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厨子及口罩

2020-07-06 23:36周稀银
杂文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前川厨子白发

周稀银

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其实,我们有些习性和感悟,未尝不是用时间挤出来的。

瀑布挂前川

尚在弱冠之年,便有过“少白头”。那时对白发的概念,无非觉得是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吧。加上年轻气盛,当兵本就剃着寸头,又总不离开军帽遮盖,以致从何时起白发消失的也无从想起。四十多岁,零星的白发又现,起初还是爱人“捉到”,并帮助“拔除”……进入又一个“十年计划”,白发也“慕年而至”,两鬓现银霜,未愁亦个长。选择焗油打理,却又担心化学制剂的伤害。

江苏电视台有档《最强大脑》节目,那个主持人蒋昌建便是一头白发出镜,记忆中他是“国际大专辩论赛”中的“最佳辩手”,那时我看过电视转播,翩翩少年今何在?静思人家何以“白发冲冠”,倒不是他复旦大學副教授之头衔,或许这即为自信吧。蓦然想起吴仪和秦怡两位女中豪杰,她们总是满头银发示人,但没多少人在意她们的真实年龄。其实,白岩松近来也生白发了,却也一点不影响他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我与其同龄,我之白发大有“欲与白公试比多”的架势。

白发生成,直观与年老色衰相连,这也是我们应该敬畏自然法则之处。但与心理年龄相比,白发又不是衰老的唯一法则。衰老不可避免,但绝不会只是白发的牵引。一个人心理不够强大,那一绺白丝也能缠倒他。相反,一个人对于白发的视而不见,或以此为荣,那才是对生命意义的看懂,是对封闭自我的解禁,更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淡定与悠然。白发来了,不慌,接受,还奉为上宾。静观“大江东流去”,又何不笑纳“瀑布挂前川”?

生产厨子的岁月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许多家庭饱受病毒的攻击,为避疫,更多的家庭居家隔离,家中成员从各自匆匆,难得的日日时时相对,竟愈增进了亲情,从餐桌上那道道变着花样翻新的菜肴即见一斑。居家隔离,缩短了人们心与心的距离。那些奔波的脚步不得不停留,那些放飞的心事不得不降落,那些曾有的隔阂不得不放下……一切以家为中心,外防疫情,内聚亲情。很难想象,那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终有耐心站在锅台边看着“妈妈的味道”是怎么飘出来的,有不少还兴致勃勃地学做起来;那些居家上网课的孩子,也对爸妈做的菜肴不再那么挑三拣四了;那些喜欢吃细粮软食的老人,也终于有机会被家人有时间照顾得更好。

疫情培养出不少年轻的“厨子”,这是父母们始料未及的。在以往的岁月里,多少家长为在外读书、谋职的儿女担忧,忧虑他们总是吃外卖吃坏了胃,但再怎么劝导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似乎改变不了他们基本自己不做饭的习惯。疫情来袭,居家有了时间,他们耳濡目染着父母做的饭菜花色,而一旦离开家又需要自我隔离14天,面对外卖不好叫、不好取的困顿,他们不得不“另起炉灶”,学着做饭炒菜,即便是能够蒸一锅“五谷杂粮”,那也是给后方父母一颗“定心丸”。无数次苦口婆心无法抵达的,却让疫情倒逼靠岸了,这场疫情大考,被考的竟还有那些懒于自己做饭的年轻人。

摘不掉的文明

口罩紧缺是随着疫情升级而加剧的,口罩不仅抵御病毒入侵,而且也是一种文明的回归。在一个越来越以貌取人的氛围里,因为大家都戴上口罩,面容便都变得神秘起来。我们只能从每一双眼眸里,看出谁坚定谁游离,却看不清面相的美丑。以往那些一心只想着靠美容手术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口罩即“一招制敌”,大家的颜值立马处于公平竞争状态。在我看来,戴上口罩的男人,不见了人见人恨的吞云吐雾及烟渍獠牙,没有口无遮拦的污言秽语,更不能信口飞痰吐沫。那些女人们即便与人争执,因有口罩的物理隔离,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喋喋不休,一下子变得温柔隐忍了。

那些脱下口罩的医护们,深深的印痕就是他们最美的通行证;那些一线的志愿者们,除下口罩在路边“偷偷”吃盒饭的背影,就是对口罩最好的代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最美逆行。居家隔离的人们,节省一副口罩,就是为前方节省一颗子弹。或许我们很快会因新冠病毒彻底败阵而脱掉口罩,但口罩文明和口罩防御,却应成为今后文明行为素养。若说世界因口罩而变得更安全更放心的话,那我们戴的就不仅仅是一副口罩,而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是对世界秩序的遵循,还有就是对社会文明的尊崇。

猜你喜欢
前川厨子白发
百岁白发祭儿殇
洗白发
『粉红』瀑布挂前川
不想当厨子的大师不是好吃货
采莲女
铁厨子
铁厨子
以人为本 尚美育人——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前川第二小学教改掠影
除白发简易装置
蔷薇白发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