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X”阅读触网初体验

2020-07-18 18:47赵德兵丁向鸣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情媒介教材

赵德兵 丁向鸣

摘要:统编教材使用以来,基于统编教材进行语文“1+X”拓展阅读以此来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阅读总量的要求,成为很多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尝试。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语文“1+X”阅读实现了材料上“云端”和班级学情精准分析,让“1+X”主题拓展阅读教学做到了班级定制、学科统整与跨媒介阅读。语文“1+X”主题拓展阅读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样态,也实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增量与提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1+X”阅读 互联网+教育

诗人雪莱说“这个世界除了变,一切都不能长久。”我们处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当语文“1+X”阅读与互联网相遇,触网后的语文有了全新的样态。

一、概念界定

语文“1+X”阅读:温儒敏教授指出“1+X”拓展阅读即为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本研究中“1+X”中的“1”为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或教学内容板块;“X”为基于教材课文或教学板块内容进行拓展的文本、音频等阅读资源。“1+X”阅读指的就是在学习统编教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基于教材课文中的“语言要素”或“人文主题”进行类似阅读材料的补充与拓展的教学。

智慧课堂:本研究中的智慧课堂从教育信息化视角来进行界定,智慧课堂即指在实现智慧教室的硬件配备下,教师与学生能够基于教学和学习终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任务的推送与学情数据的分析。

二、电子书包,让阅读在云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課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鲜明地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现代传播学认为媒介主要有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智慧课堂环境下配备给学生与教师的智能终端,就是一个重要的跨媒介阅读硬件,通过智慧终端能够将语文“1+X”拓展阅读资源快速地分发给学生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快乐读书吧”推荐了五本有趣的儿童故事书,洪汛涛写的《神笔马良》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故事,在整本书的阅读交流中,我通过教师端推送故事文本以及影视资料让孩子进行不同媒介的阅读。随后,围绕“马良有了神笔,还会替村里的穷人画什么呢?”“马良的笔神在哪里?”等议题进行讨论交流,不同的孩子将自己阅读或观看的感受通过终端课堂互动进行分享,做到了班里的学生人人有话说,人人能表达。

电子书包让学生的阅读材料实现了即时推送,也让“1+X”拓展阅读有了更便捷的打开方式。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一课的教学内容从课本编排来看仅有十一个关于美食的词语,但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很多学生都争着抢着说自己最喜欢的美食。为此我在完成本课的识写目标后开展了班级共读活动,选编了《香喷喷的早饭,我爱吃!》和《开饭喽!开饭喽!》两本绘本,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美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围绕统编语文教材课文这个“1”,对课文中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进行解读,基于智慧课堂终端里的媒介资源进行拓展,最大化的保证学生在“1+X”拓展阅读中“X”的阅读量,从而更好地去达成阅读目标。

三、学情库,让教学定位更准

大数据时代,精准的学情分析库,给教学的准确定位提供了可能,让教学真正教在学生需要的地方,做到为生长而教。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仅有一个识字单元,对于处于第一学段后期的孩子们来说,经过将近一年半的语文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在二下的识字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学生自学学习单,完成学生端作业——学情库分析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疑难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课文学习——拓展阅读”这样的流程,让教学定位更精准,也更好地把教学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了识字课过去单一的重复识记,让识字课的教与学更扎实更有效。

围绕识字单元中《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课文内容构成的语文“1+X”主题拓展阅读中的“1”,在对单元课文内容“1”的分析中发现本单元课文还承载着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了解祖国国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育人功能,为此在“X”的拓展中选编了《粽子和龙舟》《重阳节的传说》《锦绣中华》《草原上的盛会》等文章,让教材的“人文主题”这一主线更凸显,也借助大数据学情分析让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有的放矢,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阅读,在读中感知美丽的中国。

四、七彩作业,让语文更有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授《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孩子们对第三自然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自然段的学习课后习题也提出学习要求“借助插图,说说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景。”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复述,借助简笔画把邓爷爷植树的过程画出来,让植树的过程更加直观。画到最后一步时,有孩子大声说出“要是,我们也能种棵树就好了!”孩子们的心声也让我去思考,这篇课文正是春季时节的应景之作,因为3月12日植树节就要来临,这不正好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绿色梦”的好契机吗?

围绕《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个“1”,在对这篇课文分析时,我既考虑了第三自然段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选择了《如何种一棵树》这篇文章,也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春天”编排了《春天在哪里》《春风带我去散步》《有趣的作业》《笋芽儿》等文章,关照主题拓展“X”的材料。这些文本材料似乎还不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春天的感知,于是布置周末语文实践作业,在阅读《小房子》《一粒种子的旅行》后尝试种一种植物,通过自己的学习空间记录植物的种植与生长过程。

从课文学习到拓展阅读再到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也围绕主题丰富拓展了自己的语文积累,更通过走进生活这本大书,获得宝贵的体验,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七彩作业的空间展示也让每一位孩子更乐于表达,每一个人都在记录自己专属的书,都在展示自己在语文“1+X”主题拓展阅读的生长与收获,语文它此刻有温度有色彩。

五、语文触网,打开阅读的另一扇窗

互联网+是一扇窗,它打开了语文“1+X”阅读的一个全新视野,借助互联网中的海量资源去筛选最适合孩子的文本,让优质的阅读材料得以最快速度地与孩子们见面。根据学情实现了教学的私人订制,让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读最贴合他们能力水平的文章,从而去爱读乐读,而不是面对难懂的文本打退堂鼓,丧失了乐趣。

语文“1+X”阅读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跨媒介阅读与多样态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每日阅读更有黏性,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能量,以统编语文教材为原点,对课文进行梳理并拓展材料,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实现了阅读的增量,也让学生在积累沉淀中内化提升了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教育部组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5]汪潮.小学语文课例基于“语文学理”的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学情媒介教材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教材精读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