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

2020-07-13 09:32王正蓉
考试周刊 2020年56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摘 要:小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都是小学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任何一个班级群体都必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学困生,有效地使其转化给当前的小学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同时也为小学教育者提供了展示教育教学才华的最佳时机。学困生头上的这顶“学困”的帽子是可以摘掉的、是完全可以进行转化的,就看我们教师如何去进行引导与转化了。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心理特征;成因分析;转化策略;研究

伴随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学困生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已将关注的焦点倾向于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上来,因此,有效转化小学学困生已经被放到当今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上来,成为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必须要落实且抓好。因为小学生他们正是身心及其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每个孩子身上都内藏潜力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教师必须密切结合这些学困生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进行透彻地分析和研究,把握每个学困生的真正成因,找到开启这些学生心灵窗户的那把钥匙,使他们内心困扰的问题早日得到圆满解决,能够与其他学生一样去生活、学习只有这样,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做好,才能实现预期的转化教育的目标。文章从当前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着手进行分析,确切地把学困生的特点。然后对其成进行透彻的剖析,为成功转化学困生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最后重点去探讨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为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努力做好班级中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一、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一)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在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中,最为明显的还属于自卑这种心理,这是小学学困生所存在最为普遍的心理特征。小学学困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因头上这顶学困生的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经常遭遇失败及挫折,成功离他们是那么遥远,荣誉从不沾他们的边,这会让他们严重丧失自尊心,就会对生活及学习产生消极且又抵触的情绪,逐渐拉开了与教师和同学间的距离,将自己给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所存在的失落感极强,常常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自我放弃、心甘落后的那种样子,同时他们内心还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基于最敏感的因素,他们自己放弃行,但却极其反对别人对自己的藐视,在他们的内心特别容易产生对抗情绪,就与自己的家长及教师的内心感受,故意與之要求去背道而驰,更有甚至去公开对抗。

(二)学困生的表现心理

学困生绝不会因自身的表现而不想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也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于是在学困生的身上便可找寻到欲要表现的身影,选择公共场合以怪声怪气,或以搞笑的动作姿态进行表现,其目的并非是无意。他们这是以这些阴阳怪气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借此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让别人来关注自己。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种做法会更加剧人们对其的反感之心。

(三)学困生的惧怕心理

在学困生的身上,我们可以洞察到他们因成绩低下或品德行为不端而遭受家长、同学及老师的冷嘲热讽,使得这些学困生内心会生成一种惧怕心理,害怕老师,害怕同学,更害怕家长,当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时,便不敢去和老师及同学请教,就怕别人嘲笑自己。当出现了错误问题时,又怕遭到老师的批评。考试时怯场现象极为严重,怕考不好影响到班级,怕老师及家长责罚自己,更怕同学们瞧不起自己,怕来怕去,就在学困生的内心萌生了这种惧怕心理。

(四)学困生的厌学心理

在众多受教育的学生当中,学困生的心理负担远比其他学生更重,他们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既有他们自身学习基础差的因素,会在学习上遇到许许多多的学习困难,畏惧学习的状态会促使他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致。又有任课教师的上课特点及管理方面的约束,会从内心去排斥任课教师,不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最为明显的是对这名教师所教的课都表现为拒绝的姿态。从这些因素中造成他们根本就不喜欢学习,也不想学习,致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家长、教师给同学的责骂或是讥讽声中,学困生的厌学状态愈来愈严重,成绩是越来越差。

(五)学困生的闭锁心理

对于学困生所呈现的闭锁心理多在小学高年级出现,因为从年龄来看,他们是学困生中岁数最大的孩子,可以说他们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及对事物的真实看法,但是与成人的思维仍然突显稚嫩的特点。可是,对于这些孩子他们的内心有着自己的那块天空,由于成绩的问题导致他们远离家长和老师,以沉默不言语面对,使得别人看不出他们的欢喜还是悲伤,时间一长,就会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

二、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诸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综合分析,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所导致

我们学生的家庭是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更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当中,孩子父母的言谈举止会给孩子潜移默化地打下烙印。家庭气氛给予学生影响非常关键,与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一部分小学学困生是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形成的。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家庭不和睦。父母吵架是家常便饭,动不动就把离婚挂在嘴边,家长严重缺乏对子女尽到教育的责任。②家庭结构的变故。学生家庭的主要成员发生了变故,像父母离婚、再婚、病故及事故等因素,给孩子以心灵上沉重的打击,严重缺乏本该拥有的疼爱与教育。③家长教育管理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正确。像孩子家长给予学生的过分溺爱、我行我素、唯命是从、特别纵容、家校脱节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要求不一致等等。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所导致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再加上旧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对学困生的关注又不到位,从而促成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极其严重。

(三)社会的不良影响所导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同样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学生生活的大课堂,来自社会对他们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却又是最为直接的具有诱惑力的,这是来自社会中众多现象中的直观形象,极易给那些不成熟的孩子造成影响。

(四)学生的自身因素所导致

小学生年龄尚小,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且自身的意志及自制力都相对较弱,极易被具有诱惑力的因素所迷惑,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不正当的欲望和行为,造成学生自身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 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学困生年龄尚小,他们身处的环境较为狭窄,与外面世界的接触过少。对于这部分学困生,我们小学教师必须要给予他们理想及前途的教育,充分利用班级每周一次的班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畅谈理想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时机給他们讲道理,使得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去树立自己的理想目标,并在自己及教师和家长的帮助鼓励下,再加上同学的友爱付出,学生就会朝着理想的目标而努力。

(二)关爱学生,助其消除疑虑之心理

师爱是伟大的,我们教师对于学困生的爱是其有效转化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小学学困生身上所存在的毛病和缺点之多的缘故,他们又时常在自己父母、教师以及班级同学那里遭受到特殊对待,严重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他们的头脑中常常被沉重的负担所压着,极易产生那种自卑心理。为此,他们会给予教师较为明显的对立情绪,与班级逐渐脱离,在自己的内心常常会对老师和同学产生怀疑之心,错误的认为他们对自己是敌对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时应该特别给予他们关爱,要坚持做到不排斥、不敌对、不冷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三)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重视学困生的学习,在激励其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同时,应该给予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及压力赶上同学们的步伐。

第一,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在预习中发现问题。第二,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注重教学手段的优化,让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以给予学困生强大的引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为学困生单独设置问题,赋予他们品尝成功的那份喜悦的机会。第三,指导学困生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对其要耐心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补习功课。第四,实行分层教学,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会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所以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早日脱离学困的行列。

(四)放大学困生的闪光点

诸多因素定然会导致学困生早已忘却了自己还会有什么优点,或者是长处,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均是自卑和自弃,更有的学生因为得到的批评太多,在其内心就生成了抵抗批评的能力,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短处。面对这些状况,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找一找自己的闪光点,针对学困生的一点点优点,我们教师就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及途径去强化、发展及扩大它。

(五)要加强家校共育

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大力配合,我们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学困生缔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健康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把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以最恰当的途径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克服压力,使得孩子的内心愉悦、阳光。坚决杜绝家长粗暴的训斥及殴打,这会对学困生的转化造成阻碍。我们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输送先进的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持久且锲而不舍的工作,我们小学教师必须要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正确掌握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对其进行疏导,严格要求并实施厚爱,让班级的学困生早日脱离学困,步入正常学生的行列。

参考文献:

[1]丁耀荣.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学周刊,2018(7):59-60.

[2]周建宏.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策略[J].甘肃教育,2019(5):46.

作者简介:王正蓉,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教场小学。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