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从“思维复制”走向“思维创造”

2020-06-27 14:06沈琦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黑桃笔算小棒

沈琦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深”,与“浅”相对应。学生在学习中的简单模仿、思维过程表面化、思维方式固定化等都是“浅”的学习。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教育专家郭华指出:深度学习是能促进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的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郭华教授所说的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思维”。本文从深度学习的一个维度——思维——来研究深度学习的意义。希望以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深度学习,思维发生变化。

一、学生思维现状——思维复制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主动,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而授课的教师也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一些知识的结论告知学生,然后进行解题训练。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只要会做题目就是他们学习或者教学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在课上只是在复制知识,而不是真正理解知识,仅仅局限于思维复制。这也许在短时间内学生能解出一些相关的题目,但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的是思维创造。

二、深度学习的意义——思维创造

郭华教授指出:深度学习克服了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大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有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思维得以创造和发展。这就是深度学习的意义——思维创造。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进行思维创造呢?

三、深度学习中思维创造的策略

(一)在深度学习中把握学情,是思维创造的起点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没有基础的,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上的”,这些都是一线教师非常清楚的教育规律。因此,在深度学习中把握学情非常重要,那是思维创造的起点。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于“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在生活中见过角,也能用一定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但是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有时候还会对知识理解有误。比如有学生会指着圆圆的桌角说这是一个角,在指角的过程中指着物体的某个点说这是一个角。只有把握了这些学情后,教师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在教学中也能重点关注学生的这些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如何把握学情?笔者认为学情前测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正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设计的学习单,第一题肯定是关于这个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其实这就是一个学情前测。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经验受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每个班的学情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根据某一个班的学情前测情况设计了教学后去另一个班也用同样的教学设计。在深度学习中只有把握学情,思维创造才会开始形成。

(二)在深度学习中联结新旧知识,是思维创造的重点

联结新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如何运用好这个方法是思维创造的重点。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中,新知:24×12的结果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可以将12分成10和2,24×10=240,24×2=48,240+48=288,學生确实通过将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的知识解决了24×12结果是多少的问题,但是,当教师让学生把这个口算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笔算24×12过程缺少形象的认识。如何让这个抽象的笔算过程更加形象呢?学生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应该少一点复制思维——教师的讲解笔算过程,多一点思维创造——发现笔算的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小棒是学生认知数学的工具。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小棒又能发挥作用,在“联结新旧知识”时,旧的学习工具同样重要。可以这样出示小棒图:先出示2捆小棒,每捆10根,接着出示单独的4根,这24根小棒放一排,出示让学生理解这是24根小棒,是1个24,接着再出示11个24根小棒,让学生把之前口算思考的过程在小棒图上圈一圈。学生很快发现:圈出2排表示24×2=48,圈出10排表示24×10=240,这样学生就非常形象地理解了24×12的笔算过程,在书写时也不会出错,真正做到理解算理从而形成算法。

学生的思维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郭华教授指出:通过调动以往的经验来参与当下的学习,又要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从而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对象)。因此,思维创造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提供一些发生思维创造的工具,联结新旧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创造就容易发生,这也是思维创造的重点。

(三)在深度学习中利用课堂生成,是思维创造的关键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里的“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生成。因此,在深度学习中利用课堂生成是思维创造的关键。在教学中,有些课堂生成是惊艳的,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必将推动课堂发展。笔者曾经听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摸牌活动,共4张牌,分别是1张黑桃,3张红桃,每组摸30次并记录每次摸到的花色。在最后统计每组摸牌结果的时候,其他组都是摸到红桃的次数比摸到黑桃的次数多,只有一组情况相反。授课教师没有放弃对这组特殊数据的研究,教师充分利用这个生成,提问:这组数据和别的组不一样,你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组摸到黑桃的次数比红桃多?于是,学生纷纷开始思考。有学生说是他们组摸牌时没有将4张牌随意打乱;有学生说有人在摸牌时已经发现哪张是黑桃,然后就故意一直摸黑桃;也有学生说可能黑桃这张牌上有什么记号让这组同学记住了。学生在思考原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做实验时要严谨、科学。这是多么好的发现啊。教师在利用这次课堂生成中,学生的思维创造也发生了。因此,在深度学习中利用课堂是思维创造的关键。

深度学习,说到底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从思维复制走向思维创造,只有思维真正发生变化,学习才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黑桃笔算小棒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口算 笔算 估算
牌友黑桃
牌友黑桃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