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段“测量”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0-07-09 04:53刘泽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低年段策略研究测量

刘泽萍

【摘要】测量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对测量的学习不仅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其量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实际上测量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在往后的学习生活遇到有关测量的问题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小学数学低年段的测量教学该如何进行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内容。本文主要结合《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案例进行探究小学低年段“测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低年段 “测量”教学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126-01

记住一个测量单位并不难,比如厘米,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1厘米的表象,运用头脑中鲜明的测量单位表象进行准确的估测和实测,形成准确的量感。小学数学低年段“测量”此较抽象的知识该如何教学才能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的量感?本文将从测量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以及测量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

教师层面:对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关注度不够,教学中欠缺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缺少教学情境的创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层面:在感悟新知时,缺少操作和体验,无法感知计量单位的大小。相关操练较少,“测量”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学习完“测量”的知识点后,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容易出现单位之间的混乱,有些学生会把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混在一起。学生不了解单位换算的本质,从而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时容易出错。学生不理解图形测量的本质;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从而比较难借助参照物形成关于量的表象。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少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课堂上习惯于直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做题步骤,通过不断练习,达到让学生学会的效果。

二、“测量”教学策略研究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追寻知识的发展史

学生并不是一片空白的,他们在生活中对于某些知识是有一定的认知的,教学时,应当遵循学生的已有认知,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找到冲突点进行设计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这一课中,首先是让学生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对于可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有一定的认知的,当他们提出可以用尺子测量时,我会给机会他们测量,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大家的尺子长得不一样而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然后再引出古代是没有尺子的,用一个小视频介绍古人是怎么测量的,接着引导学生也学学古人用“扎”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当学生测量結果出现不一样时,再一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而前面用尺子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与体验,准确感悟测量单位的大小

测量的教学其中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准确感知测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量感。这个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大量操作与体验,而不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这些测量单位是怎样的。在教学厘米的认识这一课时,首先我是直接通过一段小视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尺子,包括尺子上的数字,刻度线及字母。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从0到1这一大格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学生知道了O到1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之后,再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出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之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2到3之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让学生到尺子上比划出1厘米,然后拿掉尺子,手不能动,仔细看看1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用心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然后同桌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同学比划出1厘米,另一个同学拿着学具盒里长度刚好是1厘米的小棒帮他验证一下所比划的是不是1厘米,是比1厘米长了还是短了,及时修正。经过几次不断地验证修正之后,学生能够准确地感悟到1厘米这个测量单位的大小。

(三)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在学生感悟了1厘米有多长之后,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比如,某些橡皮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当然还有图钉的长,田字格的宽大约也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用尺子验证一下这些物体的宽是不是1厘米,从而再一次巩固了学生对1厘米这个测量单位的认识。并且能让学生感悟到1厘米很短,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四)重视知识本质的教学

在学生认识1厘米之后,引导学生创造出2厘米,3厘米等等,学生可以得到把2个1厘米拼接起来就是2厘米,把3个1厘米拼接起来就是3厘米。这时引出问题: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有多长,可以怎么操作呢?有些学生就能通过刚才创造几厘米的经验得出:可以用1厘米的小棒去拼接,看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棒,就能知道是多少厘米了。此时我再补充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本质上就是“重合”,即这个物体包含了多少个测量单位。那么接下来在教学测量物体长度中,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不一定要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也可以从后面的整数刻度开始测量,因为只要能够数出这个物体包含了多少个测量单位,就能知道这个物体的长度。

结束语:

对于小学数学低年段的测量教学,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体验,让学生准确感悟测量单位的大小,其次还要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为量感的培养建立各种参照物,最后还要从知识的本质上进行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参考文献】

[1]刘永昌,李媛,王立香,刘金,刘芳,王芙蓉,杨磊.小学数学总复习指导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04):24-38

[2]沈招娣 铺“路”搭“桥”,牵手“量感”一一由《厘米和米的认识》谈量感经验的积累[J].考试周刊,2015(85):1-1.

猜你喜欢
低年段策略研究测量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低年段儿童“唱读”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低年段书法课激趣法宝之甲骨文
低年段阅读教学激趣策略浅探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