词: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趣味性

教改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短板”。因时代相隔久远,加之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及思想比较陌生,文言文又涉及诸多的语法现象,课堂上老师逐字逐句串讲依然是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忙于记词义、记译文,成为课堂当中“沉默的羔羊”,他们对文言文可說是“闻文色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如果深入分析文言语法现象,学生很难接受;简单解释词义,又使学生陷入机械识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左右为难。

可见趣味性是一直困扰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感到有滋、有味,爱学、乐学、善学,又能扎扎实实地落实文言文教学基础知识?关键看教师“怎么教”,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本文以七(上)年级文言文教学为例,分课文教学和课外阅读两方面,发掘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生成点,探讨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 架设“梯子”,已知推导未知,译文纠错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很难创设与古人相似的生活情境,仅靠直观的字词翻译显得比较枯燥,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必须化抽象为直观,尽量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展现文中的情境画面,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比如《狼》这篇文言小短文,文字浅显,在语言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如果本文的学习按照一般的讲解字词句方式处理,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会更好更快地突破字词重难点。可以课前发下一张预习案,要求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词句,同时标记出自己的不懂之处,可利用上下文猜一猜。因为基本可借助课文注释通读全文,为此课堂上在字词通译中巧妙引导几种字词翻译方法,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联系成语推导法、联系上下文猜读法、联系已学课文迁移注解法等。

例1 成语推导法

(1)场主积薪其中 成语:卧薪尝胆 抱薪救火

(2)顾野有麦场  成语:左顾右盼 顾盼生辉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惯用语。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利用联系成语推导法来释义,可极大调动并检测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2 改错法

找出译文的五处主要错误并改正:

屠户很困窘,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四面都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面,覆盖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一只狗坐在面前……

出示预设错误的翻译文段,学生能利用课文注释和上下文语境鉴别和推导出“敌人”“四面”“杂物”“面对面地”“狗”的翻译有误,分别更正为“攻击”“看”“柴草”“瞪着眼看”“像狗一样”。当学生关注到这些关键词语时,往往能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有学生在注解“顾”字时,能结合《陈太丘与友期》当中“元方入门不顾”的文句加以佐证,体现了“迁移已学课文”的方法,并能灵活采用联系成语推导法来有效佐证词义。

这样能有效避免词语翻译教学中老师的说教,让学生自己“顿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智慧巧妙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引导,让学生明了翻译要有依据,在对错误知识的更正中,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寓教于乐,增长文言教学的趣味性。

二、 增删语词,文句替换,品悟情感

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而缺乏学习兴趣,就等于失去学习动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文言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增加或删减叹词、语气词

七(上)文言文比较短小,在细细品读,体会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时,考虑到语词的品析比较单一,文中情节结构与角色的描写比较直观,为此教学中打破常规叙事性文本教学逻辑,用再创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入各类表情包插图,通过增删叹词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思考,同时引导他们推敲语词、关注语境来准确地把握人物特定状态下的心理。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会忽视叹词、语气词的运用。但如果没有这两类词,就无法确切地表达人物及作者的爱憎情感,文言文也就无法撑起感情、逻辑、表达的语言大厦。教学时,让他们学会善于捕捉这些语词,细加推敲读出韵味。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训练了学生深度进入文本的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悟。

三、 利用文本练习造句,巩固词句,理解文意。

学习文言文主要还是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美学素养,而不是为了运用这些文言词。而且,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掌握的文言词少之又少,因此适合利用学过的文言文进行造句、仿句练习。造句是让学生理解运用新词语的手段,而利用文本造句更是对文本的学习、复习与深入。

例如,学习《杞人忧天》时,有一个典型词——“奈何”。文中出现了两次,一句是“奈何忧其坏?”另一句是“奈地坏何?”,这是两个典型的文言句式。为了让学生熟记“奈何”的词义和两种句式,可以利用学过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练习造句。当学生造出“君与家君期日中,奈何君失期?”“君与家君期日中,君迟,奈君何?去也!”这样的句子时,说明学生已经对词义和句式基本掌握。再进一步与原文进行比较辨析。学生能发现,原句是陈述句,使用对句,增强语气,表现出元方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义正辞严又不失礼。如果用了“奈何”则语气过于强烈,有针锋相对之势、责备友人之意。此时,回到《杞人忧天》一文,学生就能体会出“奈地坏何?”流露出来的杞人的深深的忧患,而“晓之者”劝导其人“奈何忧其坏”时,这个句式所传达出的那份自信与开朗一定能让杞人释然。

四、 优化资源,链接经典比较同类作品,辨析主题深入教学

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链接经典作品,畅说人物形象,不仅可以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加以补充,还可以根据教学的侧重点自由地选择和重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形成知识能力的迁移,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时代性和开拓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时代背景的把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

仍以《狼》一文为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狼形象,它往往和“残暴、阴险、贪婪、狡诈”相联系,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狼的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狼本身。通过回顾有关狼字成语外,补充品读《聊斋志异》《狼三则》的角色和卷八《梦狼》中记载的“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课堂提问学生“文中的狼仅仅就是指狼吗?”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在作业环节选读《狼三》《梦狼》和姜戎《狼图腾》,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对狼形象的不同解读,有效形成知识能力的迁移,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

五、 阅读趣味故事拓展字词积累,激发学习热情

(一)精选轻松小短文准确理解,巧记词义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可见,词义是不能死记硬背的,关键是结合语境理解。为此,我们可以精选一些编出来的小短文。如“去”字,古汉语词典中的词解有“离开”“前往,到……去”“除掉、去掉”“距离”“过去的”。我们给学生一篇小短文,学生就易于理解和记忆了。短文如下: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到……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短,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寓教于乐,轻松愉悦的小故事使文言词不再枯燥乏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有趣的文言名著阅读

如今,哪怕是我们语文老师,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书古文,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够专心地细细品读。一个刚刚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更不用说了。但是许多的文学大家,都是从古书堆里钻出来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名著阅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言功底,为学生缓缓推开一扇书香四溢的古典文学之窗。

七(上)课外阅读推荐的古代名著——《西游记》《镜花缘》则是白话长篇小说。古代的白话,对今人来说是半文半白。不能全看懂,也不至于全不懂,而且这两部书以它们离奇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可以利用语境猜语义,从而获得文言词的积累。比如《镜花缘》中的“庶民”“庶”“第”、《西游记》中的“俱”“皆”等词反复出现,相信学生N遍文中的相关句子看下来,早已记住了这几个文言词的意思。

七(上)年级的文言文教学,重在努力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课堂上积极引导点拨,改变文言沉默的处境,让学生参与实际,甩开固化的枷锁,变成课堂欢乐的源头与创造者,尽情展示交流,能让学生纵情感受文言语词的魅力,收获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课外紧密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变教师“一厢情愿”的“输灌”为学生“朝思暮想”的“渴求”。让文言文真正变成学生喜欢、愿意学习的中国文化。心有多大,文言文的教学舞台就有多大。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文言文教学将更精彩,更生动!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丁玲琍,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趣味性文言文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