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生成问题能力

2020-07-17 16:17梁秀清
知识文库 2020年14期
关键词:西关荔枝探究

梁秀清

在当今教育教学方式的大环境下,学生习惯了“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学生自己生成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于探究学习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来说,是一个障碍。学生对问题进行反复掂量,思索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头脑风暴式”的学习方法一时很难接受,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研究找到影响学生生成问题能力的成因及提高学生生成问题能力的要素和方法。学生还是很容易产生创造性的,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想法产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但在当今教育教学方式的大环境影响下,我们的學生习惯了“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学生自己生成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于探究学习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来说,是一个障碍。学生对问题进行反复掂量,思索不同的解决方式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层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头脑风暴式”的学习方法一时很难接受。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如果我们通过研究找到影响学生生成问题能力的因素,探索出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生成问题能力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实践的深度,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开拓视野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宣传推广。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新想法产生!

1 教师要敢于“放”,敢让学生“天马行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无法探究。

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敢于“放”,敢让学生“胡思乱想”“天马行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我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开展“小脚访恩宁”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的热情劲头非常足,活动前提出的问题有:八和会馆的用途是什么?建于多少年?为什么叫八和会馆?是谁创立的?泰和楼位于哪里?它的用途是什么?建于多少年?是谁创立的?……但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处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始年级,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求量不求质。上网一搜索资料,几乎全部问题都可以解决了。虽然如此,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想问题,给学生打造一个思维活跃的基础。

2 亲历实践,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学生的问题是无穷尽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体。一些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或明显没有结果的问题则不应作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题。要提高学生的生成问题能力还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途径亲历实践,去考证问题的结果。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完成任务,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刁难”“钻牛角尖”的问题。如:学生上网查到李小龙祖居的地址,但我们学校内也有一间房子叫李小龙祖居,究竟我们学校内的那所破旧房子是否李小龙祖居呢?学生质疑于是实地考察,按照地址访问街坊,证实我们学校内的那所破旧房子就是李小龙祖居。只有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才会更有动力去探究结果。

3 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不怕学生多问、深问、怪问,教师要细心倾听,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

天佑小组考察的对象是詹天佑纪念馆。他们小组通过实地考查和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到詹天佑先生的生平事迹,还到詹天佑纪念馆旁边的詹天佑小学里进行拍照(因为里面有著名的人字形铁路模型)。回校后,改组同学交流整理资料。我问:“通过考查,你们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嗯……”一片沉默,我鼓励道:“没关系,发挥想象,但不要太不靠谱。”“我们的资料很少,表演汇报的形式不够丰富。”“能提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吗?”我接着问,“你们不是还考查了旁边的詹天佑小学吗?那我们呢?”说着,小铭同学眼珠子一转兴奋地说:“我们学生里有李小龙祖居,那我们学校也改名叫李小龙小学吧!”同组同学马上有人回应:“不好!”这就是我要的效果,我笑了笑说:“别急,这个问题不错呀,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探究问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全校师生进行访问统计局,了解民意呀。”天佑小组的同学好像若有所思,继续想下一个问题。

4 链接现实,拓宽知识面

学生生成问题能力还需自身平时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沉淀、观点积累,这样到真正要用的时候才能从知识库里链接相关的解决方法。

在“岁月‘楼声”探究活动中,我校五年级学生通过与香港小特首们的互动交流,吸取各自城市的好做法,以增强对文化保育的意识,改进文物保育的成效。如:通过考察对比,我们发现香港政府办事比较拖沓,但市民却十分重视文物保护,积极争取这方面的权利。我们广州市政府在文物保育这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努力,但市民对政府的措施比较冷漠。说明政府在宣传教育方面力度不够。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市政府应该加强力度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在学校教育阶段应该渗透文物保育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作为广州人应该从小了解广州的文物建筑。市政府在解决搬迁市民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低息搬迁的政策、通过价值评估决定选择性保留、翻新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对文物保育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我们还鼓励孩子把这些看法、提到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信件发送给文化局局长。如果学生平时没有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一定的沉淀和积累,他们是很难会生成出自己的观点的。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抓起,从平时的生活培养起,使学生在模仿、体验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生成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实践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深度实践的过程中生成更有深度问题的能力。

附1:(学生提取关键词能力调查卷)

探寻骑楼故事唤醒保育意识

西关文化的元素有多少恐怕连广州人自己也数不清、说不尽,但随着现在城市经济规划发展的需要、人们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西关居民开始重视对西关文化的保护。瞧,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的西关文化保育红领巾小队在寒假假期里又再出击。这一次,他们活跃在上下九繁华的茶楼食肆——陶陶居。通过对市民与陶陶居管理人员进行采访,搜集上下九步行街陶陶居这栋古老骑楼的故事。从中发现问题,关注它的发展,了解它的现状、隐忧,增强队员们对西关文化的保育意识,也用实际行动向市民推广保育的措施。

请写出3个你认为是本文的关键词:

附2:(学生生成问题能力调查卷)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生成问题能力测试(时间:30分钟)

班别:     姓名: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恩宁路在改造中焕发青春2011年07月25日   来源:广州日报)

随着最近荔枝湾涌二期建设全面启动,华贵路、逢源街和恩宁路片区涌边大约3万平方米左右的房屋面临拆迁,结合恩宁路的新规划,老西关的大面積改造再度牵动人心。

“从景观价值看,恩宁路极具特色的骑楼街和八和会馆等西关传统建筑,再加上恩宁涌揭盖复涌后两岸的改造,肯定会比现在荔枝湾涌一期周边更加美丽,对游客更有吸引力。”在广州海珠区生活了近30年的彭小姐近日专门陪北方来的朋友参观荔枝湾涌,对改造后的荔枝湾涌赞不绝口。

在6月底,新的恩宁路改造规划在广州市规委会获全票通过后,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参观荔枝湾涌一期后,会顺便到距离荔枝湾涌10分钟左右步行距离的恩宁路感受地道西关风情,甚至到西关铜铺买纪念品。

参与过荔枝湾涌改造的思哲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罗思敏认为改造才能让历史保存,“对旧城区有计划、有功能区分的保护才是正确的道路,也不能只强调保留原貌,大量的危楼还是应该拆掉,区域应有的商业价值应该得到发掘。”

有广州市民认为,非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反而能带来更广泛更深远的益处,亚运之前完成的荔枝湾涌一期复涌工程,并没有以纯粹商业利益为目的,却成功将周围人流量激增几十上百倍,来自外省、港澳台甚至外国的旅行团也络绎不绝,成为广州旅游的新名片。而面积更大、珍稀历史建筑更多的恩宁路改造,如果能够做好保护、改善环境,相信可以让荔枝湾涌改造的示范效应更加放大,恩宁路肯定能成为广州对外的一张更靓丽的名片。

1、请写出3个你认为是本文的关键词:

2、看了这份材料后,你能提出两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

猜你喜欢
西关荔枝探究
“老西关”的新活力
吃荔枝
设问引导探究
Fruit of the South
荔枝红了到灵山
西关艺术课程架构刍议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荔枝
素描西关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