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

2020-07-20 03:23姜敏
学理论·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马克思主义

姜敏

摘 要:消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才能消灭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做出尖锐的批判,并揭露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表现及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治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并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其特点和优势在于精准识别分类帮扶、扶贫主体多元联动、增强扶贫造血机能,不断推动我国扶贫事业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追求,是全人类解放的终极追求,其中内在包含着消除贫困的维度,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形成起点和最终归宿。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根据自身特殊的区域化贫困、个别村户贫困的具体实际做出的顶层设计,是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学理支撑,创造性地与中国实际贫困状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与实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涵及贫困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现象入手,对贫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性认识,其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做出坚决的批判和揭露,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贫困产生的根源。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立场

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揭露,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激情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只有革命的无产阶级才能揭开资产阶级的假面。“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435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深刻革命性,以及他们肩负着解放自身和解放全人类的重大使命,都充分彰显着马克思恩格斯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现象并形成反贫困理论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主要表现——无产阶级贫困

首先,劳动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现象的内在的根本表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51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工人受压迫受剥削的程度越深,工人就越发贫困。其次,大批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现象的直接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1]284。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之后,直接從事生产操作的工人急剧减少,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大批工人沦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人口。最后,贫富两极分化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现象的另一个重要表现。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的资本家手中,而无产阶级作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资产阶级愈加富有,而无产阶级则愈加贫困。

(三)资本主义国家贫困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贵族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贫困产生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297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激化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这种可以增值的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支付给工人远低于自身创造的价值的工资,并以工资形式掩盖剥削实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2]258随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不断加深,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产品的绝对过剩,一个是社会上多数人口相对购买力的下降,甚至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时它的极大多数成员却几乎得不到或完全得不到保障去免除极度的贫困。”[1]326

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对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揭露中指明,资本主义制度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一般指导下,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压迫的私有制,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一)坚持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是反贫困的制度基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是资本家,他们迫使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受雇于资本家,资本家不仅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且拥有对雇佣劳动的支配权,进而实现对全部劳动产品的占有和支配。只有走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才能从源头上切断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国家,面对西方列强长期侵略分割,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一往无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伟大宣示。中国“站起来”之后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面对百废待兴的历史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对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同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反贫困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带领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反贫困的物质基础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就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147消除贫困只有在消除它的物质条件达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为我国扶贫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才给了我们这样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正是我们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有力的物质支撑。

(三)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反贫困的价值诉求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私有制将被消灭,阶级对立将不复存在,劳动成为人生的追求。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才能消除贫困,才能全面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价值所在。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明显看出中国共产党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岁月才真正“站起来”,经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富起来”,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强起来”的时代,不仅要在物质上“强起来”,更要注重精神上“强起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脱贫致富,不断探索扶贫治贫路径与模式,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恰恰就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最终价值诉求,也是中国人民不懈努力奋斗的方向。

三、精准扶贫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推出“精准扶贫”政策,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地制宜分类帮扶、扶贫主体多元联动、增强扶贫造血机能是我国精准扶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政策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

(一)精准识别分类帮扶,为我国扶贫脱贫事业提供新思路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4]所谓精准扶贫,其核心精髓就在“精准”二字,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扶贫工作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扶贫资源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如果识别环节出现问题,那么精准扶贫必将受到影响,扶贫效果将会打折扣。创新识别方法、优化识别机制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加强精准帮扶确立目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贫困对象,从更多细节处更确实处把扶贫资源发挥出来,从而全方位更精准地扩大扶贫脱贫覆盖面,真正使贫困对象摆脱贫困状态。

(二)扶贫主体多元联动,为我国反贫困事业构建多维格局

建立扶贫主体多元联动,构建政府为主力、市场为导向、社会为根基的多维反贫困格局,是精准扶贫稳步运行的重要支撑。政府、市场、社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推动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政府是主要力量,是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扶贫政策稳步落实的首要环节。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市场和社会在扶贫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坚持市场导向,在制定扶贫策略时,让市场力量和扶贫目标完美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壮大,在扶贫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是时代所驱,构建扶贫信息平台,调动人民参与扶贫项目的积极性,为扶贫项目注入更多社会力量,使扶贫工作更高效更精准。

从另一个层面看,扶贫主体也包括贫困对象本身,在我国反贫困的多维格局中,实现贫困户脱贫的最根本动力还在于贫困对象本身的反贫困意志与能力。只有增强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才能使贫困户真正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三)精准扶贫为其他国家反贫困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贫困这个世界难题上做出表率。精准扶贫政策是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成果。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形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致贫原因与贫困现状不尽相同,只能而且必须采取精准扶贫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直接减贫成效明显,创造了世界减贫的新奇迹。

精准扶贫政策是根据中国国情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每一步实施细则都是基于中国自身贫困现状谋篇布局,它为其他国家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参考。不同国家贫困现状不同、反贫困具体措施也应当因地制宜,选择并制定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扶贫道路。我国精准扶贫的新理论、新实践,不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和支持,更为其他国家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结语

自2013年“精準扶贫”理念的提出已有约六年时间,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打响,脱贫成效显著。但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我国贫困治理的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懈奋斗,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1).

[4]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5-06-18.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