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纪录剧毒蘑菇黄盖鹅膏

2020-07-14 01:18李素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毒事件菌柄剧毒

刘 虹,杨 杰,李素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2019 年8 月,笔者在研究考察山西毒蘑菇资源时,在山西南部沁水县中条山地区栎树(Quercus sp.)林内地上采到一些黄色的鹅膏属物种样本。这些蘑菇样本宏观形态特征类似于黄盖鹅膏菌(Amanita subjunquillea S.Imai)。黄盖鹅膏菌是一种剧毒蘑菇[1-3],含有鹅膏肽类(amanitin)毒素,误食后肝脏损害严重,死亡率很高[1]。该物种在我国分布广泛,但是此前在山西省没有记录[4-5]。为准确弄清这些样本是否为这个剧毒蘑菇物种,本研究采用形态学特征和DNA 片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采集

本研究依据的担子果样本于2019 年8 月采自山西省南部沁水县中条山地域的栎树林(Quercus sp.)林内地上。样本在野外采集时拍摄照片,记录生境信息和主要宏观形态学特征,包括担子果菌盖的表面特征、菌柄有无菌环、菌托及菌褶颜色、气味和味道等表面特征情况。新鲜的担子果标本经45 ℃烘干后,用作凭证标本,保存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标本馆(HSA)和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标本馆(BJTC)。

1.2 形态学鉴定

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手持放大镜结合野外采集时拍摄的照片对担子果的结构大小、色泽、质地等宏观特征进行观察并描述,主要包括对菌盖颜色、直径及表面鳞片形态,菌褶密度、颜色、与菌柄的着生方式,菌柄颜色、形状及菌环、菌托形状、质地、表面条纹还是鳞片、中实还是中空,菌肉颜色及伤变色等的特征观察记录。

用手术刀对标本菌盖表皮和菌柄表皮等组织进行徒手切片,用以蒸馏水、3%KOH 作为浮载剂制作水封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担子果的显微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并描述,如担子、担孢子形状、大小以及囊状体的有无等。

1.3 分子鉴定

标本烘干后采用CTAB 法提取、扩增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片段[6-7],PCR 扩增引物采用担子菌通用引物ITS1/ITS4[8-9]。将上述PCR 产物经纯化和测序(北京中科希林生工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获得的序列经手工校对后,所得的2 份ITS 序列在NCBI 数据库上用Blast 工具进行比对,其结果用于本研究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TS-DNA 比对结果

表1 本研究引证的山西样本的ITS 片段在NCBI 上Blast 结果

ITS 片段比对结果显示,本研究引证样本高度匹配黄盖鹅膏菌(Amanita subjunquillea)(表1)。

2.2 形态学结果

担子果(图1)蘑菇状,小到中型,菌盖幼时扁半球形,成熟时扁平,直径3~8 cm,黄色至芥黄色,中央平坦或稍凸起,颜色稍深。边缘无沟纹,表面平滑。菌肉白色,较薄或中等厚度。菌褶白色,较密,离生,有小菌褶。菌柄近圆柱形,长5~12 cm,粗0.5~1.0 cm,白色至淡黄色,表面被有纤毛状或反卷的淡黄色鳞片,基部通常膨大至球形;菌环白色,生菌柄上部或顶部;菌托白色至污白色,膜质,浅杯状,高2~3 cm,宽1~2 cm。担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偶见宽椭圆形,(6.5~8.5)μm×(6~8)μm。

引证标本:山西省沁水县中村镇,栎树林内地上,单生或群生,2019 年8 月22 日,刘虹(LH726);山西省沁水县中村镇,栎树林内地上,单生或群生,2019 年8 月22 日,徐语言(XYYM057)。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方法和ITS 分子鉴定方法比对均支持本研究引证样本为黄盖鹅膏菌(Amanita subjunquillea S.Imai)。文献研究分析显示,黄盖鹅膏菌此前在山西真菌专业文献中没有记载[2-5],本研究结果为该种在山西的首次报告。

黄盖鹅膏菌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鹅膏属(Amanita),是一种误食后有致人死亡能力的剧毒蘑菇。除去该种之外,该属尚有多个能致人死亡的毒蘑菇物种,代表性物种如分布于我国广东等地的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 Zhu L.Yang&T.H.Li),该毒蘑菇在广东省至少发生过22 起误食中毒事件,导致89 人中毒,45 人死亡[1];分布于湖南、广西等地的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o Hongo),该毒蘑菇在上述地区有记录的中毒事件至少有33 起,导致350 人中毒,其中79 人死亡[1]。此外还有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的淡红鹅膏(Amanita phllidorosea P.Zhang&Zhu L.Yang)于2011 年在山东泰安导致7 人中毒3 人死亡的中毒事件[1]等等。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鹅膏菌属剧毒种类是引起我国蘑菇中毒并致死的主要物种来源。

笔者在近3 a 对山西省野生食用菌资源调查中虽然发现有鹅膏属物种存在,但均为无毒或低毒种类,如发生在云杉、落叶松林内的Amanita glarea 和发生在杨树林内的Amanita simulans 等,没有在该地区发现鹅膏属剧毒物种存在[10-14]。

本研究发现的黄盖鹅膏菌是山西省发现的第1 个有剧毒的鹅膏属物种,2018 年在河北省一起误食黄盖鹅膏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中报道,误食该物种导致中毒事件发病11 人,死亡3 人[15]。但值得一提的是,黄盖鹅膏在山西的发生地沁水县中村镇附近几年前有过当地人误食山上采集的野生蘑菇中毒死亡事件,但是否是该物种导致尚不得而知,但是该剧毒物种在上述地区出现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以防止恶性中毒事件发生。

猜你喜欢
中毒事件菌柄剧毒
剧毒蛙
——箭毒蛙
光质对海鲜菇子实体外观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灵芝新品种南GL11
欧盟为“中毒事件”制裁多名俄高官
豫西山区野生平菇菌株DUS 评价研究
海洋中的剧毒“杀手”
剧毒蛙——箭毒蛙
氯乙酸不再隶属剧毒品
假酒中毒
“蓝瘦香菇”原来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