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动词“下来”的语义演变路径及认知解释

2020-07-09 15:57范文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转喻隐喻

范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域、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理论做了简要介绍,进而分析了动词“下来”基本义的认知域基础和隐含意象图式侧面,最后梳理了“下来”基本义向其他各义项映射的路径图式,据此来归纳趋向动词“下来”的不同语义类别。

关键词:“下来”;认知域;意象图式;隐喻;转喻

一、 引言

趋向动词“下来”可以附着在某些动词和形容词后,一起构成动趋式搭配“V/A下来”。在《现代汉语词典》(2016)中,趋向动词“下来”有四种意义。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趋向动词“下来”在“动词/形容词+下来”格式中有七种意义。那么值得研究的有以下问题:(一)趋向动词“下来”到底有几种意义?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域、转喻隐喻、意象图示等理论如何解释其各意义间的相关性?(二)语义激活环境。在“从马背上跳下来”句式里,动词“跳”激活了“下来”的结果义。而在“这顿饭吃下来花了我两个小时”和“这顿饭吃下来花了500块钱”这两个句子里,前者的“下来”凸显“过程”,后者的“下来”凸显“结果”。那么句法成分对“下来”的语义选择会产生何种影响?又是哪些层级的句法成分会对“下来”的语义选择产生影响呢?(三)语用倾向。“v下来”可以用来表示言说类言语行为,如“该县县委书记当即答应下来”。“答应”等词本身不具有明显的语用倾向,那么是否可以考虑“下来”对某领域内高地位言语行为发出者具有吸附作用?接下来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以上问题进行解释和报告。

二、 动词“下来”基本义的域结构

2.1.域理论

要解释意象图示理论,首先要介绍认知域及其相关理论。Langacker(1987)对各种域的描写最为详细,我们来看Langacker的经典圆弧例子(1987: 183-184):一个概念要以其他概念为前提,要定义圆弧,必须以圆的概念为前提,否则圆弧就是一条无意义的曲线。因此圆弧是圆的侧面(profile),作为前提的圆是圆弧的基体(base)。而圆的概念又是在二维空间中得到凸显(profiled)的。由此可知,一个概念既可以作为另一概念的基体,又可以作为第三概念的侧面。

据此,Croft(1990)给域下的定义是:“能为至少一个概念侧面充当基体的语义结构(通常情况下是许多侧面)”。圆的侧面包括圆弧、半径、直径、弦等,而圆本身又位于二维空间之中。这表明一个语义结构既可以是一个域中的概念(当被凸显的时候),其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域(当作为其他概念侧面的基体时)。

那么位于概念層级最底层的是什么?Langacker认为存在一些“基本域”(basic domains),即在认知上无法再分的概念潜势的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s of conceptual potential)除基本域之外的其他域叫抽象域。一个概念和它各层级的域联合体所构成就是域结构,又叫域阵(domain matrix)。

2.2. 动词“下来”基本义的域结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下来1”和趋向动词“下来2”,本文记作“下来动”和“下来趋向”。笔者认为,“下来趋向”各意义是由动词“下来”基本义“从高处向低处来”发展而来。因此我们首先来分析动词“下来”基本义的域结构。

首先,“下来动”基本义以运动概念为前提,所以它是在“运动域”中得到凸显的,而运动域又以“时间域”、“变化域”、“力量域”、“位置域”、“方向域”、“距离域” 这六大域为基体。时间域、力量域作为基本域不可再分;变化域以知觉域为基本域,方向域、位置域、距离域以空间域为基本域。因此,图1就是“下来动”基本义的域结构。

三、 “下来动”基本义的意象图示

3.1.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一般将意象图式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移动的动态模拟表征(dynamic analog representation)。尽管意象图式形成于知觉和运动过程,它们本身不是知觉运动过程(sensorimotor process)(Gibbs & Colston)。

根据Geeraerts(2012),“一个源域(或源域的构成部分)映射到不同的靶域上这一反复出现的固定模式就是意象图式。”“转喻只涉及一个概念域,它是发生于同一个域阵中的映射,而不是跨域(或域阵)的映射。隐喻是分属不同域阵的两个域之间的映射”(Lakoff and Johnson 1980)。

到此,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何为意象图式了。实质上,意象图式与转喻隐喻都在探讨源域和靶域之间的映射方式(前提是源域和靶域都涉及某种感觉或运动经验),如果说转喻隐喻是对映射路径的分类概括,那么意象图式就是映射路径的具体表现。

3.2.“下来动”基本义的意象图式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常见的意象图式有二十多个,还有数种意象图式转换(John 1987;Lakoff 1987),“路径焦点-终点焦点转换”就是其中一种。“下来动” 基本义在六大认知域中凸显的时候,会隐含不同的意象图示侧面(发生映射时会被激活)。在时间域、变化域、位置域、距离域、方向域中隐含的是“起点-路径-终点”、“垂直”、“路径焦点—终点焦点”图式侧面,在力量域中隐含的是“引力”、“阻力”和“授权”图式侧面。其中“起点-路径-终点”、“路径焦点-终点焦点“转换、“垂直”在该意义中具有中心性。如图1:

四、 趋向动词“下来”的语义类别及演变路径

趋向动词“下来”的各意义,从动词“下来”的基本义转喻、隐喻而来。当发生转喻时,源域向各种靶域映射时进行了不同的域强调①,因而激活了不同的意象图式,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当发生隐喻时,源域和靶域基于共同的意象图式侧面,发生了跨域映射。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就可以分析“下来趋向”由动词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各种意义了。

4.1.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高处向低处来”

“下来趋向”的基本义继承了“下来动”基本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高处到低处来”。在映射过程中激活了所有意象图式侧面。例如:

(1)克里斯从楼梯上跑下来,没想到竟然会在这里看瑞贝卡。(佩瑞《生化危机》)

(2)周瑜顺着阶梯慢慢的走下来,全场的目光紧紧的跟随着他。(《理工大风流往事》)

(3)她不由得杏眼圆睁,差点从床上跳下来。(祁欢《恋恋芙蓉》)

4.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远处到近处来”

由“从高处向低处来”映射到“人或事物随动作由远处向近处来”时,对方向域、位置域、距离域进行了域强调,激活了”起点-路径-终点”、“垂直”意象图式。

这个转喻过程的关键在于,源域向靶域映射时在位置域和方向域发生了“心理转动”。通过“心理操作”②,将“高”转动为“远”,将“低”转动为“近”,因而得到了该意义。例如:

(4)河水从上游流下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5)从1982年起,他只要看到有关香港的书籍就买下来,细细阅读。(《作家文摘》1996)

4.2.1.有时兼顾描摹义

“下来趋向”在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远处到近处来”时,有时兼顾描摹义。主要在和“拍/画/抄/誊/拷贝/复制/记/写”等具有[描摹义]的动词搭配时,表示“将远处的事物拷贝到近处”。例如:

(6)她常常拿着相机,在今日的街头上,寻找古代大师名画中的“主角”,把他们拍下来。(《作家文摘》1997)

(7)每次参观时她会现场写生,把令她感叹的新颖造型和奇异色彩描画下来。(《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8)在回信之前,请允许我把杨绛同志的原信抄下来。(报刊《读书》)

(9)里面还有地契——土改时花很大工夫才偷着誊下来的。(冯德英《迎春花》)

(10)这些文件大多是從音乐CD上拷贝下来的。(新华社2001年2月份新闻报道)

(11)而且这个傻瓜只是在提问题时反应跟不上趟,他把这些回答记下来回去研究时可不算傻。

(12)他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4.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由过去继续到现在或从开始继续到最后”

“下来”基本义向“动作由过去继续到现在或从开始继续到最后”转喻时,强调了时间域和距离域,激活了“路径”意象图式。具体而言,就是以“过程”为焦点。例如:

(13)“我也就是一圈圈地跑下来,和参加别的比赛没什么区别。” (新华社2003年3月份新闻报道)

(14)他说:“你们几天走下来,脚板磨破了不是?(1994年《人民日报》第4季度)

(15)一场曼妙的舞蹈跳下来,蝶衣令圣上龙心大悦。(《古墓生死恋》林芷薇)

例(13)(14)(15)中“跑/走/跳下来”的意义和3.1中的并不相同,后者表示动作本身;而前者只表示“过程义”,并不表示“从高处向低处的运动”。(13)凸显了距离长,(14)凸显了时间久,(15)凸显了过程完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来”表示“动作由过去继续到现在或从开始继续到最后”时,与之搭配的动词应当是延续性动词或具备“延续性”。

参考文献: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Croft, William.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grammatical categories[J]. Journal of Semantics,1990.

Dirk Geeraers.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M].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2.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angacker,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猜你喜欢
转喻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