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优化探析*

2020-06-26 02:19苏新华
海峡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辅导员思政

苏新华 穆 明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要求积极推动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1]。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是其显著的职业能力特征,担负着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课程在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辅导员与思政课二者的目标指向高度契合,都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都担负着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行解读与阐述的重要任务。此外,因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其须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中。因此,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具有高度的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

1 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概况与存在不足

目前,学界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研究,吴艳[2]、孔读云[3]等学者认为辅导员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做好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研究,邓卓明[4]、苏玉波[5]等学者指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者在机制融合、平台共享、培养培训和工作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未协调的问题,强调要加强两支队伍融合的组织领导、搭建共享平台,设置融合的评价机制、构建融合的培训培养体系、共同开展课程改革研究等措施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三是侧重研究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交流任职情况和改进措施,杨锴[6]、屈卓[7]等学者指出两支队伍的交流任职程度明显不够,提出要通过理顺两支队伍的职称评聘规则、提升思政实践性课程比例、量化工作考核机制等措施促进两支队伍的交流任职。总而言之,现有研究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对辅导员所处的整体环境关注不够,笔者以“辅导员”并“思政课”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截至2020年4月3日,共获得文献165篇,未找到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发展情况、辅导员教师身份认同、辅导员主管部门等要素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对影响因素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

2 生态系统理论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是一门研究不断成长的个体与其所处变化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的学科,为全面、系统地分析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将社会、学校、家庭等环节因素看成一个整体,将个体放置于微系统(Microsystems)、中系统(Mesosystem)、外在系统(Ex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中进行考察,并对这四个系统间的交互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生态系统理论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环境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既具有中心、又向外扩散的环境网络[8],提升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同时,生态系统理论将时间纬度作为个体的变化参照体系,强调个体发展的动态性。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知识、教学水平、考核机制等因素决定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从生态系统视角系统、全面分析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因素,对优化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思政课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影响因素的具体考量

3.1 微系统的影响

微系统指的是与个体直接接触并产生直接影响的互动环境[9]。针对高校辅导员,微系统是指辅导员在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处的微观环境,思政课专任教师、分管领导、大学生、同事、家庭、网络等共同构成辅导员思政课教学的微系统(图1)。思政课专任教师作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同事,其对与辅导员共同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肯定态度将激发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利于课程效果的提升;分管领导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辅导员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认识,能否推动辅导员由“管理型”向“管理—教学型”转变;学生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学生对辅导员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实施,学生课堂表现积极、评教效果高等有助于推动辅导员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网络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微一端”对辅导员产生影响,通过在省级或校级网络新微媒体中注重宣传辅导员的思政课教学成果,鼓励辅导员积极投身思政课教学。

3.2 中系统的影响

中系统指的是包含发展个体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间的联系和过程[9]。针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而言,中系统是指与辅导员接触并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各个微系统之间的互动耦合关系(图1)。从内部维度看,主要包括辅导员之间、思想理论课教师之间、高校党政领导之间、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之间、学生工作部领导之间、家庭成员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等。从外部维度看,主要包括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生工作部之间的关系等。布兰芬布伦纳认为,个体的发展潜力与各微系统间的鼓励性联系增多而增大,因此,可将中系统划分为消极型和积极型中系统。积极型中系统中的微系统之间相互鼓励促进,有利于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如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和谐时,微系统间则能产生正能量并输送给辅导员,进而调动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3.3 外系统的影响

外系统指的是发展中的个体未直接参与其中,却能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环境[9]。针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而言,外系统主要涉及辅导员和思政课专任教师考核机制、思政课教学管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情况、高校党政各部门、思政课培训规划、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工作环境、校园设施环境等(图1)。目前,思政课教学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抓,辅导员参与度较低,只有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建章立制,才能畅通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渠道,化解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两者由于管理系列不同、关注重点不同、专业背景差异等产生的矛盾,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工作评价体系是辅导员工作的指挥棒,其主要通过增加辅导员考核体系中的思政课教学考核的比重,增强辅导员开展教学的外部驱动力;学校的党政领导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和支持程度、对辅导员教学能力水平提升的重视程度将对辅导员的教学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思政课培训规划的影响则是通过支持辅导员与思政课专任教师共同参加相关的培训施加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因专业背景多元化、宽口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培训的需求往往更加强烈。

3.4 宏系统的影响

宏系统指的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组织的文化、意识形态背景[9]。宏系统具有潜移默化、隐形教育的效果,如社会文化、习俗价值观、社会伦理、社会道德、历史、法律、经济等(图1),它涵盖了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并对其产生作用和影响。随着《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辅导员相关文件的颁布,辅导员“教师”的角色属性得到显著提升,为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认识到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对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认同感得到显著提升;辅导员队伍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为浓厚辅导员队伍的教学文化,高校可依托辅导员协会、教务处等机构开展思政课教学竞赛,形成良好的辅导员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此外,校园文化、教育制度和方针等宏系统也能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产生影响。

图1 辅导员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理论行为模型

4 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态度认知调查分析

为深入了解辅导员对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态度认知,本研究对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集美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泉州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等9所高校的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除福建农林大学发放调查问卷32份外,其余每所高校发放问卷30份,共计发放问卷272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239份。问卷着重从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意愿、参加思政课相关培训的意愿、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关系认知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1%和87%的辅导员是以积极态度开展思政课教学、参加思政课相关培训,70%的辅导员认为学校能为辅导员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但是,调查表明,辅导员就管理部门对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态度(图2)、辅导员与思政课专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图3)、学生工作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关系(图4)、辅导员“教师”角色的社会认同感等态度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惑(图5)。

图2 学生工作部门或院系分管领导对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态度

图3 思政课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在思政课教学中关系

图4 学生工作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关系

图5 辅导员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宏观环境

5 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环境优化

5.1 微系统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环境优化启示

一是学生工作部门和学院要扮演好在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中的角色。学生工作部门和学院作为辅导员队伍的直接管理部门,他们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认识、重视和支持程度将对辅导员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产生直接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约高达48%的辅导员认为管理部门的支持态度存在前提条件(图2),即只有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才给予支持,导致学生工作部或学院缺乏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和实施细则,辅导员思政课教学的管理、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削弱了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工作部和学院要扮演好在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中的角色,提高认识,对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角色同等重视、同等建设。二是辅导员同事需主动调整对辅导员的不恰当或不对等的角色期待。同事因素主要通过与同事的工作比较、同事的鼓励支持两种形式对辅导员的思政课教学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表明,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与思政课教学的参与意愿具有负相关关系,即工作年限越长,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意愿越低,这可能与随着辅导员与思政课专任教师接触时间的延长,愈发感受到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之间在身份地位、科研能力、学术影响力上的差距而产生心理落差有关。因此,为优化辅导员思政课教学环境,学校应重视调整校内同事对辅导员的不恰当或不对等期待,减缓辅导员因角色负荷过重而产生的思政课教学消极情绪。

5.2 中系统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环境优化启示

一是应注重思政课专任教师与辅导员间的协同。由调查可知,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协同不足的现象,约48%的辅导员甚至认为其仅仅是协助专任教师上好思政课(图3),这可能主要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多样化、日常事务繁忙、对教学不够熟悉等相关,导致其对与专任教师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准确,降低了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协同意愿。同时,思政课专任教师由于多年来习惯于独自备课、独自给学生评定成绩等原因,一些专任教师存在不愿意与辅导员协同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情绪。因此,探索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内在协同机制,提高两者的协同意愿是优化辅导员教学环境的关键要素。二是应注重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所属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协同。调查结果显示,约57%的辅导员认为学生工作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两者在思政课教学上的关系是平行单位而非协同关系(图4),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所属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协同不够的现象,制约了辅导员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因为学校对学生工作部门与学院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同,对学院侧重从教学、科研、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而对学生工作部门则侧重从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资助、心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对辅导员队伍参与思政课教学情况的考核较少,此种考核机制的割裂造成学生工作部门与学院的内在协同动力不足。

5.3 外系统、宏系统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环境优化启示

5.3.1 靶向出击:以有力的机制优化教学环境

调查结果表明,43%的辅导员认为学校及职能部门未能积极为辅导员的思政课教学创造条件,即有效的推动机制尚未充分形成。总体而言,不利的机制主要有三个:一是辅导员与思政课专任教师的交流任职机制不完善,部分辅导员甚至存在着其是教学“临时工”的错误思想;二是辅导员与思政课专任教师的融合培训机制不够,即辅导员参与专任教师培训的机制较少,对辅导员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不足,以2019年度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示范培训班为例,培训主题基本未涉及辅导员的教学能力提升;三是缺少思政课的融合评价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依据专任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内容进行工作评价,而学生工作部主要依据辅导员个人及所带学生的荣誉和成绩进行评价,缺少对两者融合育人效果的评价机制。因此,发挥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建章立制优化外部环境,探索交流任职、融合培训、融合评价等机制,成为激励辅导员积极参与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5.3.2 利益点前置:以关注辅导员的实际需求优化教学环境

利益点指的是能够给予对象激励或好处,不同主体的利益关注点不同,对辅导员而言,利益点可能是优厚的待遇、职称职务的晋升,也可能是领导、大学生或社会的认可、经常性的培训提升机会,甚至是超越功利性考量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优化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环境应充分关注辅导员的实际需求,这是辅导员积极投身思政课教学的必要保障,亦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推手。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环境而言,职称、职务晋升是辅导员的关键利益点和重要实际需求,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调查结果表明,约35%的辅导员认为职称评定是其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最重要考量,因此,校组织人事、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相关部门可以以职称评定为抓手,完善在辅导员职称评定上的职能,创造条件鼓励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探索对积极承担思政课教学并取得优良效果的辅导员实施优先晋升机制。

5.3.3 精准施策:以提升辅导员“教师”角色的影响力优化教学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教师”角色的社会认同感一般,因此,针对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而言,宏系统应注重坚持不断优化外部环境,提高辅导员“教师”角色的社会认可水平,提升辅导员“教师”角色的社会和校园影响力。在社会层面,《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政府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为强化辅导员“教师”角色的社会认同创造良好的宏观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校应重点提高教职工和大学生对辅导员“教师”角色的认知,通过鼓励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和相关学科研究、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和周末理论大讲坛、辅导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教师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大辅导员的“教师”角色宣传,形成良好的辅导员教学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辅导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十三五”回顾系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