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认知、预期与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

2020-07-09 10:40许传新倪可心
关键词:意向量表农民工

□许传新 倪可心

[内容提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之一。要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千余名返乡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认同、预期与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认同、预期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对乡村振兴战略认知程度、认同程度越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越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改善预期越高、创业扶持政策预期越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越强。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其中“产业兴旺”居于首要地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有学者指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的产业兴旺”[1]。谁更有可能扎根农村?谁更懂得农业?不是城市人,也不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而是农民自己。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强制要求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也无法要求城镇专业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从中国目前农村社会实际来看,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洗礼的农民工,他们才更有能力、更有条件返乡创业,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的潜能与意愿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术界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从个体特征、家庭、社会环

境等方面探讨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个体特征主要着眼于个体人口学特征、心理特征、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如在人口特征方面,男性、受教育水平高者、年轻者创业意向会相对更强烈些[2-3];在心理特征方面,如主动性人格、冒险偏好、成就动机强等对个体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4-6];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方面,学者们的结论也比较一致,即两类资本对个体创业意向都有正向影响[7-9]。

在家庭因素方面,朱红根等人的研究发现,农民工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其返乡创业的意向就越强。[10]。杨婵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会精英”型农民的创业概率高,且为机会型创业[11]。罗明忠等人的研究发现,家庭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创业有积极影响[12]。

当前有关社会环境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还比较缺乏[13],国外学者主要考察了金融支持、文化环境、社会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环境因素对创业成功的影响[14],而国内学者主要从政府政策支持的角度分析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向,如朱红根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在政策支持力度越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越强烈[15]。政策支持能减少农民创业的交易成本,降低创业风险,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意向[16]。政府支持力度和贷款难易度等宏观环境因素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17]。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关于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第一,目前从个体、家庭、社会环境角度解释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这一宏大的社会政策环境角度去解释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特别是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推动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否会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以及如何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等问题,还需要在通过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获得第一手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

基于此,本文关注的研究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否激发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向。具体而言,本文聚焦于探究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未来预期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的影响。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认同、未来预期与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待检验的假设;然后利用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传统社会学中一直存在“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吉登斯在对此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 “结构的二重性”理论。结构二重性,即主体的行动既要受到结构的制约,同时主体的行动也建构着结构[18]。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影响和制约行动的各种规则和资源。[19]。行动则是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行为流,在一定结构条件下,经由人的认知能力、反思性、实践性的产物[20]。这也就是说,行动并不是在社会结构刺激下的一个简单的反映过程,而是经过主体的认知、反思和实践加工的过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民或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其创业提供诸如土地、资金等创业必备资源,成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客观上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机遇。但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并不能直接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还取决于农民工自身对这些结构性因素的心理加工过程。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以及对这一战略实施效果的预期。基于此,提出本文的两个基本假设:

假设1: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程度越高,其创业意向越强烈。

假设2: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改善和创业扶持政策的预期越高,其创业意向越强烈。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返乡农民工为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农民工通常是指农村劳动力跨县(区)域流动到城市务工的人员。返乡农民工是指从县域之外的工作地返回到原籍农村或者回到家乡所在县城及乡镇所在地的劳动者。

本文委托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调查员都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这两个专业中招募了120名调查志愿者,调查时间为2018年1-2月,每位调查员在其家乡随机抽取1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原则上采取结构访问的方式进行,考虑到部分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高,在调查对象主动提出“自填”的情况下,允许采取自填问卷的形式,但调查员必须在场指导。这样实际发放问卷12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29份,有效回收率为85.75%。样本构成见表1。

表1 样本构成

(二)变量测量

1.创业意向。创业意向是指返乡农民工将注意力和行为指向创业这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21]。国外学者对创业意向的测量,使用的比较多的是Chen et al. (1998)的个体创业意向量表[22]和Thompson (2009)的个体创业意向量表[23]。而国内学者对农民或农民工创业意向的测量,有两种测量方法,即单一指标测量法和量表测量法。单一指标测量即询问农民或农民工有无创业意向和想法,其中有创业意向赋值为1,没有创业意向赋值为0,在此基础上,采取二元 Logistic 方法来考察其影响因素[24]。另一种测量方法则是或采用Chen et al创建的个体创业意向量表[25],或以该量表为基础,构建农民创业意向量表来对农民创业意向进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多元回归方法来考察其影响因素[26]。笔者以为,通过询问农民工“有无创业意向”这种二分法进行测量,虽然简单易行,但却难以考察其意愿强度。因此,本文以国内外学者的个体创业意向量表为基础,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量表,包括“我很想创业”、“我认真考虑过有关创业的事情”、“我已经做好了创业准备”、“我已经找好了创业的方向或行业领域”共四个指标。并采取李克特五等级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从“完全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赋1-5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把这四个指标复合为创业意向因子,其特征值为2.985,总解释量为74.636%。

2.乡村振兴战略认知。即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方针政策的知晓情况。结合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构建返乡农民工乡村振兴战略认知量表,包括“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共6个指标。并采取李克特五等级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从“完全不了解”到“非常了解”分别赋1-5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把这六个指标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认知因子,其特征值为4.585,总解释量为76.416%。

3.乡村振兴战略认同。即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方针政策的认同情况。结合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构建返乡农民工的政策认同量表,包括“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共6个指标。并采取李克特五等级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从“完全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赋1-5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把这六个指标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认同因子,其特征值为4.231,总解释量为70.517%。

4.环境改善预期。环境改善预期是指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年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改善状态的评价。结合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构建返乡农民工环境改善预期量表。包括“五年后基础设施会有很大改善”、“五年后农民收入会有大幅度提高”、“五年后乡村治理会更有效”、“五年后产业会更加兴旺”、“五年后生态环境会更好”、“五年后生活会更变得更加富裕”、“五年后乡风会更加文明” 共7个项目。并采取李克特五等级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从“完全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赋1-5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把这七个指标复合为环境改善预期因子,其特征值为3.780,总解释量为54.006%。

5.创业政策预期。创业政策预期是指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支持其创业的种种政策的期望。结合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并期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对这些困难会有所突破,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预期量表。包括“乡村振兴将使农民贷款更加容易”、“乡村振兴将使农民获得贴息贷款”、“乡村振兴使农民创业获得税收优惠政策”、“乡村振兴使农民创业获得用地优惠政策”、“乡村振兴会给农民工提供一些创业项目”、“乡村振兴会使农民创业手续更加简便”共6个指标。并采取李克特五等级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从“完全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赋1-5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把这六个指标复合为创业政策预期因子,其特征值为3.259,总解释量为54.311%。

四、数据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递进式的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认知、政策预期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意的影响,同时选取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创业榜样作为控制变量,如(1)式、(2)式所示。具体的标准回归模型如下:

EI1=β11GEN+β12AGE+β13EDU+β14RIS+β15BS+ε1

(1)

EI2=β21PC+β22PI+β23EIE+β24EPE+β25GEN+β26AGE+β27EDU+β28RIS+β29BS+ε2

(2)

(1)式和(2)式中,EI 为创业意向,PC、PI 、EIE、 EPE分别代表自变量指标振兴战略认识、乡村振兴战略认同、环境改善预期、创业政策预期,GEN 、AGE 、EDU、RIS、BS分别是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创业榜样。(1)式和(2)式分别是控制变量模型和全部变量模型,即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的递进回归模型。模型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模型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对两个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和序列相关问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VIF值均大于1且小于2,说明两个模型都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DW值分别有1.410和1.324,说明两个模型都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

回归结果显示(见表3)模型I调整的R2值为0.155,说明用本项研究设计的控制变量解释返乡农民工的意向,可以削减15.5%的误差;模型II调整的R2值为0.301,说明将本项研究所设计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来解释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向,可以削减30.1%的误差,相比模型I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可见在加入了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认同、政策预期变量后,模型的解释能力增强了。

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认同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程度越高,其表现出的创业意向就越强。假设1得到了验证。这可能是因为乡村要振兴,必须有产业的支撑。为了实现产业兴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顶层设计,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实际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工创业过程中用地的问题,“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这实际上就是直接鼓励农民创业,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实际上可为农民工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见这些政策的顶层设计都直接和间接促进农民工创业。因此,返乡农民工对这些政策的认知、认同程度越高,就会激发其创业热情,其表现出来的创业意向也就会越强烈。

乡村振兴战略预期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带来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改善的预期越高、对创业扶持政策的预期越高,其表现出的创业意向就越强。这可能是因为,返乡农民工要真正实现创业,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必须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这样才能降低其创业的风险和面对的不确定性。因此,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即将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创业政策扶持的预期越高,就可以降低其创业的风险感和不确定感,从而增进其创业意向。

从性别来看,男性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向比女性要强。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也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在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相比男性,女性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照顾家庭、照料小孩;而相比女性,男性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家庭领域之外,从事创业活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于创业是有风险的,存在一定的挑战的。而两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风险意识要强,更倾向从事挑战性的工作,从而其创业意向会比女性更强一些。

从年龄来看,返乡农民工年龄越大,其创业意向就会越弱。其原因可能在于,创业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毫无疑问,返乡农民工越年轻,则越相对具备这种优势,而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方面的优势会逐步减弱,从而其创业意向也就会逐渐减弱。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返乡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创业意向就越强烈。其原因可能在于,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是创业的必备条件。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会相对越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才会越大,所以其创业意向才会相对越强。

从风险偏好来看,返乡农民工冒险精神越强,其创业意向就越强烈。“创业精神的福音传教士”卡尔·J施拉姆曾指出:“处理风险的方式”是判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创业家的决定性因素。“商业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过程,创业型经济的风险尤其甚之”[27]。

从创业榜样的影响来看,表现为朋友或邻居当中有创业成功者,且影响力越大,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则越强烈。这可能是因为身边的创业榜样,对返乡农民工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能提升其创业信心,增强其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其创业意向。

表3 乡村振兴战略认知认同、政策预期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考察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预期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预期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返乡农民工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程度越高,对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改善和创业政策的期望越高,其创业意向就越强烈。另外,年龄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有负向影响,性别、受教育水平、风险偏好、创业榜样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有正向影响。即返乡农民工年龄越年轻,其创业意向就越强烈;男性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向比女性强;受教育水平越高,风险偏好越强、创业榜样的影响力越大,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向越强烈。

本文研究结论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就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思路、任务及相关政策等进行宣传报道,提高返乡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努力营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确保到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有较大改善,从而激发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向。三是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在金融信贷、税收减免、创业项目提供、用地优惠、程序简化等方面给予返乡农民工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其创业风险,提升其创业意向。四是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培育其创业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促进其创业意向转化为有效的创业活动。

猜你喜欢
意向量表农民工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