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实践研究

2020-07-14 08:25黄祖兴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从师资队伍、校本教材、民族专业、第二课堂等方面论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传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民间舞蹈、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师队伍;编写校本教材,开发壮族文化、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等校本课程;在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展示民族文化传承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

【关键词】民族中职学校 民族特色专业 民族文化传承  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职业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对接区域文化产业打造民族特色专业等策略,形成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新模式。广西立项一批中职示范特色学校,实施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民族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是为广西少数民族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有 90% 以上是壮族学生。学校坚持“彰显特色、锻造精品”的办学理念,依托广西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艺术创作基地、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自治区创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以此为依托,学校组织申报并获得 2018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民族文化传承实践研究—— 以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模式。

一、建设民族特色师资队伍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特色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专业教师的人数、学历、职称、梯队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校通过派遣民族特色专业教师参加区内外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企业实践锻炼等,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致力于打造一支传授民族文化、民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师队伍。

但是,民族特色师资队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民族器乐、民间舞蹈的掌握不够丰富、深刻,不能运用自如;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能力不够精湛。民族音乐与舞蹈教师的音乐舞蹈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教师的技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民族传手工技艺的兴趣。因此,提高教师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能力迫在眉睫。为此,学校除了对民族特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外,还选派教师到民族学校学习深造,或到民间进行采风活动等,向劳动人民学习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向“民间歌王”学习民歌。同时,聘请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指导师生演唱壮族民歌;聘请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大师到学校上课,指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如壮锦、绣球、蜡染、扎染、服饰等。

二、建设民族特色校本教材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特色专业教材使用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和推荐的公共(文化)基础课教材以及专业课教材。这些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还不能完全满足民族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学校民族特色专业的发展,还应开发适合民族特色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努力做到教材服务于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校本课程。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在民族特色专业开发了“壮族文化”“壮族民间故事”“广西壮族民歌”“壮族天琴弹唱”“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等校本课程,编写《壮族文化》《壮族民间故事》《广西壮族民歌精选》《壮乡琴韵—— 壮族天琴弹唱》《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等校本教材。

为编写广西壮族民歌校本教材,学校音乐组老师先后到广西平果、上林、马山、都安、大化等地进行民间音乐采风活动,收集到 50 多首广西各地有特色的壮族民歌。根據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的教学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广西壮族民歌精选》。学校老师到龙州县采风调研,向民间艺人学习壮族天琴弹唱技艺,编写《壮乡琴韵—— 壮族天琴弹唱》校本教材,供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学生学习使用,同时也作为学校其他专业的辅助教材,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壮族民歌的教学活动。

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织绣、刺绣、蜡染、陶艺、民族服饰等民族民间文化技艺,掌握传承的技艺和教学的方法,学校美术教师组成调研组到广西的乡镇,到贵州、云南等外省进行民族文化调研采风。在广西,到靖西、德保等地开展壮族民族技艺采风活动,收集大量的关于织锦、织绣、刺绣、蜡染等素材,研究编写校本教材《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壮锦、绣球、蜡染、扎染),供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使用。在贵州省凯里艺术设计学院,与学校教师交流探讨织绣、蜡染、陶艺、民族服饰等制作工艺,参观凯里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习实训基地;到苗族蜡染文化发源地贵州省丹寨州杨武乡,向苗族蜡染传承艺人杨二耶牛学习蜡染技艺。在云南省,到云南楚雄县彝人古镇李长征民族技艺传习所,向李长征艺人学习刺绣和蜡染技艺。

三、打造民族特色专业

(一)在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开展民族音乐、舞蹈、器乐等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实践活动。广西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源远流长,舞蹈艺术绚丽多彩,民族民歌质朴和谐、情感真挚,民俗风情溢于歌舞之中。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着力创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独特的教学情境与模式,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学生传承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1.以语言为媒介,收集整理民歌,引导学生学习演唱民歌。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在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开设壮语文课,实施壮汉双语教育,引导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学生通过语言传承壮族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把收集、整理、筛选的各族民歌作为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传承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能力。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开展音乐采风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民族音乐。在采风活动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很多丰富的民歌及民族音乐没有得到挖掘、保护和承传,主要原因是壮族的语言得不到广泛的普及,很多壮族歌手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壮族民歌;极少数歌手使用方块壮字记录壮族民歌,但很多壮族人民看不懂,致使大量的民歌随着传承人的逝世而消失,造成巨大的遗憾。因此,学校实施壮汉双语教育,挖掘民族音乐与舞蹈资源,让壮族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并演唱本民族的民歌,体会了解本民族的民族音乐,培养学生传承壮族音乐与舞蹈艺术能力。

此外,对于苗族、瑶族、侗族、京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教师也指导他们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本民族歌曲。

2.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挖掘民族音乐艺术,让每位学生至少会唱 3 首广西原生态民歌。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有来自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回、彝、京、仡佬等广西 12 个世居民族的学生。广西 12 个世居民族的音乐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学校开设民族音乐特色课程,通过民族语言和汉语双重演绎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展现多民族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和亮点,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让每位学生至少会唱 3 首广西原生态民歌,并能采用壮汉两种语言演唱。比较经典的民歌如《Fwen Coux Hek》(《迎客歌》)、《Fwen Gingq Caz》(《敬茶歌》)、《Fwen Songq Hek》(《送客歌》)、《Angq Gvaq Sam Nyied Sam》(《欢度三月三》)、《Gominz Haiva Dujduj Hoengz》(《木棉花开朵朵红》)、《Gwnzmbwn Ndaundeiq Buenx Ronghndwen》(《天上星星伴月亮》)、《Aeu cenj Laeuj Ndei Coux Boux Mwngz》(《一杯美酒迎客来》)、《Noengzngoenz Ciengq Fwen Gvaq》(《大路不走起青苔》)、《Daihloh Mbouj Byaj Hwnj Ngawhrin》(《生活美如霞》)等。

3.开发民族舞蹈特色课程,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位学生至少会跳 1 支广西原生态民族舞蹈。广西 12 个世居民族的舞蹈如扁担舞、多耶舞、竹竿舞、芦笙踩堂舞、铜鼓舞等,都各有特色。学校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进课堂,开发民族舞蹈特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位学生至少会跳 1 支广西原生态民族舞蹈,让学生体会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风格特点与美感,受到民族舞蹈文化的熏陶,促使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得以传承。

4.开展少数民族器乐壮族天琴弹唱教学实践活动。壮族天琴的形制独特,音域宽广、音色圆润,演奏起来节奏明快,其有如天籁之音般的艺术魅力、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壮族群众喜爱,被誉为继铜鼓之后壮族的标志性乐器之一。天琴艺术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在乡土社会中得以传承。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将天琴弹唱引入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课堂教学中,使天琴弹唱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学校老师编写校本教材《壮乡琴韵——壮族天琴弹唱》,开发校本课程,将天琴音乐和弹奏的内容、形式及技法传授给学生,并在弹唱技法上进行创新,在原来基础上融入琵琶弹奏技巧,使学生感受天琴乐声的优美动听、丰富内涵,同时进一步提升弹唱技艺。此外,成立由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女生组成的天琴弹唱小组,学校老师组织指导天琴弹唱小组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同学们在表演时身着壮族传统盛装,脚踩银铃,弹唱《唱天谣》《美女泉边美女村》《侬炯欢歌》《三月木棉开满坡》《壮乡丽江情》《弹起天琴唱新谣》等,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在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开展壮锦、绣球、扎染、蜡染、服饰文化与民族文化传创意设计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能力。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在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手工艺教育教学及研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努力培养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设计制作技艺的技能人才。在美术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开设壮锦、绣球、蜡染、扎染等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和民族工艺美术设计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专业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壮锦、绣球、蜡染、扎染文化与制作技艺等,完成各种传统手工艺术作品、壮锦绣球民族工艺艺术品、壮族文化元素图标饰品等设计,开发具有壮族特色的壮锦、绣球、扎染、蜡染、服饰系列创意产品。例如,老师将壮族文化元素融入蜡染、扎染作品的设计制作中,指导学生设计蜡染作品《凤蝶呈祥》,获国家级三等奖;学生设计的不少作品参加全区中职学生技能比赛、展览活动和民族技艺展示活动等。此外,壮锦、绣球、蜡染、扎染等校本课程设置了技能比赛、展览活动和民族技艺展示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技能经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能力。学生不仅提升了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和保护的意识,还提升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专业设计能力、职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等。

(三)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培养民族学生传承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能力。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提出树立牢固的传统体育意识、整合体育项目资源、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团、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构建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等措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提升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水平与质量,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将抛绣球、板鞋竞技、滚铁环、跳绳、跳竹竿、打陀螺、抢花炮、踢毽子、踩高跷、珍珠球等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堂,丰富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内容,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学校每学期举行校园壮族体育项目竞赛、趣味民族体育比赛,通过极具观赏性的壮族特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增强民族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达到健身、健心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作用。此外,学校体育艺术教研组老师积极探讨体育与舞蹈的交汇、融合,将体育与舞蹈进行“力与美的结合”,独特地展现。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一)在校内,有计划地为广大师生提供展示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实践成果的平台。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在校园内举办班级、年级和全校性的演出活动、竞赛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汇报演出等,有计划地为广大师生提供展示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实践成果的平台。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过程中,学校邀请兄弟学校来校交流观摩,展示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

(二)在校外,展示民族文化、民族技艺教育教学的成果,传承壮族文化。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通过“走出去”,在社会展示民族文化、民族技艺教育教学的成果。如送民族文化下乡,参加壮族歌圩演出和民歌艺术节演出,到校外、区外展演壮族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市级、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的文体会演和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传扬民族文化艺术。例如,2018 年 7 月 13 日—19 日,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代表中国赴希腊参加国际民间舞蹈节演出。演出节目有壮族舞蹈《八桂欢歌》、师公舞《祈丰年》、歌伴舞《壮族酒歌》、天琴弹唱《唱天谣》等,壮族民间歌舞走出国门,漂洋过海,传播和展示了壮族文化。又如,2019 年 9 月 19 日—20 日,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师生参加 2019 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展示壮锦、绣球、壮族服饰、手工蜡染扎染、贝雕、角雕、陶艺等民族手工艺的创意设计及教学成果,推介学校在创新培养民族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民族手工艺品设计制作技艺技能人才等方面的成果。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壮族民族文化、民族技艺项目研究与推广,真正做到传承民族文化对象的全覆盖,并辐射到兄弟学校,传播到区内外、海内外,使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广西传承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窗口和示范点。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特色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常规常态。学校经常开展相关竞赛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歌圩举办校园民族文化开放日活动,全校学生一起跳多耶舞、竹竿舞,或者参加抛绣球、滚铁环、跳绳、踢毽子、板鞋竞速比赛,表演山歌对唱,举行手工制作蜡染、织绣、绣球、芒编、贝雕、角雕作品展等活动,使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有效的傳承,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传承广西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黄祖兴(1964— ),男,汉族,籍贯广西三江,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研究方向: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

(责编 李 言)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