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7-01 06:55陈素凤赵娜袁碧琳乔旭界张亚书张新平
河北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继发性复原共情

陈素凤 赵娜 袁碧琳 乔旭界 张亚书 张新平

共情疲劳是指救助者在向救助对象提供救助的过程中,因为过度的共情投入和遭受二次创伤而使自身能量和助人兴趣减少,进而导致心理和生理的衰竭、失调[1]。护士工作的高风险性、高负荷性以及精神的长期紧张,使得她们极易出现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成为共情疲劳的高危人群。Hooper等[2]研究结果表明,有共情疲劳的护士在情绪上感到无助、绝望、抑郁,精神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等身体症状,出现缺勤、缺乏同情心、离职、疏远他人等社会症状。综合三甲医院患者流量大,诊疗范围广,患者病情更复杂。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的4 913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护士共情疲劳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9~12月在河北省11个地级市各抽取一个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在11家医院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自愿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在岗、在职护士;护龄1年以上者。排除标准:实习、见习、进修护士;专职于管理、教学、科研的护士。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①一般特征:包括性别、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学历、职称、聘任方式和所在科室等基本资料。②职业认知状况:包括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从业以后是否更喜欢护理专业等认知条目,经预调查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0.79,主因素分析效度为0.6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③专业生活质量量表:该量表由Stamm设计,是国外广泛用于测量各职业群体共情疲劳的工具[3],该量表共30个条目,分三个维度:共情满意、职业倦怠、继发性创伤应激。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按“从未使用”到“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5个条目采用逆向计分,得分越高越容易发生共情疲劳。以上3个维度的总分临界分别为<37分、>27分和>17分,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总分超出临界值为轻度共情疲劳,任何两个维度的总分超出临界值为中度共情疲劳,3个维度的总分均超出临界值则为重度共情疲劳。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共情满意0.88,职业倦怠0.75,继发性创伤应激0.81。④心理复原力量表:该量表由Connor和Davidson博士于2003年编制而成,被用于测量促进个体适应逆境的核心品质[4]。量表是自陈式量表,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0~4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到“几乎总是这样”,总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复原力越好[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89,重测信度为0.87,具有较好信效度。⑤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选用肖水源等[5]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共10个条目,评估护士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第6、7项根据来源数目计分,其余8个条目计 1~4分,评分越高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1.2.2 资料收集: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规定指导用语,征得被调查医院负责人同意后,在护士业务学习期间发放问卷。研究者在发放问卷前向被调查者解释研究目的、研究的保密性,并说明问卷填写方法、注意事项。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研究者在现场收回时检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本次共发放问卷4 950 份,回收问卷4 948份,其中有效问卷4 913份,有效回收率为99.25%。

2 结果

2.1 护士一般资料 4 913名被调查的护士中,女4 586人,占93.3%,男327人,占6.7%;其中已婚已育的分别有3 559人(72.4%)、3 316人(67.5%);4 913名临床护士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有4 834人,占98.3%;护龄在16年以下的护士占92.3%;职称为初级或未定级的护士有3 115人,占63.4%,中级的护士有1 512人,占30.8%;在编的临床护士有1 602人(32.6%),聘任方式为人才代理的护士有1 959人(39.9%),聘任方式为聘用制及临聘的护士有1 352人(27.5%);被调查对象所在科室依次是内科1 187人(24.2%),外科1 625人(33.1%),儿科1 344人(27.4%),急诊科486人(9.9%),肿瘤科159人(3.2%),重症科87人(3.2%)。

2.2 护士的共情疲劳、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轻度共情疲劳占19.5%,中度共情疲劳占63.9%,重度共情疲劳占16.1%。4 913名被调查护士的心理复原力得分为(57.35±21.18)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8.78±9.43)分。见表1。

表1 护士共情疲劳得分 n=4 913,分,

2.3 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

2.3.1 不同特征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性别、最高学历、护龄、职称、聘任方式、所在科室对河北省护士的共情满意有影响(P<0.05);护龄、聘任方式对护士的职业倦怠有影响(P<0.05);性别、婚姻状况、最高学历、护龄、职称、聘任方式、所在科室对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有影响(P<0.05)。见表2。

2.3.2 职业认知状况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工作中是否缺乏团队协作对护士的共情满意没有影响(P>0.05),对收入和待遇的满意度对护士的职业倦怠没有影响(P>0.05),职业认知状况8个条目均对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有影响(P<0.05)。见表3。

表2 不同特征的护士共情疲劳得分比较 n=4 913,分,

2.3.3 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和护士共情疲劳的相关性分析:心理复原力与护士的共情满意呈正相关(r=0.578,P<0.01),与护士的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109,P<0.01),与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呈负相关(r=-0.758,P<0.01);社会支持与护士的共情满意呈正相关(r=0.357,P<0.01),与护士的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179,P<0.01),与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呈负相关(r=-0.596,P<0.01)。

2.3.4 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心理复原力得分、社会支持得分为自变量,共情疲劳三个维度为因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5。

3 讨论

3.1 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状况严重

表3 职业认知状况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 n=4 913,分,

护士的共情满意得分为(29.92±8.12)分,职业倦怠得分为(30.48±3.27)分,继发性创伤应激得分为(31.65±8.49)分,3个维度的总分均超出临界值说明护士处于重度共情疲劳,这与田梅梅等[6]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1)患者目前就医以三甲医院为主,因此患者量大,导致护理工作强度大,这是促发该群体共情疲劳的原因之一;(2)护士在三甲医院内职称晋升难、考核重、工作繁杂、人际关系复杂,使护士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3)护士面临着紧张的医患关系,精神终日高度紧张,加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共情疲劳[7]。共情疲劳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存在共情疲劳的护士精神、情绪、生理都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是影响护理质量和工作忠诚度的主要因素,说明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应得到充分重视。

表4 自变量赋值

表5 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5 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续表)

注:①R2=0.365,F=112.492,P<0.001;②R2=0.059,F=19.303,P<0.001;③R2=0.590,F=319.207,P<0.001

3.2 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分析

3.2.1 共情满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证实,最高学历、职称、聘任方式、对护理工作强度的感受、工作是否被认可、工作中是否竞争压力过大、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是共情满意得分的影响因素。学历和职称越高,护理人员共情满意水平较高。高学历护士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专业基础知识更扎实,处理工作难题得心应手,职业成就感较高,因此拥有较好的共情满意。高级职称的护士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操作娴熟、工作成就感高、心理调节能力强,能采用积极地方式疏导不良情绪,应对共情疲劳的发生[8]。

本研究证实了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与护士的共情满意呈正相关,心理复原力越差、社会支持越小的护士共情满意越差。心理复原力,又称心理弹性,是个体面临压力、挫折、创伤等生活逆境仍能有效适应的能力或特质[9]。心理复原力作为一种可调节个体情绪和状态的能力,在个体应对压力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体调节情绪、状态的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受负性事件的消极影响,情绪、状态就越正向。研究表明,心理复原力和工作压力呈负相关[10],工作压力越大,心理复原力越差。由于工作性质、对象、环境、职业风险等的特殊性使得护士的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人群更为突出。心理复原力差的护士在对患者的共情、移情过程中从患者的遭遇、创伤性事件中吸取的负性情绪更多,并且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避免消极影响的能力更差,降低护士的共情满意。护理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量,定期开展针对护士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增强自身的心理复原力。

3.2.2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工作中是否缺乏团队协作、工作中是否竞争压力过大、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因为喜欢这份职业而选择护理专业,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工作中竞争压力小的护士职业倦怠得分低。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与护士的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心理复原力越好、社会支持越大的护士职业倦怠越小。护士职业倦怠是长期遭受压力的护士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行为、情感的衰竭状态[11]。研究发现,良好的组织氛围可以缓解工作压力,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12]。组织氛围中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员工、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物质支持。护士可以从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等社会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除了家人、朋友对护士的社会支持,护理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建立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营造良好的科室氛围,增加领导和同事对护士的支持认同,帮助缓解工作压力,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职业认知越好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素质要求、角色功能、职业价值、核心内容掌握得越好,对护理工作的身心投入越多,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更小。

3.2.3 继发性创伤应激:结果显示,最高学历、职称、聘任方式、所在科室、从业以后是否更喜欢护理专业、对护理工作强度的感受、工作中是否缺乏团队协作、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是继发性创伤应激的影响因素。其中,职称越高,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得分越高。继发性创伤应激的应激源具有叠加、累积效应[13]。高职称的护士往往工作年限更长,持续不断的与患者接触,长久的暴露在压力情境中而引发间接精神创伤的累积,所以继发性创伤应激更严重。所在科室对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有影响。复杂、紧急的救治过程带来的精神高压,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带来的体力高压,复杂的医患关系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带来的心理高压,使长期暴露于这种情境中的护士在对患者共情的过程中,更易对患者的创伤性事件产生应激反应。心理复原力和社会支持与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呈负相关,心理复原力越好,社会支持越大的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越小。心理复原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是助人者在逆境中积极适应的能力,在困难的环境中恢复的动力过程。心理复原力好的护士在经历创伤暴露后能很快恢复过来,并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创伤应激。社会支持是个体在面对创伤应激时,从各方面获得的物质、精神支持。社会支持对因为经历创伤事件产生应激的个体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护理管理者要密切关注急诊科、高职称护士的共情疲劳症状,提高护士的心理复原力,避免继发性创伤应激。

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的共情疲劳现状严重。心理复原力差,社会支持小的护士更容易产生共情疲劳。护理管理者不仅要改善不良工作环境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还要提高护士的心理复原力,提高护士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同时,护理管理者可以建立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并鼓励护士通过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来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加应对共情疲劳的保护性资源,预防共情疲劳的发生。

猜你喜欢
继发性复原共情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甲状旁腺全切术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观察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继发性短QT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生存的影响①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