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胸片及CT在弥漫性肺病患者及其呼吸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2020-07-02 04:48魏阳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肺病弥漫性胸片

魏阳子,刘 涛

1.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功能科,陕西宝鸡 721000;2.陕西省友谊医院影像科,陕西西安 710068

弥漫性肺病是一类累及全部或几乎全部肺部,且在胸片或CT上形成各种表征的呈破坏性或限制性的肺部疾病,弥漫性肺病是一种放射学的名称,此类疾病病因构成复杂,鉴别诊断困难,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疑难肺疾病[1-2]。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及空气污染的加重,弥漫性肺病的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病因复杂,诊治困难,弥漫性肺病的病死率较高,北京朝阳医院一项诊断86例急性弥漫性肺病患者的调研显示,该病病死率高达40.7%[3],如治疗不及时,患者肺组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日后生活质量,因而及早诊断和干预是提高弥漫性肺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X胸片及CT是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应用频率较高,但关于上述两种方式对弥漫型肺病评价的研究较少[4-5]。本研究旨在分析X胸片及CT在弥漫性肺病患者及其呼吸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3例疑似弥漫性肺病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体格检查的8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调研;(2)临床资料齐全;(3)患者或其家属对本次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患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试验组男53例,女30例,年龄18~70岁,平均(41.14±3.23)岁;对照组男50例,女33例,年龄18~70岁,平均(41.78±2.8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

1.2方法 首先,对试验组患者实施支气管镜检测,采集其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此作为“金标准”评估X胸片与CT对弥漫性肺病的诊断价值。然后,分别对试验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实施X胸片及CT检测,X胸片检查选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Digital DIGNOST 3型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拍摄部位为常规胸部正侧位片。正位片管电压120 kV,曝光时间0.05 s,管电流100 mA;侧位片管电压120 kV,曝光时间0.04 s,管电流200 mA。CT检测选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16型多排螺旋CT机,检查范围为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层厚5 mm,层距5 mm,球管转速0.5 s/r,检测完毕后影像学检查结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生采取双盲法阅片并进行诊断。

1.3观察指标 (1)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X胸片与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2)分析X胸片与CT检测的弥漫性肺病影像征象。(3)比较X胸片及CT对患者呼吸功能的评估情况,包括平均肺密度(MLA)和两肺总容量(TLV)。

2 结 果

2.1两种检测方式对弥漫性肺病诊断价值评估 经检测评估发现,X胸片对弥漫性肺病诊断一致性为77.11%,灵敏度为75.41%,特异度为81.82%,CT对弥漫性肺病诊断一致性为91.57%,灵敏度为90.16%,特异度为95.45%,两种检测方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

2.2弥漫性肺病影像征象分析 经分析发现,弥漫性肺病X胸片检测显示有毛玻璃样改变(2例)、肺纹增多(15例)、斑片影(11例)、网状影(16例)、蜂窝肺(6例);CT检测显示有毛玻璃样改变(4例)、结节影(18例)、蜂窝影(10例)、网状影(18例)、粟粒状影(6例)。

2.3X胸片及CT对弥漫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评估价值分析 试验组患者X胸片及CT均提示MLA和TL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X胸片与CT检测MLA、TL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X胸片对弥漫性肺病诊断价值评估(n)

表2 CT对弥漫性肺病诊断价值评估(n)

表3 两种检测方式对弥漫性肺病诊断价值对比(%)

表4 X胸片及CT对弥漫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评估价值分析

3 讨 论

随着近些年工业的发展及大气污染的加重,各类呼吸系统疾患的发病率有逐年递增趋势。弥漫性肺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类,是指一组影像学检查呈广泛、多发肺间质和实质性病变的异源性疾病[6-7]。有数据显示,弥漫性肺病发病率约为1/3 000,且该概率仍有上升趋势,弥漫性肺病起病方式不一,有急性、亚急性、慢性等,但不论何种类型,最终均会导致肺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或肺结构的破坏,部分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在短期内出现肺功能衰竭,危及其生命安全[8-9]。临床实践指出,弥漫性肺病治疗难度大,预后也较差,如隐源性纤维性肺泡炎属于弥漫性肺病的一类,该病即使接受治疗,5年生存率也低于50%,因而早期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0]。

近些年医学影像分析已经成为肺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X胸片、CT等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排查、监测、治疗中提供了数据参考,目前有研究指出核磁共振也对肺部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X胸片是较早被应用于肺部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检测方式,该检测方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成本低、实施简便等优点[11]。但X胸片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X胸片密度分辨率较低,且观测图像为重叠的影像,使观测者难以分辨肺内微细结构的异常,即使发现异常也难以断定肺部哪个结构出现异常。相比于X胸片,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及消除重叠结构的断层作用,因而在肺部病变评估中应用范围更广,高分辨率CT的发展也提高了该检测方式分辨细微结构的能力[12]。

本研究通过设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方式,就X胸片及CT在弥漫性肺病及呼吸功能的评估价值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相比于X胸片,CT检查对弥漫性肺病的诊断一致性、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这与李定鑫[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通过对115例已确诊为胸部弥漫性疾病患者分别实施胸部CT及X线检查发现,X线检测图片质量优良率为68.7%,CT检测优良率为87.0%,同时检测显示,CT对患者检测阳性率为100.0%,而胸部X线片仅为80.9%,两种监测方式差异明显,最后该研究指出,相比于X线,CT检测清晰度更高,更有助于判断疾病类型。本研究分析认为,X胸片虽然对弥漫性肺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X胸片的密度分辨率较低,且显示图像为重叠影像。此外,弥漫性肺病还具有如下特点:(1)肺周围部分容易受到侵犯,导致X胸片会出现不同形态且广泛复杂的阴影,影响诊断准确度;(2)X胸片诊断定量指标较少,多依赖诊断医生经验性分析,这也造成了弥漫性肺病诊断准确率较低[14]。而CT检测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及断层分析手段,尤其是随着层距的减小,CT检测具有了更高的细微结构显示能力,能够提供肺部更精细的解剖细节,充气的肺部与周围组织具有较高的对比度,也提高了CT检测精准度[15]。本研究还对X胸片及CT对弥漫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的评估价值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患有弥漫性肺病的试验组患者其MLA及TL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弥漫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出现明显的下降,导致其MLA及TLV的下降,而进一步的组间比较显示,X胸片与CT检测中MLA与TLV差异不大,这说明两种检测方式在弥漫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的评估中价值类似,同时这也提示上述两种检测方式可以用于弥漫型肺病患者病情评估。

综上所述,X胸片及CT对弥漫性肺病都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能够较好地定量评估患者呼吸功能,CT较X胸片对弥漫性肺病的检出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肺病弥漫性胸片
不同千伏的X线胸片检查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放射线胸片联合CT胸片对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分析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脾病候”“肺病候”导引法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高仟伏X线胸片和DR胸片在尘肺病影像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DR胸片与高仟伏胸片诊断尘肺病影像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