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与保护建议

2020-07-08 01:54何金权潘秋容叶辉韩婉诗杨江波
热带林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爬行动物生境壁虎

何金权,潘秋容,叶辉,韩婉诗,杨江波

(1.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河源 517500;2.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260)

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九连山脉南缘低山丘陵地带,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茂密,大片原生性较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集中分布,是广东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区域。2007 年受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委托,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专家学者们对该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做了一次短期的调查整理,记录到两栖类1 目7 科20 种,爬行类2 目11 科36 种,但由于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的局限,所得数据存在较大疑问。近年来,虽然学者们对保护区的动植物本底资料有了一定研究,但都集中于哺乳动物[1]、植物[2-4]及资源保护概述[5]等方面,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关注几乎为零。因此,为提高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管理水平,切实掌握两栖爬行动物现状,重新调查梳理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十分必要。

2 保护区自然概况

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东源县东南部,其地理坐标为115°04′26″~115°09′46″N,23° 44′ 36″ ~23° 52′ 38″ E, 总 面 积 约6484.8hm2,区内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94%。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交界处,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保护区多年平均气温21.1℃,无霜期达345d~350d,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03.6h,年均降雨量1912mm,年均湿度78%。保护区北部地势高峻,山岭连绵,重峦叠嶂,海拔700m 以上山峰有4座,最高海拔白石岗840.9m。

3 调查时间及方法

专项调查时间分春、夏、秋、冬4 个时段进行。春季:2018 年3 月12 日~16 日及4 月2 日~4 日,共8d;夏季:2018 年6 月25 日~29 日及7 月4 日~6日,共8d;秋季:2018 年9 月10 日~14 日及11 月9日,共6d;冬季(主要对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周边村民进行走访调查):2017 年12 月4 日~8 日及25 日~28 日,共9d,累计调查时间31d。每日调查时间分为白天(8:00~17:00)和晚上(19:00~24:00)2 个时段。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保护区已有的爬行动物监测结果,初步了解保护区内爬行类物种组成和分布状况,并参照保护区植被分布图和地形图,根据样地的海拔、生境类型、植被类型共选取10 条固定监测样线。每条样线长2.2km~8.8km,宽5m~10m,每条样线的直线距离在600m~2000m 不等;样线调查时记录数据包括:动物种类、数量、生境因子、影像资料,并对野外无法辨认的物种进行标本采集,备以室内鉴定。访问调查时,收集保护区及其周边自然保护地的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打印部分特征鲜明,容易区分的两栖爬行物种照片,并向该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山区村民展示,初步了解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受威胁情况等。

整合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数据,将保护区两栖爬行类种群丰富度逐级划分:1~6 只(条)为稀少,6~20 只(条)为偶见,20 只(条)以上为常见。

物种鉴定方面,两栖类主要参考《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6]、“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2019[7];爬行类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志(爬行纲 第二卷有鳞目 蜥蜴亚目)》[8]《中国蛇类(上)》[9]《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10]。所用学名主要参考《广东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名录》[11]。物种区系组成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地理》[12]。

4 调查结果

4.1 物种组成

调查发现,该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共计3 目21 科66 种,其中两栖类1 目7 科22 种、爬行类2 目14科44 种。两栖类全为无尾目物种,包括蟾蜍科1 种、雨蛙科1 种、蛙科9 种、叉舌蛙科4 种、浮蛙科1 种、树蛙科1 种、姬蛙科5 种。爬行类龟鳖目有3 科3种,包括鳖科1 种、平胸龟科1 种,地龟科1 种;有鳞目蜥蜴亚目有4 科12 种,包括壁虎科3 种、鬣蜥科2 种、蜥蜴科1 种、石龙子科6 种;有鳞目蛇亚目有7科29 种,包括盲蛇科1 种、蚺科1 种、游蛇科16 种、水蛇科2 种、鳗形蛇科1 种、眼镜蛇科5 种、蝰科3种。另外,访问调查得知保护区周边水域有外来入侵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分布,但在保护区范围内并未发现其踪迹。

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类新纪录15 种,其中两栖动物新纪录3 种: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台北纤蛙(Hylarana taipehensis)、竹叶蛙(Bamburana versabilis);爬行动物新纪录12 种:梅氏壁虎(Gekko melli)、股鳞蜓蜥(Sphenomorphus incognitus)、中国棱蜥(Tropidophorus sinicus)、钩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坡普腹链蛇(Hebius popei)、繁花林蛇(Boiga multomaculata)、台湾小头蛇(Oligodon formosanus)、乌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异色蛇(Xenochrophis piscator)、中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福建绿蝮(Viridovipera stejnegeri)(详见表1)。

4.2 种群数量等级

在种群数量方面,属于稀少等级的物种有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棘胸蛙 (Quasipaa spinosa)、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梅氏壁虎、中国棱蜥、蟒(Python bivittatus)、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灰鼠蛇(Ptyas korros)、中国沼蛇(Myrrophis chinensis)、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福建绿蝮等24 种;属于常见等级的物种有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沼蛙(Bou lengerana guentheri)、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尖舌浮蛙(Occidozyga lima)、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中国壁虎(Gekko chinensis)、股鳞蜓蜥、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紫沙蛇(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 nctus)、白唇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albolabris)等21种;剩余的21 个物种属于偶见等级(表1)。

4.3 区系组成

保护区已记录的22 种动物中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 和花狭口蛙指名亚种(Kaloula pulchra pulchra)为华南区物种,约占保护区两栖类总物种数的9.09%;华中——华南区物种共11 种,占保护区两栖类总物种数的50.00%;东洋界广布种9 种,约占保护区两栖类总物种数的40.91%。两栖动物区系成分以华中-华南区及东洋界广布物种为主体,体现出显著的中亚热带区系的特点。

在所记录的44 种爬行动物中属于广布种的有3 种,其余41 种均为东洋界物种,其中有9 个种属于华南区物种,约占保护区爬行类总物种数的20.45%;华中——华南区物种共21 种,约占保护区爬行类总物种数的47.73%;东洋界广布种20 种,约占保护区爬行类总物种数的45.45%。可见该保护区的爬行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性质,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体。

4.4 生态分布

保护区生境类型丰富,为两栖爬行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调查根据保护区生境组成特点,将样线设置所囊括的生境类型划分为两大类。①农耕地:本地带所涵盖的生境类型主要有居民点、池塘、水田、果园、沼泽湿地等,集中调查到的物种有黑眶蟾蜍、沼蛙、泽蛙、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饰纹姬蛙、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中国壁虎、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中国沼蛇、铅色蛇(Hypsiscopus plumbea)等;②山地森林是保护区生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草从、溪流、水库等多种生境类型,主要调查到的物种有:黑眶蟾蜍、沼蛙、竹叶蛙、大绿臭蛙(Odorrana graminea)、黄冈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股鳞蜓蜥、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紫沙蛇、舟山眼镜蛇(Naja atra)、白唇竹叶青蛇等。

4.5 珍稀濒危保护及中国特有物种

在已记录的66 种两栖爬行动物中,蟒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虎纹蛙、三线闭壳龟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沼蛙、棘胸蛙、平胸龟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13]的有8 种,其中三线闭壳龟属于极危等级(CR);平胸龟属于濒危等级(EN);属于易危等级(VU) 的有5 种,包括棘胸蛙、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蟒、舟山眼镜蛇、眼镜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竹叶蛙属于近危等级(NT)。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的有平胸龟,附录Ⅱ的有三线闭壳龟、蟒、滑鼠蛇、舟山眼镜蛇、眼镜王蛇。中国特有种共8 种,包括镇海林蛙、阔褶水蛙(Sylvirana latouchii)、竹叶蛙、黄冈臭蛙、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中国壁虎、梅氏壁虎、坡普腹链蛇。

注:“*”.中国特有种;a:S.华南区物种,C-S.华中-华南区物种,O-W.东洋界广布种,W.广布种;b:+.稀少,+ +.中等,+ + +.丰富;c:一/二.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S.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R.极危,EN.濒危,VU.易危,NT.近危(IUCN,2019);I/Ⅱ.《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Ⅱ;d:R.文献资料(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15),F.野外调查。

5 结论与讨论

东源康禾自然保护区地处九连山脉南缘,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为解决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编目工作滞后的问题,特开展该次调查研究。迄今,保护区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66 种,约占广东省两栖爬行类物种数(231 种)[11]的29%,其中两栖类从2007 年记录的20 种增加至22 种,爬行类从2007 记录的36 种增加至44 种。整理保护区现有资料发现以往的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存在些许疑问,该研究根据认为旧名录中的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应改为黄冈臭蛙,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应改为古氏草蜥(Takydromus kuehnei)。另外,结合文献资料与调查结果,认为旧名录中的花细狭口蛙(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大壁虎(Gekko chinensis)、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在该区域无分布。

与保护区以往数据相比,调查新增两栖爬行物种达15 种,约占该区域两爬物种总数的23%,由此可见伴随保护区系统调查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多的新记录种将被发现。通过图册辨认,当地村民认为该保护区可能还存在部分物种,如乌龟(Mauremys reevesii)、眼斑水龟(Sacalia bealei)、锈链腹链蛇(Hebius craspedogaster)、钝尾两头蛇(Tropidophorus hainanus)、黑背链蛇(Lycodon ruhstrati)、乌梢蛇(Ptyas dhumnades)、中国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但上述物种的准确鉴别难度较大,加之村民并无相关专业知识,很容易与相识物种混淆,所以是否在保护区有分布有待确认。此外,华南雨蛙(Hyla simplex)、三线闭壳龟、金环蛇等物种在保护区两爬物种名录上有记载,但在该次野外调查中并未发现,究其原因可能与种群数量稀少,野外可遇见性低,调查的绝对时间和强度较为局限等问题相关。

在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调查共记录珍稀濒危重点保护物种11 种,体现了保护区较为重要的保育价值。虽然保护区的建立对该区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野生动物资源所面临的诸多威胁仍长期存在。调查在保护区不同区域发现数十个牛、羊散养群,对周边生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直接威胁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繁衍。保护区管护面积较大,北边山地较为偏远,而且周边村落遍布,加之当地不少农民仍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旧观念,上山猎捕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相关物种资源不断退化。样线调查期间,盗猎笼具在保护区各水域时有发现,甚至在夜间遭遇上山捕蛇蛙的民众。走访保护区周边村庄发现部分村民有宠物饲养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的现象,而且当地人为放生活动普遍存在。盲目放生是导致外来物种红耳龟入侵的主要原因,保护区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相关入侵防护及治理工作。

6 建议

根据调查所得数据,结合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在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5 点建议:(1)持续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调查工作,建立科学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监测体系,有针对性的对部分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及特有种群开展专项调查研究;(2)有针对性的对在职人员进行野生动物相关知识培训,组建1 支有即战力的调查监测队伍;(3)加强对山涧溪流及核心区主要林道的巡护力度,在重点区域开展夜间监测巡逻工作;(4)加强生态保护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规范周边村民的放牧行为,严厉禁止在保护区山林内散养牲畜;(5)加强对动物放生活动的管理,设立警示牌,开展红耳龟入侵排查工作,杜绝生态入侵隐患。

猜你喜欢
爬行动物生境壁虎
我不是恐龙
不同影响因素对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优化
BB壁虎和他的BB朋友们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壁虎
壁虎的尾巴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