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专业建设探讨

2020-07-14 08:25何瑜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欠发达地区专业建设

何瑜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专业建设途径:构建产教一体的“宽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模式,根据训练内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双梯队”,从专业技能、教学技能、行政能力三方面打造师资队伍,将优秀学生资源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提出在专业建设实践中课程体系专业基础应足够宽,不局限于竞赛项目名称;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以课程体系为依据,不照搬大赛设备清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职业院校 职业技能大赛 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发达地区因产业集中、产业链完整、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政府投入大,所以专业建设的基础良好,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国际化专业建设等维度上有先天的优势。而欠发达地区因缺乏这些优势,尤其在专业建设上缺乏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缺乏对产业链全貌的了解,势必在专业建设上落后于人。自教育部 2007 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职业技能大赛成为职业院校比拼教学质量的舞台。职业技能大赛赛项经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面向全社会征集,前后历经 6 个月严格的程序而确定,聚集了国内各行业的顶尖企业,代表了本专业群在产业中最新、最广泛的技术应用,试题有项目化、综合性、实用性、跨越专业细分的特点,紧跟产业动态,且评分标准对接行业标准。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进行专业建设较为可行,且成本小、偏差小。

一、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专业建设途径

(一)构建产教一体的“宽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模式,根据训练内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

根据职业技能大赛搭建课堂、技能社团、产教一体工作室、竞赛集训队四层次双向循环技能训练框架,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成果、专题研究成果在四层次中提升与流动,如图 1 所示。

1.实施初期,可自顶向下拓展,逐步夯实专业基础。专业系部根据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组建竞赛集训队,组织教师带领优秀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采购满足竞赛需求的比赛设备。竞赛工作完成后,根据师生技能训练中积累的新知识新技术分析、分解、抽象出其知识技能脉络,将专业按知识技能体系划分出专业模块,分别成立工作室。工作室根据竞赛内容及原有专业模块的课程內容,开发出这些专业模块中的项目化任务,不断充实项目库,鼓励工作室的教师与企业共建项目库、校本教材等课程资源。同时工作室组织教师按课程体系建设的技术路线制定本专业模块的课程安排、课程标准、实训室建设方案。从教学成效角度考虑,为扩大学生受益面,工作室可以开设对应的技能社团,吸引更多的学生在技能社团进行经典项目的训练。最后,教师将工作室中生成的成果逐步应用到课堂中。

2.技能训练框架自顶向下搭建之后,应整理形成体系,并自底向上梳理一次,制定工作标准与管理制度,形成工作机制。首先,专业系部全面整理各专业模块形成的课程安排、课程资源及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按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梳理专业模块之间的关系,重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改、扩、新建实训基地,必要时还应新增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其次,当专业课堂按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实施时,在框架中自底向上,以专业方向大模块再造技能社团,学生以自愿及教师推荐方式进入,每周以选修、教师授课形式定期训练,确保宽专业基础、宽人数基础。再次,建立与技能社团一一对应的产教一体工作室。在技能社团中制定选拔淘汰制,选取 40% 左右的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再次定义工作室职能,加强校企合作,开展真实或仿真生产项目驱动学习与训练,夯实宽专业基础。最后,赛前根据赛项内容,跨工作室组建每赛项 3~4 个队的宽人数竞赛集训队,重点突破新技术及技术的综合运用。

3.各层次的技能训练成果再次逐层下沉到课堂,形成工作闭环。将当年的新赛项、新知识、新技能、新标准再次通过四层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室建设,应用于课堂,使其能不断适应产业发展。

(二)形成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双梯队”,从专业技能、教学技能、行政能力三方面打造师资队伍,将优秀学生资源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维度,仅靠指导技能比赛的少量教练,以及开发适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等文件是不够的。可以基于职业技能大赛,逐步建设一个学习型团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化。

1.建立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梯队。教练团队以教研组为单位,构建进阶循环型三级梯队,如图 2 所示。

1在开始阶段,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承担新赛项,同时指导青年优秀教师承担成熟赛项,每年的赛项安排下一届教练做教练助理。在此梯队中,青年教师通过指导已培育成熟的赛项,使用集训队、工作室已有的教学资源,掌握相关技术和训练手段。骨干教师通过承担新赛项,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发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热情。老教师在团队中承担教练师傅的角色,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应明确老教师带头或寻找资源攻克技术难关的任务,提升老教师在师资队伍专业技能提升中的责任意识。

经过两三年的实践,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均有能力承担新、旧赛项的指导以及工作室课程开发、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后,可进行师傅、教练、教练助理身份的轮换,逐渐形成各系领导下的主教练负责制的教练师傅/校外专家团队、教练团队、教练助理团队三层循环教师梯队。

2.通过建立技能训练方法研究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学生技能训练水平的提升不仅与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相关,还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管理、体能训练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团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即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体育运动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与研究。对此,学校层面应建立专门团队对技能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中,一些可以跨专业开展的活动如团建、体能训练、心理咨询等,可统一实施于各专业的技能训练中;另一些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的活动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教学方法实践、团队管理等,则需要进行师资培训后,由教师在工作中实施。

3.建立行政服务团队,提升教师行政能力。技能竞赛涉及的行政工作虽然琐碎,但是作为一个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的工作项目(尤其是有些学校作为市一级或省一级的承办单位工作内容更多),其间要内外联系的人与部门、往来的文件、需要协调的资源众多。这是一个培养教师系统思维习惯、提升行政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良好锻炼机会。因此,建立校、系两级行政服务团队,让教师特别是文化课教师、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参与到行政团队中,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行政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更了解竞赛工作全貌、与其他同事产生共情、建立责任感、提升团队凝聚力。

4.将优秀学生资源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如前所述,经过层层选拔,优秀学生从技能社团进入工作室再到竞赛集训队,其间学校付出的时间、人力、设备等成本是高昂的。但层层的培养不仅是向上培养出尖子获得好的竞赛成绩,还应向下沉淀成为教师的助手。经过一至两年选拔进入到竞赛集训队的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准与自学能力,他们已经有能力与教师一道学习、研究新知识新技能,教师在这一阶段应抱着教学相长的心态从学生处学习。

竞赛任务完成后,竞赛队解散,学生应回到原工作室或者调整到其他工作室中,成为工作室助理教师,指导、带领工作室的其他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可以协助教师管理实训室与工作室的其他学生,这样工作室的活动时间可以不受教师在岗限制而扩展到所有的课外时间。工作室活动时间的延长,使工作室中学生的专业技能远超普通学生,在每周固定的大班制技能社团活动中,工作室的学生就可以成为各技能社团教师的教辅人员。技能社团、工作室的学生回到课堂上,作为占各班人数接近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优秀学生,他们可以作为学习小组的组长,成为课堂上教师的助手。

学生沿集训队、工作室、技能社团、课堂助教路径回归,成为下一层级的教师助手,形成四层循环学生梯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资源的耗费者变成资源的生产者。

二、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以上做法经在笔者所在学校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长期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专业建设实践下,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共建成 6 个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培养了 10 名自治区级中职名师;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累计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项 83 个,2019 年的竞赛成绩在全国排名第八;在自治区职业技能竞赛中,学校普通学生随机抽测获奖率超过全自治区自选优秀生获奖率;学校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均实现了专业申报并完成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组建,且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二等奖,实现了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专业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放宽专业基础,不局限于竞赛项目名称

各产业的新业态往往都是出现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因此职业院校的新专业或升级的旧专业,其专业基础已经不局限于原有专业的基础课。所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增加跨专业的课程。与此相对应的,在技能社团与工作室组建时要放宽专业基础,保证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广度,让学生不局限于一个比赛项目或一个专业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赛前再跨工作室组队集训,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深度学习与综合训练。这样能拉长训练时间,扩大训练范围,储备师生资源,提升技能竞赛投入产出比,使竞赛成绩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二)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以课程体系为依据,不照搬大赛设备清单

职业技能大赛赛项的工科类设备价格一般为 30~40 万元/套,服务类使用的软件一般为 10 万元/套,但是因赛项是综合性项目,融合了多项知识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课程体系中是分属不同课程的,因而按班级人数照搬大赛设备清单进行实训室投入会浪费资源,对于欠发达地区尤甚。实训基地建设既要考虑综合实训,也要兼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训(实验)环境的构建。因此,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中涉及的各项技术,应按重构后的课程體系以课程为单位建设不同功能的专用实训室进行训练,以提高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和流转率。对于欠发达地区,大赛指定设备只要能满足教师提升、竞赛集训队学生轮训要求即可。

总之,当前职业技能大赛与产业紧密联系,已经成为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专业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欠发达地区,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基础,以构建“宽基础”“双梯队”的专业技能训练模式为切入点,全面开展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工作,对高水平专业建设较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晓华,吕景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及其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2]靳润成.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9)

[3]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4]吕景泉.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走向新高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6)

【作者简介】何 瑜(1973— ),女,籍贯广西宁明,高级教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师范大学职业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大赛欠发达地区专业建设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教学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