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20-06-24 10:54刘晨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纲要教学效果课程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課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修课之一,肩负着新时代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在“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上仍然表现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做到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

一、当前“纲要”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大学生认识国情,铭记历史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纲要”课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将其视为一门历史课,而是应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主题,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当前,“纲要”教学内容较为庞杂,从内容的时间跨度来看,教材的内容就涵盖了170多年的历史,另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要涉及到国内国外、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时代面貌。但是课时安排相对紧张,甚至经常出现为了赶课时而压缩教学内容的情况,那么如何能够确保把蕴含其中的历史脉络讲明白,这就需要“纲要”教学要从内容方面加强教育革新。此外,“00后”一代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课堂上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面对一些本就兴趣不浓的非文史类专业学生,如果抱定在以往的课堂中存在的教学方法枯燥,无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和资源的“顽疾”,必然会使学生对于课程缺乏兴致,逐渐形成消沉的态度,导致课程无法实现期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确保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扎实推进。

二、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公共课,这就造成了许多教师经常会跨学院、跨专业授课。虽然,在教研活动中,大多高校采取集体备课和专题教学模式,达到了集思广益的理想效果,提高了教案、PPT制作等备课活动的水平,但是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出了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固有的知识结构这一突出的弱点。面对此类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依据不同院系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做好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在为理工类专业院系的学生上课时,可以侧重于联系社会实际,结合近代中国科技、工业发展的历史,来阐述“四个选择”的必然性。那么,在为文史类专业院系的学生上课时,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运用政治学、哲学等知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学理层面的分析,并适当采用专题教学,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更准确、更清晰、更直观的把握课程体系,理解教材内容。此外,对于艺术类学科的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应着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当中与艺术相关的内容。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的歌曲、戏剧有哪些代表作品,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什么重要的社会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以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期的社会艺术又表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和讲解不同时代背景之下,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影响,帮助学生认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的方法。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近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视频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效果;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就这一时期的某些历史事件编排一个系列情景剧。由学生担任主创,教师进行指导,从而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感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近现代史发展的逻辑脉络的理解与把握。以置身于情景剧中的方式,来切身体会在时代的大背景中,个人的生活与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相连的关系,并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四个选择”的认同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用历史去教育、引导学生,胜过苦口婆心讲道理。

(三)充分开发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慧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追捧。较为传统而单向的PPT授课模式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已经逐渐丧失了吸引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平台资源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诸如,“学习通”、“智慧树”等。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平台可以切实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联互通,改变了以往的PPT教学方向的单一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愿意听课、主动听课、参加实践讨论的学习热情,以此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就拿“学习通”来说,这款教学平台操作简易,不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这款软件的电脑版和手机版可以实现实时的交互。教师在上课前,只需登录指定网址,并按照手机APP的操作提示,便可以实现投屏,学生只需要“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快速加入到课程中,从而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将上课过程中使用的PPT、视频等资料一并进行上传。学习通平台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可以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多维立体化合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学习通进行日常的学生打卡考勤、随机挑选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课堂的实时讨论,布置课后作业等,了解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使用学习通此类的教学媒体,与“00后”大学生日常频繁使用手机的习惯相契合,改善了以往听课走神、缺乏课堂参与感的弊病,充分利用好手机、发挥好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作用,着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总之,不断提升“史纲”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正处于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不再课上低头、思维神游,真正做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方向引领、实践指导的作用。帮助新时代的大学生切实理解“四个选择”,增强“四个自信”,树立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向、与人民同在的正确的价值观与共同理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金兵.情境设置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中心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

作者简介:

刘晨(1993-),男,青岛黄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纲要教学效果课程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