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与传统结合的个性化庭园建造
——以董豫赣作品为例

2020-07-12 07:35
大众文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庭园造园园林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1)

一、中式庭园的概念

传统中式庭园是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空间,也蕴含着传统文化内涵。传统庭园是指一个由四面墙体结构组合而成的一个半封闭空间,是建筑结构组织的单体组成部分集结在一起的空间形态[1]。中国传统庭院的主要元素就是墙体结构,与主体建筑与走廊建筑结合构成一个空间,既开阔又密闭,也体现了传统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现代中式庭院继承了传统中式庭院的精神理念,结合现代材料与灵感,将庭园结构重新拆分、组合,形成新的有序整体,并且“寓情与景,情景交融”。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庭园设计

相较于建筑师的身份,董豫赣教授更偏爱称自己为“造园家”,他的作品中总是饱含着一股朴素的人文气息。他研究中国建筑的中国样式,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样式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特别是对于园林式建筑的设计。在其不同的设计作品中,结合地貌场景,创造个性化新式庭园,对于传统庭园的现代化创新做出了有效实践。

1.随形制器,因地置景

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相地篇》中写道:“园地为山林胜”,意思是指,庭园最适合建造在山林地间,董豫赣教授的红砖美术馆的原有场地地貌极为普通,地势平坦而且并无造园的潜力,因此在美术馆的原有地势基础上,其实是特意将地势设计成起伏状,又加以其他一些对于场地因地制宜的处理,通过“挖池堆山”而营造出山林感。这都是造园者对于山居场景的理解与意愿来进行创作而成。

自两宋以来,中国园林界就有将山居景象带入城市的愿景,董豫赣教授在《地形、地景与场景 耳里庭客舍》一文中提出中国造园的核心源于计成对于造园地景的进一步解析与实践——“将不同的景与不同建筑媾和为不同的山居场景。”他的建筑中的房廊、楼阁、亭台、梁栈无不与周围场景相呼应,从而呈现出出与没、参与差、断与续等对仗意象,而中国庭园艺术以及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山水,这与中国的山水画和山水诗中笔墨浓淡、辞藻静动的经营意象如出一辙。对仗关系是中华文字文化中的精髓,很多词汇,例如“动”与“静”“睡”与“觉”,红砖美术馆中庭园就曾将毫无特点的地貌场景改造成了可感的对仗场景,以溪涧的“上小下大”对仗槐谷的“上大下小”,最终整体地景成为一个特色庭园[2]。

红砖美术馆的原身其实是旧大棚建筑,后来以白居易的“随形制器”为灵感,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白居易是将古代文人在造园时因借自然的指导思想带入了器物制作的建造之中,天然的物象与人为的匠意结合,而董教授对红砖美术馆进行的改造设计吸取自白居易提出的“因物不改”“事半功倍”这两项经验要求,对红砖美术馆进行改造设计,他表明自己已厌倦了西方在建筑上言繁意简的形式逻辑,故而向往探寻中国式意象的言简意繁的丰富内涵。因此在红砖美术馆设计过程中,外墙、内部空间等区域都加入了不同的情景意象,使其在符合美术馆展览功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空间意象魅力。在砖瓦的堆砌上,墙面和建筑顶部通过各种形状的洞窗的留白设计,当阳光照入,整个建筑便具有了光影色彩。

2.中西结合形式

董教授的另一件作品“清水会馆”也是由砖块建造而成的,虽然整体建筑只由简单的砖块这一种材料构成,但其中映射了特别的中西结合的审美,仪式空间、园林空间、西式造型这三种模式在建筑本体与空间转化间相互渗透与制约,从而得到一种平衡,是对于现代建筑的中国性的一次探索。

打动人的从来都是好的设计而不是好的材料。砖这种材料在清水会馆中的使用体现了其承重结构的力量感,同时又是具有装饰感的维护结构。清水会馆进门入口处的狭长而封闭的行道空间,随着深入而逐步豁然开朗的开阔院落,以及墙面上三圆叠合的圆洞,无不体现着中式园林空间特点。而在砖墙图案的摆放上简洁又不具有明显解读性,颇有西式特色。整体看清水会馆,可以发现这座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各个片断整合而成,而各个片断又相对独立,构成单独的空间。这正是对于苏州园林的研究所得的启发,中国园林与西方建筑不同之处是在于建筑实体的核心性,在园林中更重要的是人、自然和建筑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筑的比例以及整体性反而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清水会馆的设计过程其实是始于一个建筑实体片断,通过对于园林的研究慢慢转向院落经营,而后再不断修正建筑实体。院落中的树木花草的状态,影响着过路的行人,同时高大的树木在阳光照耀下的巨大阴影也可以与明亮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茂盛的野草可以改变空间远近关系。整个园林建筑中的景物都发生了关系,这些都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布置而来。清水会馆中的建筑实体几乎都是几何形态,好比中国四合院的轴线对称也有十分明显的几何性,是因为古代四合院的生活是充满制度礼仪的。

3.山居水景的建构

二〇一六年,董教授在江西德安的乡村为自己的中学同学建造了一座庭园,名为“耳里庭”,这块地的北边有近山,还有同学几十年前种下的各种树,西侧有池塘、稻田和远山,可以用来做山石水景,各种条件正好用来做庭园。庭园与几棵树几个桌椅板凳的庭院不同,庭园必须要有山水,才能形成园景、庭境。这座庭园正好处于山水之间,远景、中景、近景需要通过建筑构造来产生联系,庭园主屋中的五扇窗借着室外的山水景构成了五幅画,有圆有方,有横幅立幅,还有扇可以看得见庭园入口处的天井,便称主屋为“五幅堂”。庭园和住宅也有区别,传统住宅都是开放式,庭园恰恰是要藏于住宅中。耳里庭中建造了两个庭园,一个为方庭,一个是敞厅。方庭位于老聂种的一片树下,两件简单的古典家具,旁边一棵歪脖子树,便构成了一幅生活画卷。敞厅是个客舍,有个茶室,外头便是一个瀑布口,通透的墙面使得在茶室中不仅能看见水景,还能听见水景,也与“耳里庭”的“耳”字相呼应,可谓既是个取景框又是个扩音器。这整个区域呈现出的不是“水远”而是“山高”。董教授指出如若想要让庭园边的小山显得大一些,最好就是将房子尽可能地逼近,园中人看不见它的全貌,便会感觉身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庭园中客舍的斜面坡屋顶,可以把人的视线引向对面的山,于是在屋脊上做了镂空的框,用以借景观山,形成一番诗意的场景。客舍隐藏着的一段楼梯通向屋顶的露台,露台上的人和下方庭园中的人可以通过“取景框”互相观望,从而形成了身体入画,人在景中。

山景说完便是水景了。董教授利用这块地西边的池塘做了两处水景,一处是敞厅外的瀑布口与山景茶舍一起构成的“山高”,另一处是从五幅堂的立幅窗看出去的池塘,远远的看不清源头与尽头,便构成了“水远”。明代造园家计成说过造园堆叠山石时应该讲究“有真为假,做假成真”,也就是造园家不可以凭空捏造场景,需要通过参考现实生活中的山、石、水等场景,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山水场景,因此老聂将收集来的石头做了池塘的桥与汀步,而与整个环境相融合。整个庭园的地面石头铺砖也很讲究,无论是入庭玄关处还是方庭间,都根据居住环境的实际需求做了特别的处理,在不同的区域做不同的铺地,甚至是采用从山上踩来的碎石,会比人为加工处理过的规整石块要来的自然的多。整个庭园中的景与物有真有假,也就是有天然有人为,建筑师以自然态势为参照来做自然,但如若做出了真正的自然,建筑师的存在便也没有了意义了。因此山林地景通过一系列设计而成为山居场景。

庭园最重要的事情就在于一个“游”字,随心在园中游览,体验生活,而无现代社会追赶效率的焦灼感,毕竟在现代社会,三代人共处一宅已经是很少见的了,与父辈、子辈的关系与传统社会不相同了,之中的和而不同正好由所居住的庭园补充了,“耳里庭”这种园宅合一的空间极具智慧,既满足了住宅需求,又联系了情感,塑造了精神[3]。宅代表了人类社会秩序,如父、子、夫、妻,园林从礼乐方面通融这一秩序关系,给予秩序或情感以空间,使庭院之间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这是中国式园林的独有特色。

三、造园艺术

谈到中国园林式样,我国的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写意山水叙事手法和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不同于西方园林,是中国乃至东方的造园艺术典范,也是世界造园史上的一处奇景。因此谈到中国的园林设计,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苏州园林,但造园其实没有苏州园林之说,只有好园林和坏园林之说,也就是成功的园林建造与不成功的园林建造之说。而中国造园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造园”最为接近中国艺术的制高点,因为中国没有任何的艺术是像园林这样汇集了众多文化。从中国庭园的精神内核来反思现代建筑,在材料上,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诞生其实并非那么现代与冰冷,其中一个是出自玻璃温室,另一个是为了种植盆的造价更为低廉,都与自然相关,源于植物种植,也因此在结构上,这两种优质的现代建筑材料其实是完全有能力继承中国传统木结构的自然特性,甚至有可能将自然庭园生活带入现代高层建筑,但如今的大多数中国现代建筑都只是在造型和悬挑上做花样。

所谓“居如其人”,而个性化造园 ,意味着建筑与人的分离,建筑的个性好像是可以由居住方式来决定,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居住方式,一座建筑所呈现出的风格与氛围与居住者的陈设喜好以及建筑师设计风格不同程度相关。董豫赣教授的这些作品结合了自身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理解,将现代建筑与庭园结合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审美都不尽相同,也正是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流传下来,我们总是抱着一股敬畏之心去解读其中的意味。在创新的同时,与传统文化接轨,将传统文化中的意蕴植入设计,从而设计出更多有底蕴、使得国人感同身受的设计。无论是中国传统建筑还是欧洲古典建筑,无论是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又或是纹饰图案还是造型样式,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艺术与智慧的结晶,可以汲取的设计养分数不胜数。

猜你喜欢
庭园造园园林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里巷庭园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