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路径研究

2020-07-14 02:34郭炜李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郭炜 李燕

【摘要】外语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厘清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系统规划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语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协同育人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语教学  课程思政  融入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西安翻译学院“课程思政”教改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19B04)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1-0047-02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外语教学,充分挖掘外语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对于实现高校外语教学育人目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实施现状

1.“课程思政”理念共识尚未形成

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来,各高校通过制定文件、开展讲座、专题研究及主题报告等不同形式对“课程思政”理念广泛宣传、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中“课程思政”理念尚未达成共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部分外语教师对高等教育形势政策认识意识不强、重视不够,抱着局外人的态度,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望路;二是部分外语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足,无法找到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对接点,不能理解知識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正确关系。

2.“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与落实的不统一

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同程度上制定了“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引导教师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在大多数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涉及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把握、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组等一系列问题,费时耗力,部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抱着观望心态。因此,外语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重语言教学、轻思想政治教育,强工具性、弱人文性,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现象较为明显,协同育人的课堂思政大格局尚未形成。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起了全国上下广泛重视,部分高校、学者、专家率先探索研究,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理念应运而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专家有不同的阐释,如邱伟光指出“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2]李雪萍、李敬强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三类课程的有机融合,推进教书与育人的相统一”。[3]虽然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对课程思政的概念的明确界定,但究其本质可知“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在于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为切入点,以润物无声为策略,将思政政治教育渗透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外语教学的特性与“课程思政”

外语类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4]外语类课程的主要目标除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外语应用能力,还有其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外语类课程内容取材广泛,涉及中西文化差异、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经典著作赏析等不同主题,这些内容既贴近实际生活,又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外语教学中通过教师对语言素材的分析及学生的有效探讨,不但能够传达具体的生活经验、引发思考,明是非、辨善恶,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接受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责任感。在这一点上,外语教学的人文性与“课程思政”理念在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同样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输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路径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外语教师的育人能力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要打造外语教师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提升平台。创建教书与育人、信道与传道兼顾的教师成长氛围,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扭转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轻价值传播的倾向,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书要体现育人的元素,育人要以教书为基础,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教育融入到外语教学的每一门课程中。二是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提升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教师要善于从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视角出发,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言行一致,起到修身立德的示范作用。

2.围绕立德树人,构建“全员”育人模式

一是在管理层面,学校、教务处、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要分工合理、明确责任,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构建上下一盘棋的联动育人机制。二是在育人队伍层面,外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导师、管理人员等基于自身岗位,找准育人结合点,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落实在育人的具体任务中,构建“全员”育人模式,有效构建育人同心圆,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力量,做好学校上下、师生互动,实现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

3.以点带面,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

一是在现有外语课程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育人效应等多个维度适度调整,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落细,生根开花。二是以外语类专业课程为载体,加强中国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英汉翻译等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培育课程建設,实施课程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第二课堂活动、进实习实践等教学各个环节,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域贯通的“立交桥”,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凸显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4.统筹规划,做好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课程思政”理念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学校层面要统筹规划,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从制度上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依据,激活课程思政实践的内生动力。二级学院层面要明确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要善于利用学校、政府、企业的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建设规划,搭建课程思政实施平台,从行动上、实践中积极部署,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实、落细,有序推进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局面。

结语

新时期,补齐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育人短板,充分发挥外语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系统规划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语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对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协同育人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李雪萍,李敬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4):73-75.

[4]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2-10.

作者简介:

郭炜(1973-),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育国际化。

李燕(1975-),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师发展。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