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

2020-07-12 11:09王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民意话语语境

王萍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主体和表达、转译都需要在一定的话语语境中存在,话语语境是话语活动过程应该存在的条件,话语内容要被人们所理解并达成共识需要在一定的话语语境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转化成人们的价值观念需要在“理想话语情境”中完成。这种“理想话语情境” 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情况下都是不一样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种语境的差异导致需要不同的话语表达形式。话语语境的发展又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宏观话语语境是指当今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语境相比历史上的话语语境都要更加多样和复杂多变。微观语境是指现代社会信息等科技的发展,网络化和信息化迅速普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渐从面对面、同时空的表达语境转变为明显的虚拟语境、变迁的语境。可以说,在这种宏观和微观的不确定性和多维度性的语境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理解教育话语难度增加,话语主体间逻辑出现错乱甚至变异。如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 “失语”、“断裂”和“悖论”等现象,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是掌握时代背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根本的语境就是时代背景,时代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都会牵引着话语表达的环境,甚至其本身就处于他们相互交织的网络背景下。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层次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总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时代里的经济、政治等各领域或多或少本身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因此才能指导人们的行动,投身于社会建设当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又是为时代发展服务的。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来分析,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人们,人们的各种思想、心里动态总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特征;但教育主体又是历史的主体,是时代的创造者,人们只有牢牢把握住时代的发展动脉,才能发现时代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推动时代的发展进步。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来分析,时代发展状况影响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历史上人们或许更多采用“你讲我听”的话语内容学习方法,借助教材,以课堂为活动中心,但是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虚拟环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时人们能去主动的关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出现了一些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的各种课外活动,因此人们只有把握时代特点,才能更好地拓展出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最终促进话语实效性的提高。

二是着眼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中观场域语境,为每个人所需要不同的“合适话语情境”添加了个性的背景特色。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人们的生活世界:首先社会这个大的组织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这些“小细胞”组成的,因此每个家庭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家庭成员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应该考虑家庭环境这要素,话语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影响,话语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是最相互了解的,因此会容易寻找彼此的“合适的话语情境”。其次,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学校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最能接收系统教育的社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利用学校环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话语指导,利用班级、学生组织的影响创设合适的话语语境,对学生群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群体特殊年龄特征,对话语语境的接受面比较广,比较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渗透作用。最后,人与人之间交往,总会产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的相互影响,这里涉及话语的同辈群体环境,同辈群体间有着比较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把握这一群体特点,使同辈群体间互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便于把握“合适的话语情境”。

三是关注社会舆论。一些最新的思想、价值发展和心理动态一般都在社会舆论中得到体现。而这些包含最新的各种意见要求和利益需要等,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话语语境来源,能够及时抓住时代前沿,对丰富话语内容、拓展话语形式、设置合理的话语语境有推动作用,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可引导人们的思想发展方向。但不能忽视的是,社会舆论一旦失控或被恶意利用,那造成的社会恐慌、思想动荡也是巨大的,会严重扰乱话语语境,影响话语实效性。在这里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社会舆论:首先大众传媒的言论不等于社会舆论。大众传媒作为承载社会舆论的载体,客观程度上讲,它只是一种载体,它可以承载着部分的社会舆论,可以作为发起人的一种工具,但是它有时并不是代表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广大群众的思想要求。有人说媒介不就是舆论的主体吗。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社会舆论的主体必须是人,即社会舆论的发起人或宣传的人,而媒介只不过一种表达的途径和中介载体。其次民意不等于社会舆论。社会舆论的外延要更广一些,换句话说,社会舆论既包括代表民意的舆论又包括不代表民意的舆论;社会舆论有大有小,民意则是指大范围的民心所向;能明显感觉到最近有哪些社会舆论,但未必能明显感觉到最近有什么民意,隐性的民意要通过民意测验等特殊手段才能发现。但是二者可以在某些条件下相互转化,被测出的明显民意,又有相应的途径去表达和公开,这时民意转化为舆论;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民意的舆论被打压,这时就会转化为无声的民意。

猜你喜欢
民意话语语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